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257窟动物画元素创新设计研究 ——以“乘鹄赴会”文创产品设计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15 21:46
敦煌石窟早期石窟的动物画融合了西域与中原汉晋文化传统,造型古朴,风格典雅浑厚,是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绘画早期动物画精品。莫高窟第257窟是北魏时期代表窟,窟中绘制了与动物相关的佛教故事画。在对这些动物画造型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进行视觉元素的提取与艺术转化,并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中,设计出了一系列既具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内容包括功能性艺术摆件、公共艺术装置和印刷品三部分。文章通过艺术设计的理论探讨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研究,探索既凸显自身历史文化特质,又具时代性文创产品设计的范式,在探索传统审美进入现代生活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图文】:
北魏257窟北壁壁画、临摹白描(图片来源:豆瓣网)
染力。例如莫高窟257窟须摩提女缘品中的龙、牛、白鹄、孔雀、虎、狮、马、象等这些动物形象的敷色和晕染,根据其骨骼肌肉的动势变化而顺势晕染,呈现出“形若脱壁”的鲜活之感,其散发色彩丰富多变,灵动活泼的独特魅力。北魏时期壁画所用的颜料并不如现代颜料这般丰富,大多数以天然矿石为主,部分加以植物色素和人工颜料混合而成。这一时期壁画中出现的主要色彩为:石青色、石绿色、土红色、褐色、黑色、白色以及紫灰色等色,在背景色中大面积使用土红色,画面点缀饰以石青、石绿,使画面明快且浑厚的同时又无轻浮之感(图1-2)。大面积使用土红色也因当时统治者的民族性和政治统治有关,北魏时期游牧民族作为统治者,因其常年的浴血征战和自身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使得他们对血腥感的红色有着特殊的偏爱。早期壁画的这种背景红色,与巴米扬萨珊时期的壁画也是一致的2。该色调作为背景色大面积的出现,传达出一种质朴原始的宗教感。总体来说,北魏时期壁画色彩的辉煌成就源于对外来艺术形式的包容吸纳,并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从而成就了多文化大融合的敦煌艺术,为敦煌壁画后世的发展拉开了一场宏大的序幕。图1-2北魏257窟壁画:鹿王本生图、须摩提女缘局部(图片来源:豆瓣网)1姚志虎.龟兹石窟与敦煌石窟中的动物画[J].美术界,2011(11):89-892巴兹尔·格雷.中亚佛教绘画及其在敦煌的影响[T].李崇峰译.敦煌研究,1991.1
化中有大量的本生故事,早期敦煌的画工们独辟蹊径,寻找故事画的新的表现形式。在河西魏晋时期墓葬出图的壁画文物中便发现了横幅式的构图形式,学者们在研究中也提出这种形式可能对敦煌北凉和北魏早期的壁画构图产生一定的影响。段文杰先生也认为敦煌故事画的横卷式构图是在汉晋传统基础上的发展2。横卷式的出现还产生了一类较为有趣的现象,即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多有“异时同图”的画面,“异时同图”这种现象是指一副画面中包含了不同时段、不同场地所发生的不同事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北魏第257窟《鹿王本生》故事画(图1-3),该壁画在表现形式上以长方形为构图,画面共595厘米长,画师根据故事的发展脉络巧妙的将九色鹿舍己救人、溺水者泄密、王后梦鹿、围捕神鹿、感化众人等几个故事情节分段描绘,最终组织成一组画面,使故事情节严密而生动。这样的构图方式使得画面更具故事性、延续性,同时又凸显了整幅壁画恢弘的气势,以彰显场面的壮阔之感。体现了北魏时期壁画注重故事性和叙事性,整体布局严谨的艺术追求。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采用创新性构图形式,打破了中原地区传统单一的绘画格局,注重画面完整性和故事连贯性,完美的阐述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形成了鲜明的敦煌本土特色。成为中国佛教壁画史中第一个鼎盛时期。为后世的敦煌壁画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矗图1-3北魏257窟壁画《鹿王本生图》(图片来源:豆瓣网)1魏丽.敦煌故事画的构图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5(3):13-192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191-20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敦煌故事画的构图研究[J]. 魏丽. 艺术设计研究. 2015(03)
[2]论北魏时期敦煌壁画的研究价值[J]. 石磊. 大众文艺. 2015(16)
[3]龟兹石窟与敦煌石窟中的动物画[J]. 姚志虎. 美术界. 2011(11)
