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微通道内液—液传质与相分离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7 09:26

  本文关键词:微通道内液—液传质与相分离模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微通道反应器由于尺寸效应而具有优越的传质传热性能,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课题。针对两相传质反应体系,快速相分离可以实现这些反应的基本要求,因此用微分离器进行相分离也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本文采用VOF方法和界面捕捉法模拟了弯曲通道、双极T型以及扩张微通道充满两相液弹流的过程;以入口夹角为60°Y型微通道为模型,对通道内液弹内流场进行分析,证明了内循环的存在;考察了通道内两相流压降分布,分析了水相入口压力、液弹流速度、通道直径、壁面润湿性等对压强的影响;并研究了壁面剪应力的分布以及速度对剪应力的影响。然后根据压降平衡模型分析操作条件以及物性参数等对相分离性能的影响,包括液两相表观流速、两相流率比、支管长度比、润湿性能、表面张力等因素。并模拟了垂直T型和夹角为60°Y型相分配器液弹流平均分配过程。最后,采用CFD模拟的方法,使用FLUENT软件,利用UDF语言程序,模拟了微通道反应器中两相液弹流传质过程,并研究了反应对传质的强化过程。通过对Fluent模拟的结果进行后处理,结果表明:微通道内两相流压降随着速度的增大,直径的减小而增大。液弹流流率比、支管长度比、润湿性能、表面张力对相分离性能影响显著;两相流流率、通道直径、支管夹角对相分离性能无影响。本文采用界面固定模型模拟微通道内油水两相传质与反应过程。结果表明:增大流速、扩散系数及流量比、减小直径均促进传质系数增大。我们选用Hatta数判断反应的快慢,该反应为传质和反应共同控制。在水相中进行酯化反应加强了传质,我们用增强因子定量分析了反应加强传质的过程。本文将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总体来说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趋势一致,该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微通道内传质反应过程。最后我们还采用了充分发展模型考察了整个通道内水相中乙酸正丁酯的总浓度。
【关键词】:CFD 模拟 相分离 微反应器 液液传质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02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27
  • 1.1 引言10-11
  • 1.2 微反应器概述11-14
  • 1.2.1 微反应器定义11
  • 1.2.2 微反应器分类11
  • 1.2.3 微反应器的特点11-12
  • 1.2.4 微反应器的构型12-13
  • 1.2.5 常见的微通道几何构型13-14
  • 1.2.5.1 微通道表面性质的影响13
  • 1.2.5.2 微反应器的制造材料13-14
  • 1.3 微反应器内液液两相流14-19
  • 1.3.1 液液两相流型研究14-17
  • 1.3.2 流型形成机理17-18
  • 1.3.3 液液两相流型特点简介18-19
  • 1.4 传质理论19-23
  • 1.4.1 微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19-20
  • 1.4.2 传质模型20-21
  • 1.4.3 传质中用的几个准数[74]21-22
  • 1.4.4 微通道的液液两相流的传质研究方法22-23
  • 1.5 微通道内液液两相分离23-26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6-27
  • 第二章 微通道两相流特性27-52
  • 2.1 两相界面特性分析方法27-33
  • 2.1.1 Young-Laplace方程27-29
  • 2.1.2 表面张力和壁面粘附力29-30
  • 2.1.3 Fluent的相关描述30-31
  • 2.1.4 接触角特性31-33
  • 2.2 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的流体力学模拟33-36
  • 2.2.1 微混合器几何结构33-34
  • 2.2.2 液液两相流数值模拟34
  • 2.2.3 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34-35
  • 2.2.4 控制方程35
  • 2.2.5 边界条件35-36
  • 2.2.6 求解方法36
  • 2.3 计算结果与讨论36-50
  • 2.3.1 网格大小对模拟结果的影响36-37
  • 2.3.2 三种通道内液弹流形成和发展过程37-38
  • 2.3.3 微通道内两相流速对流型的影响38-40
  • 2.3.4 微通道内两相压强40-47
  • 2.3.4.1 入口压力的变化41-42
  • 2.3.4.2 液弹流速对微通道内压力的影响42-43
  • 2.3.4.3 微通道内径对压力的影响43-44
  • 2.3.4.4 微通道内壁面润湿性对压力的影响44-45
  • 2.3.4.5 不同结构微通道压力比较45-47
  • 2.3.5 剪应力47-49
  • 2.3.6 液膜内速度的分布49-50
  • 2.4 本章小结50-52
  • 第三章 微通道两相分离52-77
  • 3.1 微分离器几何结构建立和边界条件的确定52-54
  • 3.1.1 几何结构的建立52-53
  • 3.1.2 网格划分53
  • 3.1.3 边界条件的设定53-54
  • 3.2 数值求解方法,初始化以及迭代计算54
  • 3.3 微通道两相分离机理54-56
  • 3.4 模拟结果与分析56-70
  • 3.4.1 数值模拟的可行性和准确性56
  • 3.4.2 表观流速的影响56-58
  • 3.4.3 流率比的影响58-62
  • 3.4.4 壁面润湿性的影响62-64
  • 3.4.5 支管角度的影响64-65
  • 3.4.6 支管长度比例的影响65-67
  • 3.4.7 内径的影响67-68
  • 3.4.8 连续相粘度的影响68-69
  • 3.4.9 界面张力的影响69-70
  • 3.5 相分配过程70-71
  • 3.6 两相液弹流分离压力分析71-75
  • 3.7 本章小结75-77
  • 第四章 微通道内液液两相传质模拟77-96
  • 4.1 计算模型77-78
  • 4.2 固定界面模型的计算区域与边界条件78-79
  • 4.3 求解方法79-80
  • 4.3.1 时间步长79
  • 4.3.2 迭代次数79-80
  • 4.4 传质模拟的结果与讨论80-91
  • 4.4.1 流场80-81
  • 4.4.2 物理传质81-86
  • 4.4.2.1 流速对传质过程的影响82-83
  • 4.4.2.2 通道内径对传质过程的影响83-84
  • 4.4.2.3 扩散系数对传质过程的影响84
  • 4.4.2.4 流量比对传质过程的影响84-85
  • 4.4.2.5 氢氧化钠浓度对传质过程的影响85-86
  • 4.4.3 化学传质86-90
  • 4.4.4 实验验证90-91
  • 4.5 固定结构模型91-94
  • 4.6 本章小结94-96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96-98
  • 5.1 结论96-97
  • 5.2 展望97-98
  • 参考文献98-109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109-110
  • 符号说明110-112
  • 致谢112-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平;肖春梅;施明恒;吴嘉峰;;微通道冷凝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化工学报;2007年09期

