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东光地面沉降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0 18:23
  华北平原地区由于无节制的开采地下水以及无限增长的工农业开采井,导致深层承压水长期持续超采,地下水位持续降低,引发了地面沉降等一系列次生灾害。东光县则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地区,为了满足国家综合治理要求,对该地区地面沉降进行分析及模拟该地区的地下水流变化规律已成为目前的首要任务。本论文通过分层标监测数据分析得出研究区的深层含水层对该区域地面沉降的贡献率大,且沉降速率受季节影响较大并与地下水位明显相关。针对不同类型土壤,采用高压固结试验数据分析不同压力条件下的压缩性与回弹性,发现埋藏深度与颗粒级配对土壤的压缩性与回弹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从土体埋深、土的颗粒级配以及地下水位三个方面总体分析研究区地面沉降。利用超固结比数据对土体释水后状态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深度越大,土体释水导致增加的有效应力越大,有效应力增速越快,且当含水层完全疏干后,绝大部分土体会转化为欠固结状态。通过分析土工试验测定的各项指标,得出各物理力学指标与深度的关系,利用相关分析得出各物理力学指标之间的线性关系式。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得出压缩性指标与各项物理力学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并利用之前得到的各指标线性关系式进行简化。对研究区土壤进行...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东光地面沉降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研究区地理位置图

地面标高


6)江江河为龙王河的分支,区内长约 22km,其流域面积较小。7)研究区内共有 4 条主干渠道,及县级沟渠 12 条。总长度约 90水灌溉提供便利。8)“观洲湖”水库为南水北调的配套工程,蓄水量最大可达 200 期可提供约 3 万 m3每天的水量。工程二期引入长江水后,可进一达 8 万 m3每天,基本满足区内 50 万人生活和生产的需求。地质概况 地形地貌究区地势平坦,地形无明显起伏,地面标高总体在 10-18m 以内。的地区为东光镇中心区域,最低则为北部的南霞口镇和于桥乡。区地面标高 12-14m,研究区地面标高分区详见图 2-3。

分布图,分布图,地层岩性,粉砂


图 2-4 研究区地貌类型分布图 地质构造及第四系特征光位于华北沉降带,黄骅拗陷区内。以东为埕宁台拱,以西为沧县质构造位置见图 2-5。区内均被第四系地层所覆盖,该地层底板深度。该层厚度较大,岩土类型由于沉积环境的不同因而变化多样。第如下:1)全新统 Q4:该层底部埋深约 20m。地层岩性以粉质粘土、粘土灰黄色、褐色、黄色等,夹有粉砂薄层。2)上更新统 Q3:该层底板埋深约 140m。地层岩性以粘土、粉质土次之,夹有少量粉砂、细砂薄层。颜色以灰色、黄色为主,局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下水开采诱发地面沉降研究及其工程应用:以山东德州地区为例[J]. 贾超,张国荣,王嘉斌,张永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5(04)
[2]沧州市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地裂缝模拟预测[J]. 骆祖江,王琰,田小伟,田俊花.  水利学报. 2013(02)
[3]全球地面沉降扫描[J]. 袁立明.  地球. 2012(Z1)
[4]利用SBAS-DInSAR技术提取腾冲火山区形变时间序列[J]. 季灵运,王庆良,崔笃信,胡亚轩,郝明,李煜航,秦姗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04)
[5]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 杨勇,李国敏,窦艳兵,黎明,杨忠山.  工程勘察. 2010(11)
[6]区域性地面沉降研究现状[J]. 谢海澜,郑锦娜.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9(03)
[7]日本地面沉降灾害监测研究及借鉴[J]. 何庆成.  国土资源情报. 2004(05)
[8]中国地面沉降及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 薛禹群,张云,叶淑君,李勤奋.  第四纪研究. 2003(06)
[9]Biot固结理论在地面沉降计算中的应用[J]. 陈杰,朱国荣,顾阿明,王彩会.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3(02)
[10]地面沉降的计算理论和方法[J]. 武胜忠,方鹏飞.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0(02)

博士论文
[1]沧州地区地面沉降成因机理及沉降量预测研究[D]. 朱菊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硕士论文
[1]郑州地区典型土体变形特性及地面沉降预测[D]. 孙琳.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6
[2]苏北沿海地区区域地面沉降模拟研究[D]. 王艺伟.南京大学 2016
[3]衡水地区地面沉降机理及地面沉降预测[D]. 王鸣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4]基于PS-InSAR技术的地面沉降监测研究及应用[D]. 武松超.东华理工大学 2015
[5]太原盆地地面沉降模拟[D]. 杨海瑞.长安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130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130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c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