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泥石流灾害分区及其与诱发降水关系
发布时间:2022-01-15 14:27
基于四川省1990-2009年泥石流灾害记录资料、常规气象站降水资料和地理信息资料,统计分析了四川泥石流灾害与地形、植被、地质等环境因子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分区,分析了各区泥石流灾害与诱发降水关系.结果表明,四川泥石流灾害可划分为川西高原河谷区、西南山地易发区、西南山地次易发区、盆周山地易发区、盆周山地次易发区、盆中区等6个环境背景相异区;各区泥石流灾害与诱发降水关系差异较大,川西高原河谷区较小短历时雨强就可诱发泥石流灾害,而盆周山地次易发区对前期降水作用依赖性相对偏高.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2(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地形因子与泥石流灾害关系频率分布关系
环境因子是导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根据地形、 地质和气候背景等环境因子与泥石流灾害关系, 并参考文献[18], 选取高程、 高程差、 坡度、 岩土类型、 断裂层密度、 土地利用类型、 植被类型、 植被覆盖度和年均汛期降水等9个因子作为泥石流灾害易发度分析因子. 将所有因子数据转化为1 km的栅格数据, 运用公式(4)计算易发度综合信息量, 得到四川省泥石流灾害易发度总信息量变化范围为-11.5~7.4. 运用ArcGIS中的自然断点法, 根据信息量的大小, 将易发度分为高易发度、 次高易发度、 中等易发度、 次低易发度、 低易发度等5级进行区划(表2). 信息量越大, 表示在降雨诱发条件下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越大; 信息量越小, 表示在降雨条件下越为稳定.表2 信息量法易发度等级划分 易发度等级 低易发度 次低易发度 中等易发度 次高易发度 高易发度 信息量 <-6.3 (-6.3, -3.2] (-3.2, -0.4] (-0.4, 1.5] >1.5
由图3可见, 四川泥石流易受水系和山脉影响. 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集中分布于: ① 安宁河谷和雅砻江下游(凉山州至攀枝花); ② 鲜水河和雅砻江上游(甘孜州中部); ③ 大金川和大渡河下游(阿坝州至雅安); ④ 岷江流域中、 上游(阿坝州至成都); ⑤ 金沙江上游(甘孜州西部); ⑥ 龙门山前缘山地(绵阳北部等); ⑦ 大巴山和米仓山南缘山地(广元、 巴中、 达州北部等). 次高易发区主要集中于盆周边缘高程500~1 000 m的山地、 华蓥山条状山脉(达州南部至广安)以及凉山州东部大凉山和西部盐源区域; 中等易发区主要位于高程≦500 m盆中区, 包括南充、 遂宁、 资阳、 内江、 自贡等地. 次低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川西高原≧3 000 m的高海拔地区, 特别是阿坝、 甘孜北部的高原草原、 草甸区域, 一般不易形成泥石流灾害.在泥石流灾害易发度区划基础上, 进一步结合地形、 地质和气候背景等因子将四川泥石流灾害划分为川西高原河谷区、 西南山地易发区、 西南山地次易发区、 盆周山地易发区、 盆周山地次易发区、 盆中区等6个环境背景相异区域(图3). 川西高原河谷区主要包括甘孜、 阿坝以及凉山州西北部部分区域河谷, 以泥石流灾害易发生于侵蚀堆积河谷区为特征. 该区域一般很少有日降水量达到50 mm及其以上的暴雨. 但这一地区多高山深谷, 地势陡峭, 地质构造复杂, 地震、 崩滑灾害多发, 既能够为泥石流灾害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又能够为泥石流活动提供强大的动能优势, 从而能以较小降水诱发山洪、 塌方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据调查, 日降水量达到或接近25 mm, 即可形成类似于盆地暴雨所造成的自然灾害[2]. 西南山地易发区主要包括安宁河谷和雅砻江下游区域, 该区域位于安宁河断裂带和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上, 平均每年均有暴雨发生, 特别是南部区域年均暴雨日数3 d以上. 西南山地次易发区主要包括凉山州东北部和西部盐源区域, 该区域暴雨日数略少, 年均低于1.5 d. 盆周山地易发区和次易发区主要位于盆地与川西高原过渡带海拔500 m以上山地, 由于地形影响, 该地区有青衣江暴雨区(雅安-乐山)、 龙门山暴雨区(绵阳—成都)、 大巴山暴雨区(巴中-达州)[19], 是四川省暴雨最多、 暴雨范围和强度最大区域. 盆中区位于海拔低于500 m盆底区域, 地形较为平坦, 泥石流灾害较少, 根据1990-2009年泥石流统计, 20年间泥石流发生频率占全省不足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61—2015年四川省汛期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研究[J]. 罗玉,陈超,马振峰,刘佳,李小兰,杨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9)
[2]四川省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降水特征[J]. 杨红娟,韦方强,马振峰,江玉红. 灾害学. 2017(04)
[3]四川省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致灾临界雨量阈值确定方法[J]. 刘海知,马振峰,范广洲.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4)
[4]四川省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与降水的关系[J]. 刘海知,马振峰,范广洲.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6)
[5]泥石流小流域生态功能分区及生态修复对策研究[J]. 常士秋,王道杰,张淑娟,范天华,何松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0)
[6]有效雨量和滑坡泥石流灾害概率模型[J]. 张国平. 气象. 2014(07)
[7]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发生的降雨阈值[J]. 周伟,唐川. 水科学进展. 2013(06)
[8]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激发雨量特征[J]. 周伟,唐川,周春花. 水科学进展. 2012(05)
[9]诱发区域性滑坡的降雨阈值[J]. 赵衡,宋二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05)
