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创新视野下我国工程师关键素质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5 16:08
本文关键词:工程创新视野下我国工程师关键素质能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工程是一种实现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是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实践转化过程,也是集成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的创新过程。工程的本质就在于创新,工程创新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改善人们生活,不断建构理想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工程师不同于科学家,工程师是工程创新的主力军。工程师的工作,主要是不断进行工程实践,需要通过自身的素质能力,结合工程实践中的具体情境,去进行研发、设计、实施和改进等等。这就要求工程师在工程实践的不同阶段,拥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具备跨学科的丰富的知识储备,多角度的缜密的思维能力;具备高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师的这些素质能力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于解决工程活动中问题的专业素质能力,另一类是处理社会和工程关系的社会素质能力。本文以工程创新的视野,选择工程师的创新素质、工程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工程师的关键素质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工程师思维能力的应用,贯穿于工程活动的始终,只有在工程活动的不同阶段,始终贯彻全面、合理的思维方式,才能够保证工程实践的有效性。工程实践是构建工程的根本途径和手段,只有在正确的工程思维指导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进行工程实践,不断地提高工程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才能够最终实现工程创新。工程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工程创新,提高工程师的关键素质能力,保证工程师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结合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完成集成创新,提高工程创新成功的几率。本文通过分析工程的特点,介绍工程师的职能和社会作用,根据工程师素质提高的内部、外部需求,提出了工程师的素质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工程师的关键素质能力,进而探讨了国家工程创新能力、企业工程创新能力和个人工程创新能力与工程师素质提升的关系,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角度结合工程教育,对工程师素质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改善途径。本文研究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于工程和工程师精英的认识,也可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行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师素质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程师 素质能力 工程创新 工程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4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0-14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21
- 1.2.1 工程师内涵与特点14-16
- 1.2.2 工程师的职能与社会作用16-17
- 1.2.3 工程师素质的内涵17-18
- 1.2.4 工程师素质的培养18-20
- 1.2.5 中国工程人员素质现状20
- 1.2.6 中国工程教育现状20-21
-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21-24
- 第2章 工程师的职能作用24-33
- 2.1 工程师的职能及任务24-30
- 2.1.1 工程师的工作职责24-27
- 2.1.2 工程师的就业岗位27-30
- 2.2 工程师的社会作用30-33
- 2.2.1 技术进步的开拓者30-31
- 2.2.2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1
- 2.2.3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31-33
- 第3章 工程师的素质能力33-51
- 3.1 国家工程创新能力33-39
- 3.1.1 中国工程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现状34-35
- 3.1.2 我国工程师队伍的结构分析35-39
- 3.2 工程团队创新能力39-42
- 3.2.1“稳态”的工程活动体-企业的创新能力39-41
- 3.2.2 从成员作用看工程团队创新能力41-42
- 3.3 工程师个人素质能力42-51
- 3.3.1 国内外工程师素质能力结构43-44
- 3.3.2 工程师素质模型44-46
- 3.3.3 中国工程师关键素质能力46-51
- 第4章 工程师的素质能力培养51-60
- 4.1 国外工程师素质能力培养51-55
- 4.1.1 美德工程教育异同对比51-53
- 4.1.2 对于中国工程教育的启示53-55
- 4.2 围绕关键素质能力的工程教育改革55-58
- 4.2.1 国家对于工程师关键素质培养55-56
- 4.2.2 企业对于工程师关键素质的培养56-57
- 4.2.3 工程师个人关键素质提高57-58
- 4.3 工程师关键素质能力提升路径58-60
- 第5章 总结60-62
- 参考文献62-6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66-67
- 致谢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珊;;基于团队目标管理理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年06期
2 于开迪;韦庆梅;于W,
本文编号:452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452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