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参数不确定性对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6-16 06:06

  本文关键词:参数不确定性对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动力总成的双层隔振系统的设计是一个多变量的优化问题,优化变量包括各个被动隔振元件的隔振参数。由于双层隔振系统结构的复杂性,零部件制造误差以及测量的不精确,材料本身物理特性的不确定性,以及柴油机激振力分析计算的误差等等因素的影响,结构参数与激励源往往是不确定的,然而在动力总成的双层隔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常按确定参数对隔振系统的性能进行研究。由于未考虑实际参数的不确定性,因此设计得到的隔振系统性能与实际的隔振系统性能存在一定的误差甚至对隔振性能产生副作用。因此通过对隔振系统的各个参数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得到各个不确定性因素对参数的误差范围的影响与不确定性因素集对参数误差范围影响,从而在确定性参数设计的基础上,得到系统各个参数的变化以及其概率分布对隔振性能的影响,进而合理地选择设计参数,提高系统隔振性能,简化优化设计过程。本文以某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分析双层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与数学模型的建模方法,选取适合本文所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不确定性参数分析的方法。(2)利用MATLAB软件编写双层隔振系统不确定性参数分析的计算程序,包含对动力包激振力的分析、双层隔振系统的静平衡分析、双层隔振系统的固有特性分析、双层隔振系统的强迫振动特性分析这四方面的内容。(3)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研究了内燃机活塞质量、曲轴回转质量、曲轴夹角、功率等不确定性参数在各自所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对动力包激振力的影响,得到对激振力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活塞质量误差与曲轴回转质量误差以及内燃机功率修正误差。(4)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研究了动力包激振力、两级隔振装置质心位置误差、底座加工误差、两级隔振器刚度、两级隔振器阻尼、两级隔振装置质量、两级隔振装置转动惯量等不确定性参数变量在各自所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对双层隔振系统静平衡、固有特性、强迫振动特性的影响。(5)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分别研究了两级隔振装置质量、两级隔振装置转动惯量、两级隔振器刚度、两级隔振器阻尼的变异系数在0-1的误差范围内变化时对双层隔振系统传递率的影响的变化关系,得到每个不确定性参数误差值所对应的双层隔振系统传递率的影响值的曲线关系图,即双层隔振系统传递率对各个不确定性参数变化的灵敏性,从而在双层隔振系统设计过程中从经济实用方便等角度综合确定对各个不确定性参数的制造加工或测量的精确度,为双层隔振系统的各个不确定参数的加工制造提供建议,得到了两级隔振装置质量在20%的误差范围内变化时对传递率的影响变化很小,而其余三因素则随着误差范围的增大对传递率影响的变化也随着增大。(6)基于单因素、多因素的研究,运用对比法、排除法得到各个不确定性参数对动力包激振力、隔振系统静平衡、隔振系统固有特性、隔振系统强迫振动特性影响的大小以及影响大小的排序,得到最双层隔振系统综合性能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两级隔振装置转动惯量误差与两级隔振器刚度误差。(7)总结归纳各个不确定性参数对动力包激振力、隔振系统静平衡、隔振系统固有特性、动反力、振动烈度的影响大小,得到各个不确定性参数在所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对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的影响关系。研究表明,对双层隔振系统综合性能影响最大的是两级隔振装置转动惯量误差与两级隔振器刚度误差,两级隔振装置质量误差低于20%的误差范围内对隔振系统的影响变化很小。综上所述,双层隔振系统的不确定性参数研究,符合工程实际,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也为后续的双层隔振系统的半主动控制、主动控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与参考。
【关键词】:动力总成 双层隔振 蒙特卡洛模拟法 参数不确定性 隔振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535.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1章 绪论12-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2.1 隔振系统的研究现状12-15
  • 1.2.2 参数变化对隔振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15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5-17
  • 第2章 不确定性参数讨论以及研究方法17-26
  • 2.1 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不确定性参数分析17-23
  • 2.1.1 不确定性参数分布形式及特征的确定17-19
  • 2.1.2 模型的选择19-22
  • 2.1.3 概率模型求解方法的选择22-23
  • 2.2 研究方法策略的讨论23-25
  • 2.2.1 双层隔振系统性能的研究内容23-24
  • 2.2.2 研究策略的选择24-25
  • 2.3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柴油发电机组激振力分析26-40
  • 3.1 离心惯性力与离心惯性力矩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分析26-29
  • 3.1.1 单因素分析27-28
  • 3.1.2 多因素分析28-29
  • 3.2 往复惯性力与往复惯性力矩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分析29-32
  • 3.2.1 单因素分析30-31
  • 3.2.2 多因素分析31-32
  • 3.3 正常工况下倾倒力矩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分析32-37
  • 3.3.1 单因素分析34-35
  • 3.3.2 多因素分析35-37
  • 3.4 故障工况下倾倒力矩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分析37-39
  • 3.4.1 单因素分析37-38
  • 3.4.2 多因素分析38-39
  • 3.5 本章小结39-40
  • 第4章 静平衡不确定参数分析40-46
  • 4.1 单因素分析41-43
  • 4.2 多因素分析43-45
  • 4.3 本章小结45-46
  • 第5章 系统固有特性不确定参数分析46-61
  • 5.1 单因素分析48-53
  • 5.1.1 质量单因素分析48-49
  • 5.1.2 转动惯量单因素分析49-50
  • 5.1.3 隔振器刚度单因素分析50-51
  • 5.1.4 小结51-53
  • 5.2 多因素分析53-59
  • 5.2.1 质量与转动惯量两因素分析53-54
  • 5.2.2 质量与刚度两因素分析54-55
  • 5.2.3 转动惯量与刚度两因素分析55-56
  • 5.2.4 三因素分析56-57
  • 5.2.5 小结57-59
  • 5.3 本章小结59-61
  • 第6章 强迫振动特性的不确定参数分析61-84
  • 6.1 传递率不确定性分析63-73
  • 6.1.1 单因素分析63-68
  • 6.1.2 多因素分析68-72
  • 6.1.3 小结72-73
  • 6.2 动反力与振动烈度的不确定性分析73-83
  • 6.2.1 单因素分析73-77
  • 6.2.2 多因素分析77-83
  • 6.3 本章小结83-84
  • 总结与展望84-87
  • 1 总结84-85
  • 2 展望85-87
  • 致谢87-88
  • 参考文献88-9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橡胶软木隔振系统的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00年01期

