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震信号的贵州纳雍崩塌-碎屑流运动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20 11:58
2017年8月28日,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镇发生崩塌-碎屑流灾害,导致26人死亡、9人失踪,23栋房屋被掩埋。灾害发生时周边的6个地震台站捕捉到了崩塌-碎屑流产生的地震信号。基于长周期信号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崩塌灾害的发生位置。对张家湾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信号进行地震动强度和时频分析,结果显示崩塌-碎屑流运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总持续时间约为60 s。基于受力-时间函数计算得到的动力学参数,确认崩滑体最大运动速度约为31.8 m/s,最大运动距离为774 m。研究结果为西南山区高位远程崩塌-碎屑流灾害的风险评估及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0,31(02)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崩塌发生前后航拍影像
崩塌区中心坐标为东经105°26′42″,北纬26°38′21″。源区发育于小老鹰岩北东侧老鹰岩(图2),崩塌-碎屑流堆积分布于北西缓斜坡地带。其中堆积区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的手掌状,向300°~310°方向延伸。源区走向约40°,陡壁后缘海拔约2 120 m,坡脚海拔约为1 922 m,相对高差约200 m。研究区出露地层由新至老有第四系(Q),下三叠统夜郎组(T1y)、上二叠统长兴-大隆组(P3c+d)、龙潭组(P3l)。第四系(Q)主要为黏土、砂质黏土,表层为腐殖层,厚0~15 m。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上部为青灰-灰褐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中下部为紫红、灰色砂质泥岩夹粉砂岩、泥质砂岩、页岩。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P3c+d)顶部与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呈整合接触,为灰色泥质灰岩。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呈连续过渡关系。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即煤系地层,为一套近海相含煤沉积建造。主要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灰岩薄层以及煤层组成(图3)。
高程范围为1 840~1 930 m,长约560 m,宽约360 m,坡度为10°~15°,表层为松散的耕植层。在高程1 920 m处有一高度约20 m小山包,堆积区前缘是普洒村桥边组和大树脚组居民区。崩塌发生后,5.0×105 m3的碎屑流经过沿途铲刮约660 m,最终堆积体体积达到约8.0×105 m3。图4 纳雍崩塌-碎屑流空间分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使用宽频带地震记录研究2017年6月24日茂县新磨滑坡的动力学过程[J]. 黄兴辉,李正媛,余丹,许强,苏金蓉. 地球物理学报. 2018(10)
[2]2017年8月28日贵州纳雍县张家湾镇普洒村崩塌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J]. 郑光,许强,巨袁臻,李为乐,周小棚,彭双麒. 工程地质学报. 2018(01)
[3]茂县新磨特大滑坡-碎屑流的发育特征与运移机理[J]. 曾庆利,魏荣强,薛鑫宇,周元泽,尹前锋. 工程地质学报. 2018(01)
[4]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滑坡特征与成因机制初步研究[J]. 许强,李为乐,董秀军,肖先煊,范宣梅,裴向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11)
[5]2009年6月5日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地震波形分析[J]. 王同军,蒋璀,陈凯,甘利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05)
[6]贵州关岭大寨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研究[J]. 殷跃平,朱继良,杨胜元. 工程地质学报. 2010(04)
本文编号:3292782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0,31(02)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崩塌发生前后航拍影像
崩塌区中心坐标为东经105°26′42″,北纬26°38′21″。源区发育于小老鹰岩北东侧老鹰岩(图2),崩塌-碎屑流堆积分布于北西缓斜坡地带。其中堆积区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的手掌状,向300°~310°方向延伸。源区走向约40°,陡壁后缘海拔约2 120 m,坡脚海拔约为1 922 m,相对高差约200 m。研究区出露地层由新至老有第四系(Q),下三叠统夜郎组(T1y)、上二叠统长兴-大隆组(P3c+d)、龙潭组(P3l)。第四系(Q)主要为黏土、砂质黏土,表层为腐殖层,厚0~15 m。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上部为青灰-灰褐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中下部为紫红、灰色砂质泥岩夹粉砂岩、泥质砂岩、页岩。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P3c+d)顶部与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呈整合接触,为灰色泥质灰岩。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呈连续过渡关系。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即煤系地层,为一套近海相含煤沉积建造。主要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灰岩薄层以及煤层组成(图3)。
高程范围为1 840~1 930 m,长约560 m,宽约360 m,坡度为10°~15°,表层为松散的耕植层。在高程1 920 m处有一高度约20 m小山包,堆积区前缘是普洒村桥边组和大树脚组居民区。崩塌发生后,5.0×105 m3的碎屑流经过沿途铲刮约660 m,最终堆积体体积达到约8.0×105 m3。图4 纳雍崩塌-碎屑流空间分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使用宽频带地震记录研究2017年6月24日茂县新磨滑坡的动力学过程[J]. 黄兴辉,李正媛,余丹,许强,苏金蓉. 地球物理学报. 2018(10)
[2]2017年8月28日贵州纳雍县张家湾镇普洒村崩塌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J]. 郑光,许强,巨袁臻,李为乐,周小棚,彭双麒. 工程地质学报. 2018(01)
[3]茂县新磨特大滑坡-碎屑流的发育特征与运移机理[J]. 曾庆利,魏荣强,薛鑫宇,周元泽,尹前锋. 工程地质学报. 2018(01)
[4]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滑坡特征与成因机制初步研究[J]. 许强,李为乐,董秀军,肖先煊,范宣梅,裴向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11)
[5]2009年6月5日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地震波形分析[J]. 王同军,蒋璀,陈凯,甘利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05)
[6]贵州关岭大寨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研究[J]. 殷跃平,朱继良,杨胜元. 工程地质学报. 2010(04)
本文编号:3292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292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