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磁复合支承的主动隔振系统的设计
本文关键词:基于气磁复合支承的主动隔振系统的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隔微振作为一门综合学科的基础支持技术,在高精尖技术领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人类尖端科技领域已经发展到了令前人叹为观止的高度,如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超精密加工制造、激光三维直写技术等领域,均已经达到纳米、亚纳米甚至更高的精度。然而地面上的任何设备都脱离不开大地振动的干扰,所以说上述领域任何技术的实现与发展都离不开隔微振技术的支持,隔微振技术已经成为了上述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技术。本文设计了基于气磁复合支承技术的隔微振装置。隔振器采用三级气浮结构作为主支承,从理论上来讲能够使得隔振器与地面完全分隔,实现六自由度隔振,具有大承载、低刚度的优势。引入音圈电机作为制动器,设计了基于音圈电机的主动控制方案,在气浮支承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隔振系统的定位精度和隔振性能。本文首先对隔振器机械结构设计进行分析。本文所设计的隔振器采用气浮结构作支承,根据结构的尺寸形状、工作状态对气浮结构垂向和水平向的刚度特性进行理论推导,并进行了相应的仿真分析。介绍了音圈电机的工作原理,并分析主动控制系统的布局。其次,设计了垂向和水平向刚度可调辅助机构并分析。垂向设计中引入了磁浮弹簧的设计,对磁浮弹簧的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磁场仿真,与主气室结构并联以降低系统刚度;水平向引入了辅助定位器以避免侧倾力对系统的影响,同样实现了刚度可调功能,可灵活调整。然后,建立了主动控制系统,包括定位控制与振动控制。设计主动定位控制的目的在于使系统工作稳定可靠的同时,提高定位精度;主动振动控制方案的设计则采用了前馈与反馈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提升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最后,对隔振系统的定位与隔振性能进行实验验证。首先验证了刚度可调辅助机构设计的合理性。引入主动控制后,系统垂向定位精度(3?)从3.5μm提升至3.0μm;系统X、Y、Z向固有频率为0.93 Hz、1.25 Hz、2.31Hz,振动速度(RMS)为8.77μm/s、10.53μm/s、4.48μm/s。
【关键词】:隔振 气浮支承 音圈电机 磁浮 负刚度 主动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535.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22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1
- 1.2 隔振器原理及分类11-12
- 1.3 基于负刚度技术隔振器国内外发展现状12-20
- 1.3.1 国外隔振器发展现状12-18
- 1.3.2 国内隔振器发展现状18-20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20-22
- 第2章 基于气磁复合支承隔振器设计22-37
- 2.1 引言22
- 2.2 隔振器静压气浮结构设计22-34
- 2.2.1 静压气浮结构设计分析23-24
- 2.2.2 静压气浮结构机械模型分析24-34
- 2.3 隔振器电磁主动隔振结构分析34-36
- 2.4 本章小结36-37
- 第3章 隔振器刚度调整机构设计37-51
- 3.1 引言37
- 3.2 垂向磁浮弹簧负刚度机构设计37-44
- 3.2.1 负刚度隔振技术原理37-41
- 3.2.2 磁浮弹簧机构设计41-44
- 3.3 水平向刚度可调辅助定位器设计44-50
- 3.3.1 水平向刚度可调辅助定位机构设计45-46
- 3.3.2 辅助定位器有限元仿真分析46-50
- 3.4 本章小结50-51
- 第4章 隔振系统主动控制方案的设计51-64
- 4.1 引言51
- 4.2 隔振系统定位控制方案设计51-57
- 4.2.1 垂向定位控制方案设计51-56
- 4.2.2 水平向定位控制方案设计56-57
- 4.3 隔振系统振动主动控制方案设计57-63
- 4.3.1 水平向振动控制方案设计57-59
- 4.3.2 垂向振动控制方案设计59-63
- 4.4 本章小结63-64
- 第5章 实验与分析64-81
- 5.1 引言64
- 5.2 刚度可调机构单元实验与分析64-68
- 5.2.1 磁浮弹簧刚度实验64-66
- 5.2.2 水平向辅助定位器刚度实验66-68
- 5.3 隔振系统定位实验与分析68-70
- 5.3.1 隔振器Z向缓升功能实验68
- 5.3.2 隔振系统定位精度实验68-70
- 5.4 系统隔振性能实验与分析70-80
- 5.4.1 隔振系统固有频率实验与分析70-73
- 5.4.2 系统振动加速度实验73-76
- 5.4.3 系统振动速度实验76-80
- 5.5 本章小结80-81
- 结论81-82
- 参考文献82-87
- 致谢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兵,朱石坚,翁雪涛,谭波;橡胶隔振器冲击刚度的试验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黄映云;何琳;谭波;汪玉;;橡胶隔振器冲击刚度特性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6年01期
3 姚利锋;周海亭;陶杰;;有限元在大载荷橡胶隔振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6年06期
4 谷宁昌;张煜盛;;隔振器布置和安装研究[J];船舶工程;2007年02期
