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制冷工质表面张力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环保制冷工质表面张力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表面张力 毛细管上升法 基团贡献 醇水溶液 制冷工质
【摘要】:即将禁用CFC和HCFC类制冷工质,寻找替代的新型环保制冷工质已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表面张力作为重要的物性数据之一,对沸腾和凝结换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寻找替代工质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致力于环保制冷工质表面张力的实验测量和理论推算两个方面的研究。研制了基于毛细管上升的液体表面张力实验系统,主要包括实验本体、控温系统以及图像采集和处理系统。实验系统的压力测量范围为0~4MPa,温度测量范围为-20~180℃。为了验证实验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测量了R 134a温度范围为-15~60℃内饱和液的表面张力,测量结果与相关文献的绝对偏差不超过±0.35 mN.m-1,实验系统总的不确定度小于1.2%。采用基团贡献法的基本原理,开展了液体表面张力的理论研究:考查了纯组分摩尔表面积模型对醇水溶液表面张力推算精度的影响,利用Suarez等人提出的方法,拟合了5种醇类(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2-丁醇)的摩尔表面积,并推算了醇水溶液表面相的相对吉布斯吸附和表面层厚度;在四种摩尔表面积模型下,计算了15种二元、4种三元混合制冷工质表面张力,表明:Rasmussen、Paquette摩尔表面积模型计算结果相对偏差最小,可用于计算二元、三元环保型混合制冷工质的表面张力。
【关键词】:表面张力 毛细管上升法 基团贡献 醇水溶液 制冷工质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6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主要符号表6-10
- 第一章 前言10-18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表面张力简介11-12
- 1.3 表面张力的测量方法12-16
- 1.3.1 毛细管上升法12-13
- 1.3.2 吊环法或吊片法13-14
- 1.3.3 最大气泡压力法14-15
- 1.3.4 悬滴法15-16
- 1.4 表面张力理论研究16-17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17-18
- 第二章 毛细管上升法表面张力实验系统的研制18-36
- 2.1 实验系统19-29
- 2.1.1 实验本体19-21
- 2.1.2 温度控制系统21-27
- 2.1.3 图像采集和处理系统27-29
- 2.2 影响实验测量精度的因素29-30
- 2.2.1 温度稳定时间的影响29-30
- 2.2.2 相机分辨率的影响30
- 2.3 实验系统检验30-34
- 2.3.1 实验步骤30-31
- 2.3.2 实验结果31-33
- 2.3.3 不确定度分析33-34
- 2.4 本章小结34-36
- 第三章 基于基团贡献法的表面张力理论研究36-44
- 3.1 基团贡献法36
- 3.2 基团贡献法算法介绍36-41
- 3.2.1 混合物表面张力36-37
- 3.2.2 活度系数37-41
- 3.3 基团贡献法的计算方法41-43
- 3.4 本章小结43-44
- 第四章 基团贡献法计算混合物表面张力44-62
- 4.1 五种一元醇水溶液44-54
- 4.1.1 研究的意义和背景44
- 4.1.2 纯质摩尔表面积计算模型44-46
- 4.1.3 相对吉布斯吸附和表面层厚度计算46-48
- 4.1.4 计算结果与讨论48-54
- 4.2 二元和三元混合制冷工质54-60
- 4.2.1 研究背景54-55
- 4.2.2 基团贡献法程序的改进55-56
- 4.2.3 计算结果与讨论56-60
- 4.3 本章小结60-62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2-64
- 5.1 工作总结62-63
- 5.2 工作展望63-64
- 参考文献64-70
- 致谢70-7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华,马波;制冷工质的安全、环境评价指标和数据[J];节能技术;2000年06期
2 程文龙,陈则韶,胡們;一种新的制冷工质性质的通用四参数预测方法[J];制冷学报;2001年01期
3 宋绍峰;;制冷工质的环保明星——二氧化碳[J];节能与环保;2006年10期
4 薛榕;何茂刚;张颖;杨亚晶;;常用制冷工质稠密流体的黏度推算方法[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12期
5 芮胜军;张华;黄理浩;;混合制冷工质充注装置设计与分析计算[J];低温工程;2012年02期
6 赵鸿斌,关丽君,田德允;新制冷工质循环性能的计算分析[J];节能技术;1992年04期
7 吴孟余;混合制冷工质应用于未来船舶之研究[J];航海技术;1995年01期
8 高志明,柯权棚,马一太;找寻回归自然的制冷工质[J];冷藏技术;1995年02期
9 陆国强;混合制冷工质[J];低温与特气;1996年01期
10 张正国,王世平,林培森;混合制冷工质在管束外的冷凝传热强化研究[J];低温工程;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维茂;;制冷工质温室效应的全面评价[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刘斌;臧润清;申江;;制冷工质高压能的利用[A];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斌;臧润清;申江;;制冷工质高压能的利用研究[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倪明龙;黄艺;陈亚平;孙海涛;刘芬;陈世玉;;基于修正的RKS方程的制冷工质物性计算软件编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祁影霞;张华;陈曦;刘业凤;谢应明;;二氧化碳制冷工质热物性的分子动力学计算[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妍妍;;制冷工质及环保冷媒的发展与替代[A];2007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凯建;丁国良;姜未汀;;纳米尺度传热流动显示[A];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凯建;丁国良;姜未汀;;纳米尺度传热和工程应用前景[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正红;投标时应注明制冷工质[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鲍俊峰;环保制冷工质表面张力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马燕荣;用PR状态方程计算制冷工质的热力学性质及循环性能[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3 范俊宁;吸附制冷工质对吸附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熊剑;不同制冷工质在螺旋槽花瓣形翅片管管外的冷凝传热强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吴昌顺;不同制冷工质在水平不锈钢光管和强化管管外的冷凝传热强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64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564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