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压型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7 07:56
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以其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常用的单效循环和双效循环性能较差,更适合回收低温余热。为了提升高品位热源的利用效率,需要开发三效循环。而目前限制三效循环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发生器温度过高所引起的腐蚀问题。为了减缓腐蚀,本文对增压型三效循环进行了研究。首先给出了溴化锂水溶液、饱和水以及水蒸气的热物性参数方程,并编制了热物性参数的计算程序;接着介绍了三效循环和四种增压型三效循环的工作流程,基于能量和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增压型三效循环的热力计算模型。随后研究了压缩比、高温发生器温度、冷却水进口温度以及冷媒水出口温度等参数对增压型三效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参数不变时,四种增压型三效循环均存在一个最佳压缩比使得COPW最大。增压型三效循环可以在高温发生器温度低于180 ℃时正常运行,有效地减缓了腐蚀问题,并且保持着较好的性能。此外,增压型三效循环在冷却水温度较高和冷媒水温度较低时也可以正常运行,拓宽了三效循环的运行范围。四种增压型三效循环的COPW均随高温发生器温度的降低而降低,随冷却水进口温度的上升而降低,随冷媒水出口温度的降...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1串联三效循环流程示意图
??在焓-浓度图上表示串联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过程如图3-2所示,图中PHTG、??Pmto、Pltg、Pabs分别为高温发生器压力、中温发生器压力、低温发生器压力和吸收压??力。??一一一一—一一-1?尸_??15??-二-二一丁一一一一?P??-一一—一?;?_?一一-一一?MTG??18??二―+>一^—?P??一——---—?;?;?一一一一?LTG??22?i?—??一?n?!??<?i?!?:?p??i?^?|?;??一-一一?HTG??5?丨^^一一一厂一??:?9?i?一?p_??4?8___jr?1???—^?II?Li?-—?^??—一?:】4?m?】X^?尸??ABS??^^-SS=::::T"""'^-4'i?;??M?i丨;???I?!?I?!?|????X??图3-2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在焓-浓度图上的表示??1-2-3-4线为吸收器出口稀溶液在溶液热交换器内的升温过程。吸收器出口稀溶液1??经过溶液泵提升压力,进入低温溶液热交换器升温后至2出低温溶液热交换器。接着进??入中温溶液热交换器升温后至3出中温溶液热交换器,再进入高温溶液热交换器升温后??至4出高温溶液热交换器。1-2-3-4过程中,稀溶液温度上升,浓度不变。??4-5-6线为稀溶液在高温发生器中的发生过程。4-5线为稀溶液在高温发生器中被热??源加热升温
?(d)循环4??图3-3增压型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流程示意图??增压型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如图3-3所示,为了表示简便,将高温发生器出??口增压称为循环1,中温发生器出口增压称为循环2,低温发生器出口增压称为循环3,??蒸发器出口增压称为循环4。四种增压型三效循环的溶液循环流程与三效循环的一样,??但冷剂水流程比三效循环多一个压缩机(W)。??在高温发生器温度较低时,高温发生器的发生温度和发生压力很低,发生过程很弱,??放气范围较小,三效循环的性能较低或无法正常运行。循环1在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之间增加压缩机,增加高温发生器出口冷剂蒸气温度和压力,使其能够驱动中温发生??器正常工作。循环2在中温发生器和低温发生器之间增加压缩机,增加中温发生器出口??蒸气温度和压力,使其能够驱动低温发生器正常工作。循环3在低温发生器和冷凝器之??间增加压缩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6年我国制冷空调行业市场分析[J]. 张枫,吴利平,高珊,白俊文. 制冷与空调. 2017(07)
[2]机械振动强化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的实验研究[J]. 申江,邹国文,王建民,Josephine Lau,申子奇,孙欢. 制冷学报. 2016(02)
[3]吸收式制冷工质对的研究进展[J]. 卞宜峰,何国庚,蔡德华,肖如熙,张奥妮. 制冷学报. 2015(06)
[4]热功复合驱动热泵循环热力性能研究[J]. 王康,张娜,韩巍,陈强.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5(11)
[5]一种根据热源温度品位自动调节效能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J]. 徐震原,王如竹,夏再忠. 制冷学报. 2014(01)
[6]不同增压方式对空气源吸收式热泵性能影响的模拟分析[J]. 吴伟,石文星,王宝龙,李先庭. 化工学报. 2013(07)
[7]增压双效氨水吸收制冷循环性能分析[J]. 蔡星辰,杜垲,李彦军. 化工学报. 2012(S2)
[8]超声波对吸收式制冷强化传质的影响[J]. 汤勇,韩晓东,陈川,付婷,葛子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0)
[9]活性炭颗粒的添加对溴化锂溶液蒸汽吸收率/制冷量的影响[J]. 蔡杰,市桥伸久,板谷义纪. 制冷学报. 2012(02)
[10]低品位余热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困境和新策略[J]. 李海燕,刘静. 科技导报. 2010(17)
博士论文