2 张建卓,李旦,董申,陈明君;精密仪器用超低频非线性并联隔振系统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4年01期

3 宋玉超;于洪亮;;隔振系统布置及振动相位对基础响应影响的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8年05期

4 施引;;双层隔振及其初步计算方法[J];海工科技;1979年04期

5 沈荣瀛;严济宽;;双层隔振系统对随机激励的响应[J];振动与冲击;1984年02期

6 张士义;多自由度隔振系统的隔振效率[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7 周世雄;周明溥;;双层隔振系统的优化设计[J];上海建材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8 龙志强,佘龙华,常文森;磁悬浮隔振系统的行为与分析[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9 龙志强,佘龙华,尹力明,常文森;磁悬浮隔振系统设计与实现[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10 袁惠群;具有分布质量的双层隔振系统隔振特性分析[J];振动与冲击;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其柏;余林波;张永波;曹剑;;双层浮筏隔振系统筏体结构与隔振特性的研究[A];湖北省声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6年

2 孙宜强;宋汉文;;时滞隔振系统的建模与时滞识别[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张安付;盛美萍;;双简谐激励下双层隔振系统振动响应分析[A];第十二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大林;徐友钜;;隔振支承系统动力学试验与参数识别[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5 贺华;冯奇;;双层隔振系统建模[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6 朱宜生;;减少电子设备隔振系统耦合振动的方法[A];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C];2006年

7 申军烽;杜胜;周徐斌;蒋国伟;;高精度光学有效载荷微振动隔振系统设计与分析[A];机械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C];2011年

8 陈维山;陈再礼;王培江;;自动调平空气弹簧隔振平台的研制[A];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学会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1992年

9 黄志伟;曾革委;何雪松;付爱华;;双层隔振系统主动控制的振动特性研究[A];第十四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刘顺强;于维平;罗增宁;宋继萍;林嘉祥;;水泵管道隔振结构振动测试分析[A];2013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雪;一类液固混合介质隔振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与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周振华;精密隔振系统的扰动抑制与补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王勇;基于声子晶体的多层周期性隔振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丁旭杰;非线性隔振抗冲器的设计与建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黄修长;舱筏隔振系统声学设计及优化、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张树桢;柔性浮筏隔振系统的建模与动力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7 李盈利;双层非线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时延混沌化[D];湖南大学;2013年

8 陈定中;舷侧阵声纳安装平台隔振系统振动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吴文江;正负刚度并联精密主动隔振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朱石坚;舰艇减振降噪系统中的混沌隔振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敢;浮筏隔振系统的振动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2 时威振;内燃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设计研究及软件平台开发[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连鹏;三维激光雷达隔振系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周国豪;参数不确定性对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吴祺;室内配变电设施双层隔振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蒋华;船舶浮筏隔振系统振动传递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7 周文;磁悬浮浮筏隔振系统传递特性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姚俊辉;变刚度磁悬浮浮筏隔振系统隔振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薛峰;基于遗传算法的隔振系统参数优化计算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昌国;一种卧式水泵浮筏隔振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参数不确定性对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4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454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a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