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9 15:03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自设立已来,发展迅速,研究生培养规模和培养单位均保持较快增长,为国家发展进步、民族复兴繁荣,培养了大批工程人才。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契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懂技术的高级工程师,而且是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潜质,具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格局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法治意识、工程伦理意识和生态意识等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大国工匠,因此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研究,完善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十分必要,这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又对深化当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有一定现实意义,为此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的相关概念、理论与思想进行了综述。(1)相关概念方面,如能力的概念与构成、素质的含义与特征;(2)理论基础方面,大工程观包括基本概述及其理论构成(大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和工程伦理),胜任力理论涉及胜任力的定义、胜任力结构模型(胜任力基本模型、模型的构建方法);(3)工程教育思想方面,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工程教育思想。第二,对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素质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1)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改革举措方面,发...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


图2.2.1大类工程领域结构图??

胜任力,基本模型


?第2章概念、理论与思想???,个A胜任#征、??(组织环^]°^乍5位要)??图2.2.2胜任力基本模型??2.胜任力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构建胜任力结构模型是指,通过特定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判断任职人员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所必需的个人特点的集合过程。构建胜任力结构模型方法较??多,如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与职业分析法等等,具体如下。??(1)行为事件访谈法,该方法由美国学者麦克利兰开创,通过对员工(包??括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访谈,获取与高绩效有关的胜任力信息的方法。该方法??中,选择较高绩效的任职人员(如研究生培养单位内的中上层管理人员、具有高??级职称的科学研宄人员等)进行行为事件访谈,进而从中提取个人特征,这种方??式要求胜任力结构模型开发人员具有非常专业的访谈水平?。??行为事件的意义是,通过了解被访谈者对其职业中关键事件的描述,挖掘与??揭示相关当事人的胜任力特征,尤其是隐藏的潜能部分,这就可对相关当事人的??未来行为和绩效进行预判,并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故此,被访谈者对关键行为事??件的叙述至少涉及如下几方面内容:这项活动或工作是什么?参与此活动或工作??的人员?被访谈者的做法?这么做的原因?这么做的结果如何???(2)问卷调查法,考虑到行为事件访谈法受时间影响较大、不确定性较强、??样本容量有限等不足,其效度和信度不容易检验,故多数学者更青睐使用问卷调??查法构建胜任力结构模型。问卷调查中,被调查对象(包括研宂生培养单位的管??理者、科学研宄人员和研究生等)共同以电子版形式或者书面印刷形式填写调查??问卷?。值得注意的是,调查问卷是在文献整理或者访谈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然后对

工程图,硕士生,工程,统计抽样


?第5章工程硕士研宂生能力素质结构实证分析???量上存在几个缺失值,此外不恰当的填答个案也统一作为“缺失值”处理。综合??比较了多重插补法和最大似然法处理“缺失值”效果,本文选择最大似然法补缺??失值,以确保数据的利用程度,最终纳入统计模型的样本量为471个。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如下:??算藥4、?N??jA,?A??ra?rq??1?□?&?界?1?W_?[?丨-爾??图5.1.1工程硕士生来源地空间分布??经过统计抽样,调查对象中工程硕士生源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其次为周边的??河南盛山东盛江苏盛湖北盛江西省,最远的来自甘肃盛内蒙古地区、??山西盛河北省和黑龙江省(如图5.1.1),因此安徽省的工程硕士主要来源于??本省和周边省份,影响范围亦主要是周边省份,这说明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本地企业和周边省份企业的人才需求,课程教学要有所侧重。??样本调查对象中工程硕士男生人数在311人,所占比例为66.1%,女生人数??在160人,所占比例为33.9%,见图5.1.2,因此在选择工程硕士专业方面,男性??更喜欢工程类专业,再加上一些工程类专业对女性的一些限制,男性在工程硕士??专业选择方面占据优势,这也与男性在工程技术人员中的比重较大现象相吻合,??与社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认知相统一。??6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 许福,敖知琪,上官大堰,陈志泊,崔晓晖,佟博.  计算机教育. 2018(11)
[2]基于协同绩效评价体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研究[J]. 陈立梅,王露露.  电子商务. 2018(09)
[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研究——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J]. 马世嫒,陈伯望,易锦.  教育教学论坛. 2018(08)
[4]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精神[J]. 王宝玺.  高校教育管理. 2018(01)
[5]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 钟登华.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
[6]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教学探索[J]. 马宁,王燕凤.  教育教学论坛. 2017(05)
[7]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 邓红星,崔淑华,王宪彬.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6(12)
[8]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 赵艳玲,薛庆忠,梁昌国.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6(12)
[9]基于企业需求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校企契合度研究[J]. 张建功,杨诚,黄丽娟.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06)
[10]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及实施模式研究[J]. 陈建岭.  物流科技. 2016(10)

博士论文
[1]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力结构评价研究[D]. 马世洪.北京科技大学 2015
[2]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 张建功.华南理工大学 2011
[3]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 廖文婕.华南理工大学 2010
[4]工程教育再造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 李晓强.浙江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强化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 李梦娇.山东大学 2016
[2]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D]. 魏宪宇.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
[3]理工科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培养实践研究[D]. 王柏超.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4]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 张圆圆.河南大学 2012
[5]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D]. 张兰.复旦大学 2011
[6]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 杨宁.大连理工大学 2010
[7]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D]. 李智.华南理工大学 2010
[8]信息服务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研究[D]. 邓晓亮.南昌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90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290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8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