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河北大城县及文安县地裂缝成因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13 09:25
  大城县和文安县位于河北平原的东部,冀中断陷与沧县断隆的过渡地段。自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剧烈,加之区域内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导致该区域地裂缝发育,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弄清楚地裂缝的成因及其发育机制,对该区域地裂缝的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前人调研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与室内数值模拟,对研究区内地裂缝的分布、发育特征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文安县地裂缝的孕育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文安地裂缝多沿沧西断裂分布,优势走向与断裂走向一致;地裂缝在地表的展布力学模式单一,具有明显的构造特征;2、大城县地裂缝是构造活动与人类工程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超量开采地下水对地裂缝的孕育和发生起到了触发作用和加速作用;大城县地裂缝规模较小,地表出露也较少,其孕育和发生与水动力因素关系密切;由于大城县地处沧州沉降漏斗的辐射范围内,地面的不均匀沉降成为大城地裂缝孕育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3、根据裂缝平面形态以及探槽剖面结构表明,研究区地裂缝的孕育环境主要受区域拉张构造应力环境控制,并在内外营力共同作用下,逐步扩宽、扩深成缝。4、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华北块体近EW向的挤压和...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河北大城县及文安县地裂缝成因机制分析


美国皮卡乔(Picacaho)地裂缝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地裂缝


2)从地裂缝的平面展布、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剖面形态和分形几何等方面总地裂缝的发育分布特征,进而揭示地裂缝发育与活动断裂的几何关系、构造应力特征间的物理力学关系与地裂缝发育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地裂缝的型与致裂机制;3)对研究区断裂和地质结构体进行适当简化,建立物理力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断裂活动条件下的土层应力、应变场分布特征,进一步研究、探讨地裂缝蕴发成;解决的关键问题1)研究区地裂缝的发育分布特征;2)地裂缝发育的应力场环境与变化;3)研究区地裂缝的成因机制。究技术路线本文技术路线如下图 1.2 所示:

廊坊市,沧州市,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


地处环渤海腹地,内有多条国家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交通十分便利(图2.1)。图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位置概况廊坊市和沧州市都属于暖湿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约 12°C;年平均降水量约 570mm,且大多集中于 7、8、9 三个月。廊坊市境内河流均属海河水系,流经中南部的河流主要有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均为季节性河流,分别源于燕山、太行山、黄土高原,最后经天津入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由震源机制解分析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J]. 刘丽,刘檀,董一兵,朱音杰.  华北地震科学. 2017(04)
[2]华北平原地面沉降新构造运动影响特征[J]. 李海君,张耀文,孟健.  能源与环保. 2017(06)
[3]分形理论及其在绵阳市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J]. 卢江,董宏戈,王哲,李家明.  山西建筑. 2014(34)
[4]断裂构造对斜坡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及成灾机理研究[J]. 郭长宝,孟庆伟,张永双,郑光.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2(05)
[5]汶川地震前后龙门山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的数值模拟[J]. 苏生瑞,王琦,李鹏.  工程地质学报. 2012(05)
[6]有关我国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的探讨[J]. 徐杰,计凤桔,周本刚.  地学前缘. 2012(05)
[7]河间地区地裂缝分形特征研究[J]. 徐继山,马润勇,彭建兵,杨旭东,马学军,安海波.  自然灾害学报. 2012(03)
[8]基于分形理论的地裂缝成因机制研究[J]. 李自红,刘鸿福,曾金艳,陈文.  震灾防御技术. 2012(01)
[9]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的机理研究[J]. 周载阳.  工程勘察. 2012(03)
[10]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的影响距离研究[J]. 陶琛,闫继业.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04)

博士论文
[1]华北平原块体地壳应力场与强震震源断层参数的研究[D]. 王晓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7
[2]华北陆缘盆地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 徐继山.长安大学 2012
[3]挤压应力作用下的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D]. 周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7
[4]华北地块近期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特征研究[D]. 唐方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3
[5]河北平原地裂缝研究[D]. 李昌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3

硕士论文
[1]抽水地面沉降对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研究[D]. 戴文彬.长安大学 2013
[2]邯郸市地裂缝形成机制及防治对策[D]. 赵兴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本文编号:3492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492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d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