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基于螺旋流动模式的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00:04

  本文关键词:基于螺旋流动模式的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 螺旋流动模式 动态性能测试 多项式模型


【摘要】:磁流变液是一种智能材料,可以在磁场作用下实现快速的(毫秒)、可逆的固液转化。磁流变阻尼器是以磁流变液为工作介质的磁流变阻尼设备,由于这种设备具有响应时间快、可控制的优点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工作方式,磁流变阻尼器分为基于直线运动的直线式阻尼器和基于旋转运动的旋转式阻尼器。相比于工作在流动模式或流动剪切混合模式下的直线式阻尼器而言,虽然旋转式阻尼器具有空间占比小,工作距离不受限制等优点,但现有研究中的旋转式阻尼器主要采用剪切工作模式,产生的阻尼力矩和力矩密度较小,无法应用于大扭矩场合。为提高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的输出扭矩,增大转矩密度,改善其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工作模式—螺旋流动模式。基于此模式,采用基于Herschel-Bulkley模型的非线性流体修正模型和多目标优化设计理论对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了优化设计。为进一步分析其性能,加工并试制了样机,基于不同的激励条件进行了试验分析。针对于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的试验数据,建立了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的模型,并验证了有效性。本文的具体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分析现有的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和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螺旋流动模式的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设计方案。采用基于Herschel-Bulkley模型的非线性流体修正模型的阻尼力矩计算方法,以最大阻尼力矩和可调范围为优化目标,通过遗传算法对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并确定了关键结构的尺寸。(2)根据优化选取的结构参数对磁流变阻尼器进行加工装配,并采用不同激励对阻尼器进行了动态性能测试。转矩测试考虑阻尼器的单向连续旋转和正弦运动两种工况,测试了转矩与速度、电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阻尼器耗能、转矩密度等阻尼器的参数。进行温升试验,测试阻尼器在某一工况下,一段时间内的温度变化,并分析了温度上升时阻尼器转矩的变化情况。最后测试了阻尼器的响应时间的,测试阻尼器在给定电流激励时阻尼器转的响应时间。(3)分别采用Bingham模型、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推理系统(ANFIS)和多项式模型三种方法建立了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的模型,并对各自的模型进行了验证和预测,最后对比总结了三种模型的优缺点。
【关键词】: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 螺旋流动模式 动态性能测试 多项式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53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9
  • 1 绪论9-19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9
  • 1.2 磁流变液的研究现状9-13
  • 1.2.1 磁流变液的概述9-10
  • 1.2.2 磁流变液的工作模式10-11
  • 1.2.3 磁流变液的应用11-13
  • 1.3 直线式磁流变阻尼器研究现状13
  • 1.4 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的研究现状13-16
  • 1.4.1 连续旋转磁流变阻尼器的研究13-15
  • 1.4.2 旋转角度受限制的磁流变阻尼器的研究15-16
  • 1.5 磁流变阻尼器的建模研究16-17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7-18
  • 1.7 本章小节18-19
  • 2 基于螺旋流动模式的磁流变阻尼器的优化设计19-45
  • 2.1 引言19
  • 2.2 磁流变阻尼器的整体结构设计19-24
  • 2.2.1 结构形式设计19-20
  • 2.2.2 材料选用20-22
  • 2.2.3 机械零件设计22-23
  • 2.2.4 部分结构的强度校核23-24
  • 2.3 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的磁场分析24-28
  • 2.3.1 磁场的理论分析24-26
  • 2.3.2 磁场有限元仿真26-28
  • 2.4 磁流变阻尼器的力矩计算28-36
  • 2.4.1 磁流变液的本构模型28-29
  • 2.4.2 螺旋流动模式29-31
  • 2.4.3 最大阻尼力矩和可调范围31-36
  • 2.5 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的多目标优化36-38
  • 2.5.1 优化变量36-37
  • 2.5.2 约束条件37
  • 2.5.3 目标函数37
  • 2.5.4 优化流程37-38
  • 2.6 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的理论仿真结果分析38-43
  • 2.6.1 单向旋转运动38-40
  • 2.6.2 正弦运动40-43
  • 2.7 本章小结43-45
  • 3 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的性能试验研究45-67
  • 3.1 引言45
  • 3.2 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的加工装配45-46
  • 3.3 单向旋转试验研究46-50
  • 3.3.1 实验系统设计46-48
  • 3.3.2 实验方法48
  • 3.3.3 试验结果48-50
  • 3.4 正弦试验研究50-56
  • 3.4.1 试验设备50
  • 3.4.2 试验方法50-51
  • 3.4.3 试验结果51-56
  • 3.5 温度测试56-62
  • 3.5.1 测试设备和测试方法57-58
  • 3.5.2 结果分析58-62
  • 3.6 响应时间测试62-65
  • 3.6.1 测试设备与测试方法62-63
  • 3.6.2 实验结果63-65
  • 3.7 本章小结65-67
  • 4 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建模67-79
  • 4.1 引言67
  • 4.2 Bingham模型67-70
  • 4.2.1 模型建立67-68
  • 4.2.2 模型验证68-70
  • 4.3 ANFIS建模70-73
  • 4.3.1 模型建立70-71
  • 4.3.2 模型验证71-73
  • 4.4 多项式建模73-78
  • 4.4.1 模型建立74-76
  • 4.4.2 模型分析76-78
  • 4.5 模型分析78
  • 4.6 本章小结78-79
  • 5 总结与展望79-81
  • 5.1 全文总结79-80
  • 5.2 展望80-81
  • 致谢81-83
  • 参考文献83-89
  • 附录89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89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报专利目录89
  •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伟,胡海岩;基于多级磁流变阻尼器的操纵面振动半主动抑制——阻尼器设计与试验建模[J];振动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2 王昊;胡海岩;;磁流变阻尼器的模糊逼近[J];振动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3 王代华;袁刚;李一平;;一种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器控制器的实验测试[J];功能材料;2006年07期

