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载重车联合作业液压系统群可靠性增长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型载重车联合作业液压系统群可靠性增长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系统群 液压载重车 联合作业 可靠性增长理论 寿命预测
【摘要】:大型工程运输车辆通常是指大型液压载重车,其额定载重不但质量大,尺寸也大,是具有电液驱动、转向和升降一体的专用特种车辆,具有机动灵活、高稳定性以及高通过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高铁建设、船舶工业、公路桥梁、海洋工程、石油化工、冶金工程、航天航空、军事工业及大型设备物流等领域中,是各领域工程中新的工法施工和特大型装备运输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常见的大型液压载重车有自行式液压平板车、运梁车、提梁机、抱罐车、框架车、铁水车、自行式模块车、轴线车等,随着各领域制造工艺和装配水平的不断提高,设备单体不断向超长、超高、超重方向发展,单台载重车已无法满足需要,利用大型液压载重车多车联合作业(并车)模式的使用量急剧增加,目前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装备大型化的发展,单一液压载重车以满足不了运输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多个液压载重车联合作业的形式以达到运输目的。对于大型液压载重车的寿命预测与可靠性增长技术是系统工程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系统工程的可靠运行、性能提升有重要意义。在这种系统中,往往存在多个相同或相似的子系统,所有子系统面向的是同一复杂载荷,因此我们提出系统群概念,并针对单一液压载重的液压系统群以及多台联合作业时液压系统群的可靠性研究,并通过分析子系统的可靠性增长规划从而实现系统群的可靠性增长需求,建立系统群可靠性增长的集成评价模型,从而达到对系统群的寿命预测以及修正。本文主要研究系统群的定义与识别,液压载重车系统群的应用,大型液压载重车联合作业系统群的应用,系统群可靠性增长理论及寿命预测。
【关键词】:系统群 液压载重车 联合作业 可靠性增长理论 寿命预测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22;TH13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9
-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10-11
- 1.2 液压载重车联合作业国内外研究现状11-17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1.2.3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5-17
- 1.3 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17-19
- 1.3.1 课题研究意义17-18
- 1.3.2 课题研究内容18-19
- 第2章 液压载重车系统群分析19-28
- 2.1 液压载重车联合作业20-21
- 2.2 液压载重车系统群21-27
- 2.2.1 驱动系统21-23
- 2.2.2 转向系统23-25
- 2.2.3 悬挂机构25
- 2.2.4 支腿机构25-26
- 2.2.5 顶升系统26-27
- 2.3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大型液压载重车联合作业系统群分析28-53
- 3.1 双车联合施工的同步驱动28-33
- 3.1.1 双马达同步驱动控制28-31
- 3.1.2 动态特性及分析31-33
- 3.2 差速差力问题33-45
- 3.2.1 轮胎打滑的检测34-35
- 3.2.2 解决打滑问题的几种思路35-37
- 3.2.3 节流阀限流实现防打滑控制37-42
- 3.2.4 分流集流阀实现打滑控制42-43
- 3.2.5 方向控制阀实现打滑控制43-45
- 3.3 顶升系统可靠性分析45-52
- 3.4 本章小结52-53
- 第4章 驱动系统系统群可靠性增长53-66
- 4.1 驱动系统中的故障分析53-57
- 4.1.1 闭式行走系统原理53-54
- 4.1.2 闭式回路压力数据采集及分析54-56
- 4.1.3 故障修理及分析56-57
- 4.2 可靠性增长的集成规划技术57-59
- 4.3 可靠性增长的MML方法59-62
- 4.4 系统可靠性增长检验62-64
- 4.5 本章小结64-66
- 结论66-67
- 参考文献67-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70-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经畲;结合航天工程实际 三谈开展“可靠性增长”试验的经验与体会[J];质量与可靠性;2001年02期
2 莫黎;可靠性增长设计技术[J];舰船电子工程;2004年06期
3 王建刚;可靠性增长、可靠性研制试验和可靠性增长试验及其相互关系分析[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5年05期
4 吉国明;喻天翔;宋笔锋;冯蕴雯;;加速可靠性增长模型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7年02期
5 栾恩杰;;可靠性工程的运行——关于扩展可靠性增长的理念[J];质量与可靠性;2008年06期
6 李瑞莹;康锐;;广义可靠性增长过程及其控制方法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年01期
7 韩庆田;卢洪义;张毅;;系统可靠性增长评估模型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9年11期
8 郭建英;孙永全;于晓洋;;可靠性增长技术发展动态诠释[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马传宝;梁永刚;苟军喜;;批生产装备可靠性增长探讨[J];科技资讯;2012年01期
10 周源泉;;可靠性增长的两种时间函数模型[J];强度与环境;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炜;;复杂系统部(组)件可靠性增长模型[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2 莫世禹;;可靠性增长设计方法[A];第十一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飞;窦毅芳;张为华;;成败型产品可靠性增长分析研究[A];第16届中国过程控制学术年会暨第4届全国故障诊断与安全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王玉莹;;多台同步可靠性增长模型存在的问题[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5 李平;;旋转机械台架试验寿命数据的统计计算及可靠性增长分析[A];核工业集团公司第八届可靠性成果发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瑞莹;;广义可靠性增长研究[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杨家铿;;元器件可靠性增长评估[A];第十一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胡经畲;伍平洋;;结合航天工程实际谈可靠性增长与增长试验的综合设计与管理[A];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9 阚树林;刘桂华;樊迅;尉玉峰;;离散制造系统可靠性增长研究[A];2010年全国机械行业可靠性技术学术交流会暨第四届可靠性工程分会第二次全体委员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凤车;;小子样复杂系统可靠性增长评估分析[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2011年海战场电子信息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胡群芳 通讯员 戴品华;打造助推器[N];中国航天报;2000年
2 武铠;走向新辉煌[N];中国航天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海燕;红外组件可靠性增长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明志茂;动态分布参数的Bayes可靠性综合试验与评估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闫志强;装备试验评估中的变动统计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孙永全;系统可靠性增长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欣欣;基于Bayes变动统计的精度鉴定与可靠性增长评估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锐;大型载重车联合作业液压系统群可靠性增长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2 李亮;复杂系统多阶段Bayes可靠性增长评价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孙永全;全寿命期可靠性增长技术及应用软件开发[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4 张云安;小样本复杂系统的多阶段可靠性增长评估与可靠性鉴定[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5 金风明;产品设计过程可靠性增长技术应用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2年
6 张海军;化学电池可靠性增长分析[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周亚梅;汽车可靠性增长应用研究及系统开发[D];山东大学;2015年
8 梁晨宇;基于贝叶斯信息融合的复杂系统可靠性增长分阶段评价方法[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王燕萍;可靠性与可靠性增长方法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10 葛树坤;阶段性可靠性增长模型的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44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644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