[4]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的重新解读[J]. 马鸿增. 国画家. 2009(05)
[5]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的技法及色彩构成[J]. 马玉华. 敦煌研究. 2009(03)
[6]中亚佛教绘画及其在敦煌的影响[J]. 巴兹尔·格雷,李崇峰. 敦煌研究. 1991(01)
本文编号:3497551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图文】:
北魏257窟北壁壁画、临摹白描(图片来源:豆瓣网)
染力。例如莫高窟257窟须摩提女缘品中的龙、牛、白鹄、孔雀、虎、狮、马、象等这些动物形象的敷色和晕染,根据其骨骼肌肉的动势变化而顺势晕染,呈现出“形若脱壁”的鲜活之感,其散发色彩丰富多变,灵动活泼的独特魅力。北魏时期壁画所用的颜料并不如现代颜料这般丰富,大多数以天然矿石为主,部分加以植物色素和人工颜料混合而成。这一时期壁画中出现的主要色彩为:石青色、石绿色、土红色、褐色、黑色、白色以及紫灰色等色,在背景色中大面积使用土红色,画面点缀饰以石青、石绿,使画面明快且浑厚的同时又无轻浮之感(图1-2)。大面积使用土红色也因当时统治者的民族性和政治统治有关,北魏时期游牧民族作为统治者,因其常年的浴血征战和自身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使得他们对血腥感的红色有着特殊的偏爱。早期壁画的这种背景红色,与巴米扬萨珊时期的壁画也是一致的2。该色调作为背景色大面积的出现,传达出一种质朴原始的宗教感。总体来说,北魏时期壁画色彩的辉煌成就源于对外来艺术形式的包容吸纳,并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从而成就了多文化大融合的敦煌艺术,为敦煌壁画后世的发展拉开了一场宏大的序幕。图1-2北魏257窟壁画:鹿王本生图、须摩提女缘局部(图片来源:豆瓣网)1姚志虎.龟兹石窟与敦煌石窟中的动物画[J].美术界,2011(11):89-892巴兹尔·格雷.中亚佛教绘画及其在敦煌的影响[T].李崇峰译.敦煌研究,1991.1
化中有大量的本生故事,早期敦煌的画工们独辟蹊径,寻找故事画的新的表现形式。在河西魏晋时期墓葬出图的壁画文物中便发现了横幅式的构图形式,学者们在研究中也提出这种形式可能对敦煌北凉和北魏早期的壁画构图产生一定的影响。段文杰先生也认为敦煌故事画的横卷式构图是在汉晋传统基础上的发展2。横卷式的出现还产生了一类较为有趣的现象,即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多有“异时同图”的画面,“异时同图”这种现象是指一副画面中包含了不同时段、不同场地所发生的不同事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北魏第257窟《鹿王本生》故事画(图1-3),该壁画在表现形式上以长方形为构图,画面共595厘米长,画师根据故事的发展脉络巧妙的将九色鹿舍己救人、溺水者泄密、王后梦鹿、围捕神鹿、感化众人等几个故事情节分段描绘,最终组织成一组画面,使故事情节严密而生动。这样的构图方式使得画面更具故事性、延续性,同时又凸显了整幅壁画恢弘的气势,以彰显场面的壮阔之感。体现了北魏时期壁画注重故事性和叙事性,整体布局严谨的艺术追求。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采用创新性构图形式,打破了中原地区传统单一的绘画格局,注重画面完整性和故事连贯性,完美的阐述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形成了鲜明的敦煌本土特色。成为中国佛教壁画史中第一个鼎盛时期。为后世的敦煌壁画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矗图1-3北魏257窟壁画《鹿王本生图》(图片来源:豆瓣网)1魏丽.敦煌故事画的构图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5(3):13-192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191-20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敦煌故事画的构图研究[J]. 魏丽. 艺术设计研究. 2015(03)
[2]论北魏时期敦煌壁画的研究价值[J]. 石磊. 大众文艺. 2015(16)
[3]龟兹石窟与敦煌石窟中的动物画[J]. 姚志虎. 美术界. 2011(11)
[4]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的重新解读[J]. 马鸿增. 国画家. 2009(05)
[5]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的技法及色彩构成[J]. 马玉华. 敦煌研究. 2009(03)
[6]中亚佛教绘画及其在敦煌的影响[J]. 巴兹尔·格雷,李崇峰. 敦煌研究. 1991(01)
本文编号:3497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497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