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2016年青藏高原积雪冻土变化特征及其与植被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01-14 16:26
利用1971—2016年青藏高原81个气象站逐月积雪日数和45个测站第一冻结层下界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高原植被指数(NDVI)的关系,探讨了积雪冻土下垫面变化对高原植被及沙漠化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积雪日数分布极不均匀,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为高原积雪日数的大值区,且年际变率较大。2)青藏高原积雪日数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平均以3.5 d/(10 a)的速率减少,且在1998年前后发生突变,减少速率进一步加快,达到5.1 d/(10 a)。3)青藏高原第一冻结层下界呈上升趋势,达到-3.7 cm/(10 a),与青藏高原增暖紧密相关。4)青藏高原NDVI呈缓慢增加趋势,与高原气温、降水的增加趋势相一致,积雪冻土的变化对不同区域植被NDVI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形成的暖湿环境促进积雪消融、冻土下界提升,使土壤浅层含水量增加,有利于植被恢复和生长,其结果对高原土地沙漠化防治有一定参考作用。
【文章来源】:大气科学学报. 2020,43(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青藏高原观测台站分布
式中:i为月序号;INDVIi为第i月的最大值;INDVIi1、INDVIi2分别为第i月的上半月和下半月的NDVI值。INDVIi的结果在-1.0~1.0之间。采用EOF分解、滑动t检验、线性回归、小波分析、多项式拟合等常用气象统计研究方法。因青藏高原地域广阔,气象站点主要集中在高原中东部地区,本文的分析结果主要反映高原中东部积雪冻土的变化特征。
图5 青藏高原不同年代平均积雪日数与1971—2016年平均积雪日数的差值(单位:d;实线为正值,虚线为负值):(a)1971—1980年;(b)1981—1990年;(c)1991—2000年;(d)2001—2010年;(e)2011—2016年3 青藏高原第一冻结层下界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欧亚大陆冷季积雪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区域特征与季节性[J]. 鲁萌萌,吴仁广,杨崧,王志彪. 大气科学学报. 2020(01)
[2]青藏高原调控区域能量过程和全球气候的机理[J]. 刘屹岷,李伟平,刘新,王晓聪,FU Rong,LIU Ping. 大气科学学报. 2020(01)
[3]2000-2018年间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分析[J]. 韩炳宏,周秉荣,颜玉倩,石明明,苏淑兰,赵恒和,牛得草,傅华. 草地学报. 2019(06)
[4]季节性冻土区积雪的生态效应[J]. 郑思嘉,于晓菲,栾金花,邹元春,王国平,丁珊珊. 土壤与作物. 2018(04)
[5]青藏高原NDVI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的响应[J]. 孟梦,牛铮,马超,田海峰,裴杰.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3)
[6]青藏高原植被退化对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环流的影响[J]. 刘振元,张杰,陈立. 生态学报. 2018(01)
[7]青藏高原植被指数最新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 刘振元,张杰,陈立.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7(03)
[8]1971—2011年青藏高原干湿气候区界线的年代际变化[J]. 郑然,李栋梁. 中国沙漠. 2016(04)
[9]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新特征[J]. 郑然,李栋梁,蒋元春. 高原气象. 2015(06)
[10]1981-2010年青藏高原积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除多,杨勇,罗布坚参,边巴次仁. 冰川冻土. 2015(06)
本文编号:3588833
【文章来源】:大气科学学报. 2020,43(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青藏高原观测台站分布
式中:i为月序号;INDVIi为第i月的最大值;INDVIi1、INDVIi2分别为第i月的上半月和下半月的NDVI值。INDVIi的结果在-1.0~1.0之间。采用EOF分解、滑动t检验、线性回归、小波分析、多项式拟合等常用气象统计研究方法。因青藏高原地域广阔,气象站点主要集中在高原中东部地区,本文的分析结果主要反映高原中东部积雪冻土的变化特征。
图5 青藏高原不同年代平均积雪日数与1971—2016年平均积雪日数的差值(单位:d;实线为正值,虚线为负值):(a)1971—1980年;(b)1981—1990年;(c)1991—2000年;(d)2001—2010年;(e)2011—2016年3 青藏高原第一冻结层下界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欧亚大陆冷季积雪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区域特征与季节性[J]. 鲁萌萌,吴仁广,杨崧,王志彪. 大气科学学报. 2020(01)
[2]青藏高原调控区域能量过程和全球气候的机理[J]. 刘屹岷,李伟平,刘新,王晓聪,FU Rong,LIU Ping. 大气科学学报. 2020(01)
[3]2000-2018年间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分析[J]. 韩炳宏,周秉荣,颜玉倩,石明明,苏淑兰,赵恒和,牛得草,傅华. 草地学报. 2019(06)
[4]季节性冻土区积雪的生态效应[J]. 郑思嘉,于晓菲,栾金花,邹元春,王国平,丁珊珊. 土壤与作物. 2018(04)
[5]青藏高原NDVI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的响应[J]. 孟梦,牛铮,马超,田海峰,裴杰.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3)
[6]青藏高原植被退化对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环流的影响[J]. 刘振元,张杰,陈立. 生态学报. 2018(01)
[7]青藏高原植被指数最新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 刘振元,张杰,陈立.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7(03)
[8]1971—2011年青藏高原干湿气候区界线的年代际变化[J]. 郑然,李栋梁. 中国沙漠. 2016(04)
[9]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新特征[J]. 郑然,李栋梁,蒋元春. 高原气象. 2015(06)
[10]1981-2010年青藏高原积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除多,杨勇,罗布坚参,边巴次仁. 冰川冻土. 2015(06)
本文编号:3588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58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