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攀枝花仁和区啊喇村滑坡特征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1-09-11 19:53
  近年来,滑坡地质灾害在四川西南山区频发,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村滑坡详细的实地考察基础上,从滑坡基本情况、滑坡形态与变形特征、滑坡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滑坡形成机理及滑坡稳定性等方面探讨该滑坡的发生机理,评价并预判滑坡稳定与不稳定的因素。结果表明,该滑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但在极端降雨条件下,局部存在复活可能。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应重视古滑坡、老滑坡的现状调查与评价,这对防灾减灾具有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0,34(03)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攀枝花仁和区啊喇村滑坡特征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啊喇村滑坡全貌图

正射影像图,正射影像图,无人机,粘土


滑坡平面上呈不规则椭圆状,滑坡主滑方向约16°,次滑方向约29°,平均地形坡度为5°~20°(图2)。滑坡体前缘宽度约690 m,后缘宽度约320 m,主滑段长约1 310 m。滑坡前缘坡脚高程为1 580 m,后缘高程约为1 791 m,相对高差为211 m。总面积约5.35×105 m2,第三系冰水堆积层含砾粉质粘土(Q 3 flg )为软弱带,厚为12.8~29.4 m。在降雨作用下,冰水堆积层含砾粉质粘土遇水后物理性质降低,将该层定为软弱带。该滑坡属松散土层牵引式特大型老滑坡。滑体为第四系坡洪积粉质粘土,平均厚度约4 m,方量约24.4×104 m3,滑床为冰水堆积层含砾粉质粘土。

平面图,平面,变形区,冲沟


该滑坡体可分为“强变形区”与“弱变形区”(图3、图4)。前缘以斜坡处坡脚为界,左侧以自然冲沟的右侧斜坡坡顶为界(冲沟斜坡多处可见基岩出露),右侧边界以自然冲沟为界(边界外多处基岩出露)。“强变形区”后缘宽度约320 m,前缘宽度约293 m,强变形区前缘高程约1 708 m,后缘高程约1 791 m,相对高差为83 m,滑体面积约1.46×105 m2,厚为5.3~16.7 m,强、弱变形区的区分边界是以滑坡体地表裂缝分布、弱变形区内修建的沟渠完好程度、地表形变特征并结合钻探揭露情况分析确定的。滑坡“强变形区”内滑动迹象主要体现为滑坡后缘出现地面开裂并形成错壁,滑坡中部形成多条横向贯穿裂缝,多处房屋墙体开裂;滑坡“弱变形区”未见明显裂缝,相应的钻孔也未见变形痕迹,同时滑坡区内老的修建沟渠未见变形,而“弱变形区”多处变形迹象为早年间形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J]. 杜文杰,盛谦,付晓东,汤华,陈贺,杜宇翔,周永强.  岩土力学. 2020(07)
[2]地质灾害区域趋势预测理论方法与应用评估探讨[J]. 温铭生,陈春利,徐为,方志伟,刘艳辉.  重庆大学学报. 2019(10)
[3]基于改进突变理论的滑坡稳定性分级判别[J]. 武鑫,赵浩然,郑秀清,陈军锋,温晓艺.  自然灾害学报. 2019(04)
[4]江苏宁镇地区典型下蜀土滑坡机理分析及应急处理措施[J]. 刘宝生,宋京雷,郝社峰,蒋波,张纪星.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9(03)
[5]哈南村滑坡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评价[J]. 赵文辉,王军伟,闫晓龙,许业德.  铁道勘察. 2019(02)
[6]基于信息熵对滑坡系统的稳态分析[J]. 范华,杨华舒,王邦阳,彭鑫龙,王飞.  工程勘察. 2015(07)



本文编号:33936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3936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8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