4 沙凌锋;徐赵东;李爱群;郭迎庆;;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与分析[J];工业建筑;2008年03期

5 田静;何军;祝世兴;;基于模糊理论的磁流变阻尼器控制[J];液压与气动;2008年10期

6 王昊;史小梅;;磁流变阻尼器的磁场分析[J];液压与气动;2009年12期

7 马新娜;杨绍普;刘晓星;葛占胜;;磁流变阻尼器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1年06期

8 李占卫;郑建国;;磁流变阻尼器间隙结构对阻尼器性能的影响[J];四川兵工学报;2011年05期

9 许利利;;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振动特性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20期

10 徐海鹏;张红辉;余昭;;单出杆磁流变阻尼器特性影响因素及其附加刚度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新娜;杨绍普;陈恩利;钱涛;;磁流变阻尼器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田静;何军;祝世兴;;基于模糊理论的磁流变阻尼器控制[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张海为;程亚鹏;林庆立;;安装磁流变阻尼器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分析[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涂奉臣;陈照波;李华;焦映厚;黄文虎;;一种改进型磁流变阻尼器用于宽频隔振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涂奉臣;陈照波;李华;焦映厚;黄文虎;;一种改进型磁流变阻尼器用于宽频隔振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张祥金;沈娜;;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主动变阻尼减振控制系统设计[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孙伟;胡海岩;;基于多级磁流变阻尼器的操纵面振动半主动抑制[A];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学术会议和第九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王昊;胡海岩;;基于磁流变阻尼器整车半主动悬架的开关控制[A];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学术会议和第九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孙清;伍晓红;胡志义;;磁流变阻尼器控制结构地震反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10 肖志荣;孙炳楠;;磁流变阻尼器的一种智能模型[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永虎;自感知自供能磁流变阻尼器及其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强;新型磁流变阻尼器与六轴半主动隔振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肖平;内置永磁体磁流变阻尼器悬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4 刘建军;新型磁流变阻尼器及其智能控制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张莉洁;冲击载荷下磁流变阻尼器动态特性分析及其控制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6 黄继;含磁流变阻尼器自动武器缓冲系统控制理论与技术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7 张红辉;磁偏置内旁通式磁流变阻尼器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8 蒋学争;自供能磁流变阻尼器的振动能量捕获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史鹏飞;磁流变阻尼器的拟负刚度控制及实时混合试验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付杰;负刚度磁流变阻尼器减震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龙亭;自供能磁流变阻尼器原理及其能量管理电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李占卫;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和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3 杨涛;面向病理性震颤抑震的磁流变阻尼器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蔡路;磁流变阻尼器设计、仿真与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李仕游;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汽车悬架半主动控制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张猛;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汽车半主动座椅悬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王锎;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转子振动控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袁秋玲;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船舶隔振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9 董其明;结构振动控制实验系统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瑞静;爆胎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仿真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86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686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4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