5 潘孝勇;上官文斌;柴国钟;徐驰;;基于超弹性、分数导数和摩擦模型的碳黑填充橡胶隔振器动态建模[J];振动与冲击;2007年10期
6 丁旭杰;胥永刚;沈荣瀛;;一种新型隔振器的性能研究与仿真[J];中国机械工程;2007年18期
7 王晓侠;刘德立;周海亭;;橡胶隔振器参数计算与分析[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8年04期
8 柯维;郑建华;;基于橡胶硬度的隔振器性能判定[J];船海工程;2008年04期
9 吴恒亮;代会军;;橡胶隔振器设计开发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9年01期
10 任建峰;刘范川;刘世刚;何敏;;影响小尺寸橡胶隔振器性能的因素研究[J];电子机械工程;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杰;方勃;黄文虎;;星箭盒式被动隔振器的动力学设计[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周杰;方勃;黄文虎;;星箭盒式被动隔振器的动力学设计[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金晶;吴新跃;;舰用橡胶隔振器抗冲击分析及模型简化研究[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王佐民;姜在秀;;隔振器串联组合特性分析[A];2010’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邱保文;张彤;张敏;谭伯聪;;空气隔振器运动行为[A];第五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王锁泉;刘忠族;周庆云;席亦农;;隔振器机械阻抗测量[A];第十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胡军;;隔振器对加速度开关工作性能的影响[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8 李厚民;朱若燕;周金枝;毛为民;;囊式空气弹簧隔振器动态特性影响因素分析[A];12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湖北省论文集[C];2006年
9 何玲;杨庆俊;郑钢铁;;流体阻尼隔振器中粘温效应对整星隔振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王锁泉;朱忠;周庆云;尹志勇;;加载对隔振器机械阻抗参数的影响[A];第十一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志峰;基于高性能低频隔振器的动力学与振动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潘孝勇;橡胶隔振器动态特性计算与建模方法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3 张针粒;粘弹性隔振器动力学性能理论及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王文涛;橡胶隔振器单轴疲劳特性试验与预测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唐振寰;橡胶隔振器动力学建模及动态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6 王锐;橡胶隔振器动力学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陈绍青;电磁式主被动复合隔振器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滕汉东;液固混合介质隔振器动力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王小莉;橡胶隔振器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10 孟令帅;新型准零刚度隔振器的设计和特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锋;舰船转子—支承—隔振器—浮筏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曾诚;橡胶隔振器非线性抗冲击理论建模与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李明敏;橡胶隔振器高温及变幅载荷疲劳寿命预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集;压剪式橡胶隔振器力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黄慧超;新型橡胶隔振器浮置板轨道结构参数设计及环境振动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唐介;基于电磁式隔振器的整星隔振平台动力学及隔振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张露;多层波纹钢板隔振器力学性能仿真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焦雪;波纹管型流体阻尼隔振器的设计与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于丽;压电—气动隔振器的俘能与振动特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10 王斌;一种组合式隔振器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气磁复合支承的主动隔振系统的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3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453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