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翠华山甘湫池地震崩塌成因机理及动力学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8 21:31
  山体崩塌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而强烈地震诱发的大规模崩塌灾害问题最为突出。秦岭北缘中段发育一条长约50km的呈东西向展布的花岗岩地震崩塌带。本文以该地震崩塌带中体积最大的崩塌体——翠华山甘湫池大型崩塌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分析甘湫池崩塌体的堆积形态特征;采用沉积学中的相分析方法,对崩塌堆积体进行分带并总结各分带特征;采用室内试验研究崩积块石的力学性质;通过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的双三次插值法恢复崩塌前三维地形;概括甘湫池崩塌体的破坏模式;进行崩塌全过程离散元动力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甘湫池崩塌体的成因机理及动力学过程。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崩塌体的相对位置、堆积特征、发育阶段及形成时期将翠华山甘湫池崩塌体主要分为主崩塌体、北侧崩塌体和东侧崩塌体。主崩塌体的形成为公元前11000年到公元前10920年间的古地震事件诱发,北侧、东侧崩塌体形成于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力学试验结果表明,节理发育的岩样的力学强度显著较低,认为崩塌的发生主要受三组节理切割的影响,同坡向的节理、裂隙等软弱结构面的发育对崩塌的形成起控制性作用。特殊的地形地貌、不断抬升的构造背景、节理裂隙及高地震...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翠华山甘湫池地震崩塌成因机理及动力学特征研究


技术路线图

内部景观,崩塌堆积体,翠华山,河源区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概况 自然地理概况1 地理位置研究区位于翠华山地质公园内,地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南部,行政隶属乙宫街道办事处,地理坐标为 E:109°1′36″,N:33°57′40″,距离西安市 36km,及 S107、S108 省道经过,交通便利。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甘湫池崩塌堆积体山地质公园东南炭谷上游的河源区,内部景观道路从崩塌体下部通过,崩塌有人工台阶。

构造纲要图,岐山,秦岭,历史上


图 2.3 研究区构造纲要图2 地震秦岭北缘是中国大陆强震活动区之一,历史地震记载详细。1556 年华县 8 级地表破裂长 45km,垂直位移量为 4m,死亡人数达到 83 万[79],《明史》对这载为:“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公元前 780 年的岐山地历史上对记载最早的地震,在《国语·周语》中描述此次地震为:“周三川也,三川竭,岐山崩。”甘湫池崩塌体位于临潼-长安地震带南段,为历史上以上中强地震集中区。通过断裂较晚地质时期的平均活动速率、蠕滑速率、震的的最大位移值、地表破裂带长度等参数计算得秦岭北缘断裂带大地震重为 2700~6000a。1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西翠华山山崩地质遗迹特征、成因及景观价值[J]. 吕艳,董颖,张茂省,杨建平,李亚哲.  地球学报. 2015(02)
[2]复杂地质界面三维重构与评价方法[J]. 孙波,刘大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03)
[3]逆层岩质边坡地震动力破坏过程FLAC/PFC2D耦合数值模拟分析[J]. 刘蕾,陈亮,崔振华,李慧.  工程地质学报. 2014(06)
[4]叠瓦状逆断层的变形规律和力学机理物理模拟试验——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J]. 苏生瑞,李鹏,王琦,苏卫卫,张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01)
[5]含软弱层岩质边坡的动力响应研究[J]. 李鹏,苏生瑞,王闫超,王琦.  岩土力学. 2013(S1)
[6]翠华山山崩地质遗迹景观离散元数值模拟[J]. 吕艳,王根龙,张新社.  工程地质学报. 2013(03)
[7]塑流-拉裂式崩塌机制及评价方法[J]. 王根龙,伍法权,祁生文,于国强,苏天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S1)
[8]汶川地震前后龙门山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的数值模拟[J]. 苏生瑞,王琦,李鹏.  工程地质学报. 2012(05)
[9]汶川地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发育规律[J]. 苏生瑞,李松,程强.  山地学报. 2012(03)
[10]汶川震中岩浆岩高边坡破坏模式与崩塌机理[J]. 胡新丽,唐辉明,朱丽霞.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06)

博士论文
[1]地震作用下复杂斜坡响应规律研究[D]. 罗永红.成都理工大学 2011
[2]崩塌—推覆滑移地质体成因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D]. 吴圣林.中国矿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29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529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8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