[1]太阳能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D]. 韩崇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低品位热源驱动的LiBr吸收式制冷机组仿真优化[D]. 刘燕龙.山东建筑大学 2016
[2]烟气驱动的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仿真研究[D]. 吴永飞.合肥工业大学 2012
[3]工业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方案优化研究[D]. 孟嘉.华中科技大学 2008
[4]溴化锂吸收式绝热增压制冷循环研究[D]. 欧汝浩.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39698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1串联三效循环流程示意图
??在焓-浓度图上表示串联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过程如图3-2所示,图中PHTG、??Pmto、Pltg、Pabs分别为高温发生器压力、中温发生器压力、低温发生器压力和吸收压??力。??一一一一—一一-1?尸_??15??-二-二一丁一一一一?P??-一一—一?;?_?一一-一一?MTG??18??二―+>一^—?P??一——---—?;?;?一一一一?LTG??22?i?—??一?n?!??<?i?!?:?p??i?^?|?;??一-一一?HTG??5?丨^^一一一厂一??:?9?i?一?p_??4?8___jr?1???—^?II?Li?-—?^??—一?:】4?m?】X^?尸??ABS??^^-SS=::::T"""'^-4'i?;??M?i丨;???I?!?I?!?|????X??图3-2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在焓-浓度图上的表示??1-2-3-4线为吸收器出口稀溶液在溶液热交换器内的升温过程。吸收器出口稀溶液1??经过溶液泵提升压力,进入低温溶液热交换器升温后至2出低温溶液热交换器。接着进??入中温溶液热交换器升温后至3出中温溶液热交换器,再进入高温溶液热交换器升温后??至4出高温溶液热交换器。1-2-3-4过程中,稀溶液温度上升,浓度不变。??4-5-6线为稀溶液在高温发生器中的发生过程。4-5线为稀溶液在高温发生器中被热??源加热升温
?(d)循环4??图3-3增压型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流程示意图??增压型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如图3-3所示,为了表示简便,将高温发生器出??口增压称为循环1,中温发生器出口增压称为循环2,低温发生器出口增压称为循环3,??蒸发器出口增压称为循环4。四种增压型三效循环的溶液循环流程与三效循环的一样,??但冷剂水流程比三效循环多一个压缩机(W)。??在高温发生器温度较低时,高温发生器的发生温度和发生压力很低,发生过程很弱,??放气范围较小,三效循环的性能较低或无法正常运行。循环1在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之间增加压缩机,增加高温发生器出口冷剂蒸气温度和压力,使其能够驱动中温发生??器正常工作。循环2在中温发生器和低温发生器之间增加压缩机,增加中温发生器出口??蒸气温度和压力,使其能够驱动低温发生器正常工作。循环3在低温发生器和冷凝器之??间增加压缩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6年我国制冷空调行业市场分析[J]. 张枫,吴利平,高珊,白俊文. 制冷与空调. 2017(07)
[2]机械振动强化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的实验研究[J]. 申江,邹国文,王建民,Josephine Lau,申子奇,孙欢. 制冷学报. 2016(02)
[3]吸收式制冷工质对的研究进展[J]. 卞宜峰,何国庚,蔡德华,肖如熙,张奥妮. 制冷学报. 2015(06)
[4]热功复合驱动热泵循环热力性能研究[J]. 王康,张娜,韩巍,陈强.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5(11)
[5]一种根据热源温度品位自动调节效能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J]. 徐震原,王如竹,夏再忠. 制冷学报. 2014(01)
[6]不同增压方式对空气源吸收式热泵性能影响的模拟分析[J]. 吴伟,石文星,王宝龙,李先庭. 化工学报. 2013(07)
[7]增压双效氨水吸收制冷循环性能分析[J]. 蔡星辰,杜垲,李彦军. 化工学报. 2012(S2)
[8]超声波对吸收式制冷强化传质的影响[J]. 汤勇,韩晓东,陈川,付婷,葛子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0)
[9]活性炭颗粒的添加对溴化锂溶液蒸汽吸收率/制冷量的影响[J]. 蔡杰,市桥伸久,板谷义纪. 制冷学报. 2012(02)
[10]低品位余热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困境和新策略[J]. 李海燕,刘静. 科技导报. 2010(17)
博士论文
[1]太阳能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D]. 韩崇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低品位热源驱动的LiBr吸收式制冷机组仿真优化[D]. 刘燕龙.山东建筑大学 2016
[2]烟气驱动的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仿真研究[D]. 吴永飞.合肥工业大学 2012
[3]工业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方案优化研究[D]. 孟嘉.华中科技大学 2008
[4]溴化锂吸收式绝热增压制冷循环研究[D]. 欧汝浩.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39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539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