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金坪子蠕滑滑坡滑带土强度特性及其稳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9 12:23
  金坪子滑坡位于金沙江右岸,上距乌东德水电站坝址大约为900m,呈明显下凹的斜坡,总体积达6.25亿m3。滑坡共分为五个区,本文主要研究了Ⅱ区蠕滑滑坡。滑带土的强度特性与滑坡的稳定变形破坏行为是密切相关的,而对影响强度的因素进行研究可针对性地解决滑坡的变形失稳破坏问题。本文以金坪子滑坡Ⅱ区蠕滑滑坡滑带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直剪/残余剪切仪、环剪仪开展不同影响因素下滑带土抗剪强度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形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论文主要取得如下研究结论与成果:(1)采用反复剪试验装置,研究了黏粒含量对滑带土特征强度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滑带土试样的抗剪强度随黏粒含量的增加呈现非线性降低规律,但降低幅度随正压力增大而增大;在一定含量范围内峰值内摩擦角、残余内摩擦角与黏粒含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而峰值黏聚力与残余黏聚力随黏粒含量增加呈波动性增大趋势,但在黏粒含量40%处出现一定幅度的降低。(2)利用环剪仪研究了滑带土的抗剪强度与滑动速率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本次所选的剪切速率范围内,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试样的峰值强度增大,但残余强度变化很小几乎... 

【文章来源】: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金坪子蠕滑滑坡滑带土强度特性及其稳定性研究


金坪子滑坡地理位置图

分区图,大沟


图 2-2 金坪子滑坡分区图[82]Fig. 2-2 Distribution of Jingpingzi landslide Ⅱ区地质特征 滑坡发育特征坡Ⅱ区呈一倒放的花瓶形状似的凹槽地形,下游侧缘以阿摆大沟为界限,区侧缘基岩相互连接(见图 2-2),前缘下伏基岩面高程大约为 870m,宽后缘位于当多村前陡坎的下部,并与Ⅰ区前缘相连接,高程为 1450m 到 450m 到 610m,前缘后缘高差相差为 650 余米,区域内地形平均坡度为 内发育熊家水井大沟和阿摆大沟,滑坡边界非常明显,上部滑坡后壁将Ⅱ两侧都为冲沟边界,前部距离河面 60 到 70m 处 的高度处剪出,故该滑向侵蚀的影响。根据了解,Ⅱ区滑体已持续了接近于一个世纪的缓慢滑动为局部灾难性活动的历史[26]。

纵剖面图,纵剖面图,中强度


2 滑坡区地质条件的分布于滑体上部,块石碎石结构较松散,多分布在滑坡后部及表层部位。该区域堆积体的透水性特征不同。表层白云岩块石碎石夹土,结构较为松散,属中强度透水;中部的紫红、灰黑色千枚岩碎屑土,结构较为密实,属微透水;松散堆积的碎块石、砂砾,结构很松散,属中强度透水[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滑坡稳定性的束口锁固控制效应研究[J]. 董金玉,赵志强,黄志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2]基于直剪试验的滑带土强度再生特征研究[J]. 刘梦琴,陈勇.  人民长江. 2018(18)
[3]基于环剪试验的滑带土抗剪强度特性研究[J]. 谢辉辉,刘清秉,胡桂阳.  人民长江. 2018(11)
[4]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滑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唐辉明,鲁莎.  工程地质学报. 2018(01)
[5]滑带土残余强度的速率效应及其对滑坡变形行为的影响[J]. 王鲁男,晏鄂川,宋琨,杨广,王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12)
[6]金沙江下游金坪子Ⅱ区低速滑坡活动机理初探[J]. 蒋树,王义锋,唐川,潘洪月,王坤.  工程地质学报. 2017(06)
[7]残余强度状态下原状滑带土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 刘清秉,王顺,夏冬生,项伟,苏爱军,王菁莪,刘晓.  岩土力学. 2017(05)
[8]不同黏性土的残余强度及其抗剪强度指标特性研究[J]. 许成顺,王馨,杜修力,戴福初,王国盛,高岩.  岩土工程学报. 2017(03)
[9]蠕动型滑坡滑带土蠕变特性研究[J]. 孙淼军,唐辉明,王潇弘,胡新丽,汪明元,倪卫达.  岩土力学. 2017(02)
[10]间歇复活型库岸老滑坡地表位移预测[J]. 缪海波,殷坤龙,张修旺.  地质科技情报. 2016(05)

博士论文
[1]不同含水率与剪切速率下滑带土残余强度特性研究[D]. 王鲁男.中国地质大学 2017
[2]蠕动型滑坡变形失稳特征及滑动模型研究[D]. 许波.北京科技大学 2017
[3]巨型低速滑坡滑带土蠕变行为与非线性本构模型研究[D]. 蒋秀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4]基于滑带土剪切强度特性的边坡渐进性破坏研究[D]. 刘动.暨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金沙江上游滑带土强度特性的环剪试验研究[D]. 田桂莉.吉林大学 2018
[2]四川中江垮梁子滑坡滑带土强度特性及滑坡变形机理研究[D]. 陈思娇.成都理工大学 2014
[3]滑带土残余强度的试验研究[D]. 陈腾腾.暨南大学 2012
[4]滑坡滑带土工程特性试验研究[D]. 宋丙辉.兰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26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526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9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