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新型吸收/跨临界复合制冷系统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8 00:2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源短缺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低品位能源的开发及利用,如太阳能、地热能、工业废热、余热等,开始受到重视。吸收式制冷技术具有利用低品位热制冷的优点,但是对低于700C的低品位热能尚难有效利用。现今,吸收/压缩复合制冷技术已能解决利用温度比较低的热能有效制冷的问题,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利用40~600℃极低品位热能有效制冷的难题。因此,本文对一种新型的两级吸收/跨临界复合制冷系统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个新型吸收/跨临界复合系统,阐述了其组成及工作原理。(2)对新型吸收/跨临界复合制冷系统,利用EES、Refprop等软件自行编制程序,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分析了发生温度、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吸收温度、中间温度等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对三种不同工质应用于跨临界子系统时新型复合系统的性能也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将新型复合系统与其他三种可利用跨临界系统排热的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3)在对新型吸收/跨临界复合制冷系统的各个部件进行结构设计和选型基础上,建立了各部件、子系统及复合系统的稳态集中参数模型,对其进行模拟计算...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新型吸收/跨临界复合制冷系统特性研究


GAX循环简化流程图

流程图,吸收式制冷系统,流程图,吸收式制冷循环


--7r-~:r=r~^—图2.4 散吸收式制冷系统流程图t24]2002年,陈光明等人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吸收式制冷循环,即自复叠吸收式制冷循环[25]。该循环不仅结构较多级吸收式制冷循环简单,而且可以制取温度比较低的冷量,其循环流程图如2.5所示。该循环釆用混合工质作为制冷刻,迄今8

吸收式制冷循环


图2.5自复叠吸收式制冷循环收式制冷系统来说,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驱动热源的温双效、多效还是GAX循环,都需要较高的发生温度。但量的废热、余热、太阳能等低温热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热源的利用,两级吸收式制冷循环被提出[23]。由于受环境器中冷却水的温度不可能太低,因此当外部热源温度较低的浓溶液浓度不高,吸收器中的溶液很难吸收来自蒸发器的环分成高、低压两部分。在高压循环中完成低浓度的高压完成高质量分数的低压循环。因溶液在高低压发生器、高历两次发生和两次吸收过程,其性能系数大约为传统单效为两级吸收式制冷循环或半效循环,其热源温度可达7(rc。示。<H冷凝器h 高压发生器 /—I热量 I 一I一 ^ 热量I溶液换热器1| 「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两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变工况性能实验[J]. 姚远,王显龙,田永军.  低温工程. 2013(03)
[2]N2O跨临界双级压缩带膨胀机制冷循环[J]. 钱文波,晏刚,冯永斌,张敏.  低温工程. 2009(06)
[3]Theoretical Study on CO2 Transcritical Cycle Combined Ejector Cycle Refrigeration System[J]. 卢苇,马一太,李敏霞,查世彤.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2003(04)
[4]吸收式制冷系统动态模型的分析与建立[J]. 王磊,陆震.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3)
[5]太阳能驱动的压缩吸收式复合制冷循环分析[J]. 曹毅然,张小松,鲍鹤灵.  流体机械. 2002(10)
[6]基于模型的二氧化碳微通道气体冷却器性能分析[J]. 黄冬平,梁贞潜,丁国良,张春路.  化工学报. 2002(08)
[7]跨临界二氧化碳汽车空调稳态仿真[J]. 丁国良,黄冬平,张春路.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1(03)
[8]吸收式制冷系统仿真模型的研究进展[J]. 王磊,陆震.  流体机械. 2001(02)

博士论文
[1]基于太阳能的吸收压缩混合循环热泵系统研究[D]. 刘利华.浙江大学 2013
[2]吸收式循环构型及含咪唑类离子液体工质对的研究[D]. 王建召.北京化工大学 2009
[3]冷变换器原理及其在低品位热驱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何丽娟.浙江大学 2009
[4]CO2跨临界循环系统及换热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 杨俊兰.天津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过冷蒸发型吸收—压缩复合制冷循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唐鹏武.浙江大学 2012
[2]CO2跨临界水—水热泵系统的模拟和实验研究[D]. 马利蓉.天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67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367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4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