2 胡雪;魏炜;雷建都;马光辉;苏志国;王化军;;T型微通道装置制备尺寸均一壳聚糖微球[J];过程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3 甘云华;杨泽亮;;轴向导热对微通道内传热特性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8年10期

4 杨凯钧;左春柽;丁发喜;王克军;吕海武;曹倩倩;王吉顺;;微通道散热器长直微通道的新加工工艺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5 付涛涛;朱春英;王东继;季喜燕;马友光;;微通道内气液传质特性[J];化工进展;2011年S2期

6 卜永东;沈寅麒;杜小泽;杨立军;杨勇平;;仿蜂巢微通道分叉结构的甲醇重整制氢[J];化工学报;2013年06期

7 宋善鹏;于志家;刘兴华;秦福涛;方薪晖;孙相_g;;超疏水表面微通道内水的传热特性[J];化工学报;2008年10期

8 李彩霞;王斯民;胡鹏睿;;等壁温下平行微通道内层流换热的数值模拟[J];化学工程;2012年03期

9 李鑫;陈永平;吴嘉峰;施明恒;;宽矩形硅微通道中流动冷凝的流型[J];化工学报;2009年05期

10 马璨;袁惠新;杨振东;鲁娣;;微反应器矩形微通道截面高宽比对流速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东山;李锦辉;刘赵淼;;关于微通道相关问题研究方法现状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逄燕;刘赵淼;;温黏关系对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范国军;逄燕;刘赵淼;;微通道中液体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因素概述[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丽昆;逄燕;刘赵淼;;几何参数对微通道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丽昆;刘赵淼;申峰;;几何参数对微通道黏性耗散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肖鹏;申峰;刘赵淼;;微通道中矩形微凹槽内流场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肖鹏;申峰;刘赵淼;李易;;凹槽微通道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周继军;刘睿;张政;廖文裕;佘汉佃;;微通道传热中的两相间歇流[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夏国栋;柴磊;周明正;杨瑞波;;周期性变截面微通道内液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娄文忠;Herbert Reichel;;硅微通道致冷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陈杰;空调将进入微通道时代[N];科技日报;2008年

2 张亮;美海军成功为未来武器研制微型散热器[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滔;微通道换热器传热和制冷剂分配特性的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翟玉玲;复杂结构微通道热沉流动可视化及传热过程热力学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珊珊;粗糙微通道流体流动特性的分形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伍根生;基于纳米结构的气液相变传热强化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卢玉涛;微通道内气—液两相分散与传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逄燕;弹性壁面微通道内液滴/气泡的生成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7 余锡孟;微通道反应器中若干有机物液相氧化反应研究及相关数据测定[D];浙江大学;2016年

8 徐博;微通道换热器在家用分体空调应用的关键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赵亮;电动效应作用下微通道内液体流动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李志华;微通道流场混合与分离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天琦;新型分合式微通道混合性能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何颖;三角形截面微通道中流体的流动和换热特性的理论研究和结构优化[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雅鹏;垂直磁场作用下平行板微通道内Maxwell流体的周期电渗流[D];内蒙古大学;2015年

4 吴媛媛;制冷压缩冷凝机组中微通道换热器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马晓雯;硅基底表面特性对微通道界面滑移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张志强;微通道蒸发器表面结露工况下性能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7 毛航;二氧化碳微通道气冷器优化设计及分子动力学模拟[D];郑州大学;2015年

8 崔振东;微通道内空化流动传热的Lattice Boltzmann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9 邱德来;疏水性对微通道流动与换热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0 张蒙蒙;二氧化碳微通道平行流气冷器流量分配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微通道内液—液传质与相分离模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79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4579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5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