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四川山区滑坡形变监测

发布时间:2021-06-02 19:06
  四川省由于处在四川省地震带上,省内地震灾害频发,近年来的特大型地震灾害就有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7年的“九寨沟地震”,而地震的频发和各种断裂层的活动也诱发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四川省的人民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在山脉众多、地质和自然环境复杂的阿坝州地区,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次数和破坏力更高,且其具有形成机制复杂、诱发因素多等特性,使得阿坝州成为了我国着力保护的地区之一。在滑坡灾害监测过程中,传统的测量技术存在观测周期长且只能针对点进行监测等缺陷,而InSAR技术具有高分辨率、覆盖范围广、高精度以及全天时全天候的特征。它不受天气的影响,在完成区域形变监测的同时提高了安全性,这使得InSAR技术在滑坡形变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此因素,选取茂县和九寨沟作为研究区域,主要研究内容为基于时序InSAR(Time-Series InSAR,TS-InSAR)技术的滑坡形变监测和探测,为寻找滑坡隐患区域和工程防治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理论支持。实验方案和成果如下:(1)基于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技术,对覆盖茂县县城及周边地区的21景... 

【文章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四川山区滑坡形变监测


二轨法D-InSAR原理示意图

数据处理流程


其改进的方法相继被提出,解决了目前较为复杂的解校正(轨道精炼)扰动的影像,信号传播路径并非是一条直线,这也使部分。而大气扰动及水汽的变化使得干涉相位中大气,难以准确估计并消除,所以需要对大气延迟进行校类,一类是通过外部数据(如 GPS、MODIS 等)选取l Points,GCP)对干涉图进行校正;另一种则是使用多行校正。编码相同地理坐标系下的数据进行比对,需要将雷达坐标标系下的结果,该过程便成为地理编码。而在地理编轨道参数将去除误差后的解缠相位转换成高程值或视值。

数据处理流程


第二章 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监测形变原理BAS 技术数据处理原理及流程了减小时空失相干的影像,同时去除大气延迟误差的干扰,提高时ino 等人于 2002 年提出了 SBAS 技术[19]。SBAS 技术利用较短时空生干涉图提高相干性,提取高相干像元,并利用奇异值分解(Sinposition,SVD)得到地表形变速率的最小范数解,从而得到整个时,反应出长时间段内缓慢的地表形变。SBAS 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时序InSAR技术在大型滑坡监测中的应用[J]. 赵宝强,韩守富,白艳萍,马金辉.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01)
[2]基于时间序列InSAR分析的西部山区滑坡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以四川丹巴为例[J]. 张路,廖明生,董杰,许强,龚健雅.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8(12)
[3]滑坡灾害InSAR应急排查技术方法研究[J]. 刘星洪,姚鑫,周振凯,李凌婧,姚佳明.  地质力学学报. 2018(02)
[4]三种InSAR干涉图滤波方法对比[J]. 韩松,陈星彤,朱小凤.  矿山测量. 2017(04)
[5]塔藏断裂马家磨段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研究[J]. 付国超,张军龙,蔡瑶瑶.  地震. 2017(03)
[6]基于Sentinel-1数据的时序InSAR技术在滑坡监测方面的应用——以巴东地区为例[J]. 杨长江,易祎,赵蓉.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7(04)
[7]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大光包滑坡变形监测[J]. 陈磊,赵学胜,汤益先,张红.  矿业科学学报. 2016(02)
[8]改进的CR-InSAR技术用于四川甲居滑坡形变监测[J]. 敖萌,张勤,赵超英,刘广全.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7(03)
[9]Sentinel-1卫星综述[J]. 杨魁,杨建兵,江冰茹.  城市勘测. 2015(02)
[10]InSAR关键技术探讨[J]. 李飞,杨成生,贺婧.  地理空间信息. 2015(01)

博士论文
[1]基于D-InSAR数据分析的高山峡谷区域滑坡位移识别[D]. 王立伟.北京科技大学 2015
[2]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彭曙蓉.湖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InSAR技术在西南山区滑坡探测与监测的应用[D]. 康亚.长安大学 2016
[2]基于SBAS-InSAR的丹巴县滑坡探测与监测[D]. 刘广全.长安大学 2015
[3]九寨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景观演化影响研究[D]. 苏君博.成都理工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105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2105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9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