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多年冻土区土壤湿度的动态变化及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25 07:39
  气候变暖导致高纬度多年冻土退化,引起多年冻土区冻融过程和土壤水热过程发生变化,土壤湿度变化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运用ERA-Interim再分析的土壤湿度数据,结合气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79—2017年东北多年冻土区土壤湿度的年际、季节和空间变化,土壤湿度变化的影响因子及土壤湿度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年际变化上1979—2017年,东北多年冻土区7 cm和28 cm深度年均土壤湿度呈下降趋势,并且年平均土壤湿度在2008年达到最低;在季节变化上,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在夏秋季节会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7 cm和28 cm深度处土壤湿度呈现两个峰值(4月份、8月份),土壤湿度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在空间变化上,东北多年冻土区中部土壤湿度在1979—2017年变化最大,且为土壤湿度下降明显区。在气候变暖和降水持续减少的背景下,土壤水分可能成为影响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使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分析东北多年冻土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对进一步理解该区生态系统变化和多年冻土碳反馈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20,27(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多年冻土区土壤湿度的动态变化及影响


东北地区多年和季节冻土分布

趋势图,多年冻土区,湿度,土壤


1979—2017年,东北多年冻土区7 cm和28 cm深度的土壤湿度年际变化趋势大体相同,都呈下降趋势,土壤湿度变化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为第1阶段,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大部分以正距平为主,1984年年土壤湿度达到最大值约为0.30 m3/m3;90年代为第2阶段,表现为微弱上升趋势;21世纪初期到中期以来表现为下降趋势,且大部分以负距平为主;21世纪中期以来为第4阶段,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2008年以后呈上升趋势显著。即近39 a来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趋势,且土壤湿度在21世纪初期变化最大,说明东北多年冻土区土壤含水量波动大。3.1.2 土壤湿度季节变化

空间分布,湿度,土壤,多年冻土区


通过分析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了解土壤湿度1979—2017年空间分布特征。图4是1979—2017年东北多年冻土区土层深度7 cm和28 cm总年平均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以看出,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的土壤最为湿润,较为湿润的是大片—岛状冻土和稀疏—岛状多年冻土的东部地区,稀疏—岛状多年冻土的西部地区土壤干旱。1979—2017年东北多年冻土土壤湿度的空间变化表现为:纬向上,自北向南土壤湿度值越来越低;经向上,自西向东,土壤湿度值越来越高,土壤湿度经向上变化和东北地区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降水分布规律一致。3.2.2 土壤湿度空间变化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50年来黑龙江省冻土厚度的时空变化特征[J]. 王宁,臧淑英,张丽娟.  地理研究. 2018(03)
[2]四套再分析土壤湿度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分析[J]. 朱智,师春香,张涛,王佳强.  高原气象. 2018(01)
[3]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J]. 王娇月,韩耀鹏,宋长春,郗凤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01)
[4]黄河源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土壤水文过程季节变异分析[J]. 曹伟,盛煜,吴吉春,王生廷,马帅.  水科学进展. 2018(01)
[5]中国区域多源土壤湿度数据的比较研究[J]. 马思源,朱克云,李明星,马柱国.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6(02)
[6]1961—2005年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J]. 贺伟,布仁仓,熊在平,胡远满.  生态学报. 2013(02)
[7]东北地区近40年干燥指数变化趋势及其气候敏感性[J]. 郑红星,刘静.  地理研究. 2011(10)
[8]大兴安岭林区不同植被对冻土地温的影响[J]. 常晓丽,金会军,于少鹏,孙海滨,何瑞霞,罗栋梁,孙广友,吕兰芝.  生态学报. 2011(18)
[9]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土地覆被变化的响应[J]. 毛德华,王宗明,宋开山,刘殿伟,张柏,张素梅,罗玲,张春华.  中国环境科学. 2011(02)
[10]气候变化条件下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变化预测[J]. 魏智,金会军,张建明,于少鹏,韩旭军,吉延峻,何瑞霞,常晓丽.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1(01)

博士论文
[1]土地覆被—积雪对长白山地区季节性冻土的地温影响研究[D]. 孟祥君.东北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56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456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f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