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纳米线—氧化铝复合薄膜制备与光学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银纳米线—氧化铝复合薄膜制备与光学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磁控溅射 纳米线阵列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瞬态非线性光学
【摘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源于金属表面自由电子的集体振荡,它是入射光子激发金属介面自由电子的产物。金属纳米线阵列与电介质复合的结构,由于具有特殊的结构特征(各向异性、周期性),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行为独特,在光、电、磁等物理性质方面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广泛应用于负折射、亚波长成像、超快光开关等领域。目前,制备金属纳米线阵列复合薄膜最常用的是模板法,然而该方法却存有许多局限性,例如:制备工艺复杂,不适合大面积制备,不易与其他功能器件集成,电沉积要求衬底导电等,制约了对金属纳米线阵列复合薄膜的应用。本论文中,我们提出并开发了一种非模板的方法,制备银纳米线阵列-氧化铝复合薄膜。该方法基于磁控共溅射技术,并辅助衬底偏压蚀刻,一步制备银纳米线阵列复合薄膜,制备过程不需要任何诱导剂,也不产生废弃物,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制备工艺。该工艺制备纳米线阵列的原理是通过施加衬底偏压,使得氩离子轰击共溅射沉积的薄膜,氩离子的轰击对银的结晶和生长方向具有选择性,银的(111)晶面优先生长。该工艺对衬底材料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可以低成本、大面积制备。传统模板法制备的金属纳米线,直径通常在几十个纳米的尺度,而利用我们设计的制备工艺,银纳米线的直径和间距能够达到10nm以下,直径最小可达2nm。通过磁控溅射技术,我们可以在粗糙衬底、柔性衬底等复杂环境下制备银纳米线阵列,可以将氧化铝介质替换成氧化硅等其他陶瓷介质,甚至可以堆叠构筑双层或三层的银纳米线阵列薄膜。本论文通过实验与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这种超细、密排的银纳米线阵列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能。利用DDSCAT计算软件模拟了球体、圆球二聚体、圆柱体甚至到纳米线阵列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规律,掌握纳米结构的尺寸、形状、环境介质、耦合等因素对共振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制备沉积参数改变对银纳米线阵列薄膜的影响,如银靶沉积功率、沉积时间、偏压刻蚀功率等参数,解释了银纳米线阵列SPR行为对直径、间距等结构因素的超敏感性,并通过制备参数的综合,实现从可见光到近红外范围调节纳米线轴向共振峰的峰位。另外,利用飞秒泵浦-探测系统,研究了银纳米线-氧化铝薄膜的瞬态非线性光学性能,这种复合薄膜能够实现2ps以下的超快光信号调制。在此基础上改变了探测光的入射角度和泵浦激光的激发功率,研究对银纳米线-氧化铝薄膜弛豫过程的影响。通过构筑双层和三层阵列薄膜堆叠的结构,在可见光范围的宽谱(480nm-780nm)超快光响应。这种具备超快光调制特性的银纳米线阵列超材料在光通信、光计算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关键词】:磁控溅射 纳米线阵列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瞬态非线性光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25
- 1.1 引言11
- 1.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11-21
- 1.2.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基本概念11-13
- 1.2.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物理机制13-16
- 1.2.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因素16-17
- 1.2.4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模拟计算17-19
- 1.2.5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应用领域19-21
- 1.3 纳米材料21-23
- 1.3.1 纳米材料的简介21
- 1.3.2 银纳米材料21-22
- 1.3.3 金属纳米线阵列22-23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23-25
- 1.4.1 课题研究目的23
- 1.4.2 课题研究内容23-25
- 2 实验方法与模拟计算25-38
- 2.1 实验装置25-28
- 2.1.1 磁控溅射装置25-26
- 2.1.2 光学检测装置26-27
- 2.1.3 薄膜分析测试方法27-28
- 2.2 模拟计算28-38
- 2.2.1 球体的模拟计算28-30
- 2.2.2 圆球二聚体的模拟计算30-33
- 2.2.3 圆柱体的模拟计算33-38
- 3 银纳米线阵列薄膜稳态光学性能的研究38-59
- 3.1 引言38
- 3.2 阵列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光学性能38-42
- 3.2.1 制备工艺流程及薄膜结构表征38-41
- 3.2.2 阵列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能检测41-42
- 3.3 银靶沉积功率对阵列薄膜的影响42-48
- 3.4 沉积时间对阵列薄膜的影响48-50
- 3.5 衬底偏压刻蚀功率对阵列薄膜的影响50-53
- 3.6 替换阵列薄膜的衬底材料53-56
- 3.6.1 粗糙衬底54-55
- 3.6.2 柔性衬底55-56
- 3.7 替换阵列薄膜的陶瓷介质56-57
- 3.8 本章小结57-59
- 4 银纳米线阵列薄膜瞬态非线性光学性能的研究59-69
- 4.1 引言59
- 4.2 阵列薄膜超快光响应的研究59-64
- 4.2.1 飞秒泵浦探测瞬态光学性能59-62
- 4.2.2 不同探测光入射角度62-63
- 4.2.3 不同泵浦激光激发功率63-64
- 4.3 多层银纳米线-氧化铝复合薄膜的宽谱超快光响应64-67
- 4.3.1 双层银纳米线阵列复合薄膜65-66
- 4.3.2 三层银纳米线阵列复合薄膜66-67
- 4.4 本章小结67-69
- 5 总结与展望69-71
- 5.1 总结69-70
- 5.2 展望70-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79
- 附录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吉峰;银纳米团可以储存更多的光学数据[J];稀有金属快报;2001年12期
2 邹凯,张晓宏,吴世康,段晓峰;光化学法合成银纳米线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4年18期
3 ;硅酸盐基银纳米孔复合材料顺利通过检测[J];有机硅氟资讯;2005年08期
4 周学东;何鑫;赵修建;赵小锋;;一维银纳米棒的制备及其薄膜化研究[J];材料导报;2006年S2期
5 王悦辉;张琦;周济;;银纳米立方体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J];材料导报;2008年03期
6 冯晋阳;刘保顺;宋明霞;周学东;赵修建;;玻璃中定向银纳米棒的制备及偏光性能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马占芳;司国丽;初一鸣;陈颖;;三角银纳米柱的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9年09期
8 吴馨洲;裴梅山;王庐岩;李肖男;陶绪堂;;线状和树枝状银纳米结构、形成机理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性质(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11期
9 李山;钟明亮;张礼杰;熊祖洪;张中月;;偏振方向及结构间耦合作用对空心方形银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1年08期
10 赵红;付宏刚;田春贵;任志宇;袁明明;;银纳米枝的合成及表面增强拉曼效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桂雪;李天保;张华;赵君芙;梁建;许并社;;微波冷凝回流制备银纳米线[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李慧s,
本文编号:688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688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