[10]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张国平,徐晶,毕宝贵. 应用生态学报. 2009(03)
本文编号:3590776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2(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地形因子与泥石流灾害关系频率分布关系
环境因子是导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根据地形、 地质和气候背景等环境因子与泥石流灾害关系, 并参考文献[18], 选取高程、 高程差、 坡度、 岩土类型、 断裂层密度、 土地利用类型、 植被类型、 植被覆盖度和年均汛期降水等9个因子作为泥石流灾害易发度分析因子. 将所有因子数据转化为1 km的栅格数据, 运用公式(4)计算易发度综合信息量, 得到四川省泥石流灾害易发度总信息量变化范围为-11.5~7.4. 运用ArcGIS中的自然断点法, 根据信息量的大小, 将易发度分为高易发度、 次高易发度、 中等易发度、 次低易发度、 低易发度等5级进行区划(表2). 信息量越大, 表示在降雨诱发条件下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越大; 信息量越小, 表示在降雨条件下越为稳定.表2 信息量法易发度等级划分 易发度等级 低易发度 次低易发度 中等易发度 次高易发度 高易发度 信息量 <-6.3 (-6.3, -3.2] (-3.2, -0.4] (-0.4, 1.5] >1.5
由图3可见, 四川泥石流易受水系和山脉影响. 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集中分布于: ① 安宁河谷和雅砻江下游(凉山州至攀枝花); ② 鲜水河和雅砻江上游(甘孜州中部); ③ 大金川和大渡河下游(阿坝州至雅安); ④ 岷江流域中、 上游(阿坝州至成都); ⑤ 金沙江上游(甘孜州西部); ⑥ 龙门山前缘山地(绵阳北部等); ⑦ 大巴山和米仓山南缘山地(广元、 巴中、 达州北部等). 次高易发区主要集中于盆周边缘高程500~1 000 m的山地、 华蓥山条状山脉(达州南部至广安)以及凉山州东部大凉山和西部盐源区域; 中等易发区主要位于高程≦500 m盆中区, 包括南充、 遂宁、 资阳、 内江、 自贡等地. 次低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川西高原≧3 000 m的高海拔地区, 特别是阿坝、 甘孜北部的高原草原、 草甸区域, 一般不易形成泥石流灾害.在泥石流灾害易发度区划基础上, 进一步结合地形、 地质和气候背景等因子将四川泥石流灾害划分为川西高原河谷区、 西南山地易发区、 西南山地次易发区、 盆周山地易发区、 盆周山地次易发区、 盆中区等6个环境背景相异区域(图3). 川西高原河谷区主要包括甘孜、 阿坝以及凉山州西北部部分区域河谷, 以泥石流灾害易发生于侵蚀堆积河谷区为特征. 该区域一般很少有日降水量达到50 mm及其以上的暴雨. 但这一地区多高山深谷, 地势陡峭, 地质构造复杂, 地震、 崩滑灾害多发, 既能够为泥石流灾害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又能够为泥石流活动提供强大的动能优势, 从而能以较小降水诱发山洪、 塌方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据调查, 日降水量达到或接近25 mm, 即可形成类似于盆地暴雨所造成的自然灾害[2]. 西南山地易发区主要包括安宁河谷和雅砻江下游区域, 该区域位于安宁河断裂带和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上, 平均每年均有暴雨发生, 特别是南部区域年均暴雨日数3 d以上. 西南山地次易发区主要包括凉山州东北部和西部盐源区域, 该区域暴雨日数略少, 年均低于1.5 d. 盆周山地易发区和次易发区主要位于盆地与川西高原过渡带海拔500 m以上山地, 由于地形影响, 该地区有青衣江暴雨区(雅安-乐山)、 龙门山暴雨区(绵阳—成都)、 大巴山暴雨区(巴中-达州)[19], 是四川省暴雨最多、 暴雨范围和强度最大区域. 盆中区位于海拔低于500 m盆底区域, 地形较为平坦, 泥石流灾害较少, 根据1990-2009年泥石流统计, 20年间泥石流发生频率占全省不足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61—2015年四川省汛期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研究[J]. 罗玉,陈超,马振峰,刘佳,李小兰,杨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9)
[2]四川省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降水特征[J]. 杨红娟,韦方强,马振峰,江玉红. 灾害学. 2017(04)
[3]四川省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致灾临界雨量阈值确定方法[J]. 刘海知,马振峰,范广洲.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4)
[4]四川省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与降水的关系[J]. 刘海知,马振峰,范广洲.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6)
[5]泥石流小流域生态功能分区及生态修复对策研究[J]. 常士秋,王道杰,张淑娟,范天华,何松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0)
[6]有效雨量和滑坡泥石流灾害概率模型[J]. 张国平. 气象. 2014(07)
[7]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发生的降雨阈值[J]. 周伟,唐川. 水科学进展. 2013(06)
[8]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激发雨量特征[J]. 周伟,唐川,周春花. 水科学进展. 2012(05)
[9]诱发区域性滑坡的降雨阈值[J]. 赵衡,宋二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05)
[10]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张国平,徐晶,毕宝贵. 应用生态学报. 2009(03)
本文编号:3590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590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