基于物理模型试验的滑坡-抗滑桩位移场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1-04-04 00:45
滑坡-抗滑桩体系演化机理是滑坡灾害防治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中桩土相互作用是滑坡-抗滑桩体系中的关键,而位移场是相互作用的重要表征之一,因此,对滑坡-抗滑桩体系位移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以物理模型试验为手段,基于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建立大型物理试验模型,通过逐级施加荷载来模拟滑坡后缘推力,采用高速摄像机及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等获取滑坡坡表与桩顶位移数据,定量分析了体系位移场变化特征。试验结果显示:在滑坡-抗滑桩体系演化过程中,坡表位移场变化呈现出很好的规律性,这为桩土相互作用研究机理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章来源】:地质科技通报. 2020,39(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滑坡模型表面的示踪点布控图
滑坡体和滑带平均厚度分别为35 cm和4 cm,上下基岩的倾角分别为15°和9°。模型高程105 cm处设置了6根抗滑桩,桩的横截面为5 cm×7.5 cm,桩长57 cm,桩间距13 cm,嵌固端的长度为20 cm,模型示意见图2。图2 模型示意图
图1 模型实物图基于水库型滑坡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研制原理[33],滑坡体的材料包括标准砂(60%),黏土(32%)和水(8%),试验模型所使用的黏土取自马家沟滑坡,从而能提高模型试验的精确性。试验材料的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库水位变动联合降雨作用下麻柳林滑坡稳定性评价[J]. 张俞,殷坤龙,郭子正,梁鑫,檀梦皎,杨永刚. 地质科技情报. 2019(06)
[2]基于密集多点变形监测的公路滑坡主滑方向动态判别[J]. 李群,曾超,刘文强,文至诚,李长冬. 地质科技情报. 2019(04)
[3]基于PIV对瓦斯爆炸流场的综述及展望[J]. 刘琼蔚,罗振敏.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9(02)
[4]甘肃黑方台陈家8#静态液化型黄土滑坡变形特征及成因机理[J]. 亓星,许强,朱星,彭大雷,巨袁臻,李骅锦. 地质科技情报. 2018(05)
[5]水库型滑坡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研制及应用[J]. 徐楚,胡新丽,何春灿,徐迎,周昌. 岩土力学. 2018(11)
[6]三峡库区滑坡消涨带变形破坏模型试验[J]. 周昌,胡新丽,徐楚,谭福林,王强,徐迎.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2)
[7]基于状态划分的滑坡位移预测方法研究[J]. 刘勇,秦志萌,刘曼,刘烽博. 地质科技情报. 2018(01)
[8]竖向荷载作用下挤扩支盘桩桩周土体位移场变化规律研究[J]. 张敏霞,崔文杰,徐平,牛月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S1)
[9]PIV的原理与应用[J]. 李俊青.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5(03)
[10]推移式滑坡模型试验推力加载方法的研究[J]. 夏浩,雍睿,马俊伟.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5(01)
博士论文
[1]渐进式滑坡多场信息演化特征与数据挖掘研究[D]. 马俊伟.中国地质大学 2016
[2]三峡库区侏罗系地层推移式滑坡—抗滑桩相互作用研究[D]. 雍睿.中国地质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滑坡不同演化阶段抗滑桩加固效果研究[D]. 金林.中国地质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17404
【文章来源】:地质科技通报. 2020,39(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滑坡模型表面的示踪点布控图
滑坡体和滑带平均厚度分别为35 cm和4 cm,上下基岩的倾角分别为15°和9°。模型高程105 cm处设置了6根抗滑桩,桩的横截面为5 cm×7.5 cm,桩长57 cm,桩间距13 cm,嵌固端的长度为20 cm,模型示意见图2。图2 模型示意图
图1 模型实物图基于水库型滑坡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研制原理[33],滑坡体的材料包括标准砂(60%),黏土(32%)和水(8%),试验模型所使用的黏土取自马家沟滑坡,从而能提高模型试验的精确性。试验材料的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库水位变动联合降雨作用下麻柳林滑坡稳定性评价[J]. 张俞,殷坤龙,郭子正,梁鑫,檀梦皎,杨永刚. 地质科技情报. 2019(06)
[2]基于密集多点变形监测的公路滑坡主滑方向动态判别[J]. 李群,曾超,刘文强,文至诚,李长冬. 地质科技情报. 2019(04)
[3]基于PIV对瓦斯爆炸流场的综述及展望[J]. 刘琼蔚,罗振敏.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9(02)
[4]甘肃黑方台陈家8#静态液化型黄土滑坡变形特征及成因机理[J]. 亓星,许强,朱星,彭大雷,巨袁臻,李骅锦. 地质科技情报. 2018(05)
[5]水库型滑坡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研制及应用[J]. 徐楚,胡新丽,何春灿,徐迎,周昌. 岩土力学. 2018(11)
[6]三峡库区滑坡消涨带变形破坏模型试验[J]. 周昌,胡新丽,徐楚,谭福林,王强,徐迎.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2)
[7]基于状态划分的滑坡位移预测方法研究[J]. 刘勇,秦志萌,刘曼,刘烽博. 地质科技情报. 2018(01)
[8]竖向荷载作用下挤扩支盘桩桩周土体位移场变化规律研究[J]. 张敏霞,崔文杰,徐平,牛月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S1)
[9]PIV的原理与应用[J]. 李俊青.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5(03)
[10]推移式滑坡模型试验推力加载方法的研究[J]. 夏浩,雍睿,马俊伟.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5(01)
博士论文
[1]渐进式滑坡多场信息演化特征与数据挖掘研究[D]. 马俊伟.中国地质大学 2016
[2]三峡库区侏罗系地层推移式滑坡—抗滑桩相互作用研究[D]. 雍睿.中国地质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滑坡不同演化阶段抗滑桩加固效果研究[D]. 金林.中国地质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17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117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