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室内配变电设施双层隔振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20:44

  本文关键词:室内配变电设施双层隔振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配变电设施 双层隔振 固体噪声 干式变压器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配电房或变电站等电力设施被设置到了邻近居民住宅的地方,由变压器带来的振动及噪声污染问题如今已不可忽视。其中一部分配电房甚至被安置到了居民楼地下室或隔壁房间,严重影响到了邻近居民的正常生活起居,因此探究一种合适的隔振降噪方法是有必要的。本文采用双层隔振的方式,以解决室内配电房变压器引起的结构噪声问题,文中对双层隔振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际应用讨论了隔振参数对隔振效果的影响规律,并依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双层隔振装置设计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将双层隔振系统简化为两自由度的力学模型,讨论了双层隔振系统的质量比、刚度比和阻尼比等各个参数对力传递率的影响规律;同时结合变压器的实际应用,在两自由度的力学模型基础上,又分别讨论了基础的柔性、中间质量块的弹性和被隔振物体的非刚性等因素,对双层隔振系统力传递率的影响规律。(2)总结了干式变压器的结构特征,结合所分析研究的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参数对力传递率的影响规律,给出了针对变压器的双层隔振装置的设计流程和各个设计参数的建议取值范围;并且通过实验室实验,验证了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3)依据两自由度双层隔振系统的力传递率公式,对所设计装置的隔振效果进行了初步预测;结合变压器的实际工作情况,分别讨论了基础的柔性、中间质量块的弹性和被隔振物体的非刚性等因素对隔振效果的影响,并依此对初步预测的结果进行了优化。(4)依据提出的双层隔振装置的设计方法,针对实际应用中所使用的一款干式变压器,具体设计了并加工组装了若干种隔振装置;通过对其中一台装置的实验室实验,表明了此装置对干式变压器的主要振动频率(100Hz和200Hz等)具有较理想的隔振效果。同时,根据实验结果,对先前的预测结果进行了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配变电设施 双层隔振 固体噪声 干式变压器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535.1;TM6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引言11
  • 1.2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5
  • 1.3.1 关于变压器噪声的研究状况13-14
  • 1.3.2 关于变压器隔振降噪的研究状况14-15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15-17
  • 第2章 双层隔振系统的基本原理17-37
  • 2.1 双层隔振系统解耦分析17-23
  • 2.2 双层隔振系统的动力特性分析23-26
  • 2.2.1 力传递率曲线的推导23-24
  • 2.2.2 各参数对动态性能的影响规律24-26
  • 2.3 双层隔振系统力学模型的优化26-36
  • 2.3.1 柔性基础对隔振效果的影响27-30
  • 2.3.2 中间质量块的弹性对隔振效果的影响30-32
  • 2.3.3 被隔振物体的弹性对隔振效果的影响32-36
  • 本章小结36-37
  • 第3章 双层隔振装置的设计与参数优化方法37-52
  • 3.1 隔振装置设计的一般步骤37-39
  • 3.1.1 前期资料准备37
  • 3.1.2 隔振设计步骤37-39
  • 3.2 基于变压器的隔振参数选取和优化39-45
  • 3.2.1 室内干式变压器的基本参数39-42
  • 3.2.2 中间质量块的参数优化42-43
  • 3.2.3 阻尼弹簧隔振器的基本参数43-45
  • 3.3 隔振装置隔振效果的预测45-50
  • 3.3.1 双层隔振系统的模型实验46-48
  • 3.3.2 变压器隔振效果预测的优化48-50
  • 本章小结50-52
  • 第4章 室内变压器双层隔振装置的研制与实验验证52-62
  • 4.1 双层隔振装置的构型52-56
  • 4.1.1 分体式与整体式52-53
  • 4.1.2 装置的试制53-56
  • 4.2 整体式双层隔振台的设计与加工56-58
  • 4.3 双层隔振装置的实验58-61
  • 本章小结61-62
  • 结论62-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橡胶软木隔振系统的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00年01期

2 张建卓,李旦,董申,陈明君;精密仪器用超低频非线性并联隔振系统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4年01期

3 宋玉超;于洪亮;;隔振系统布置及振动相位对基础响应影响的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8年05期

4 施引;;双层隔振及其初步计算方法[J];海工科技;1979年04期

5 沈荣瀛;严济宽;;双层隔振系统对随机激励的响应[J];振动与冲击;1984年02期

6 张士义;多自由度隔振系统的隔振效率[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7 周世雄;周明溥;;双层隔振系统的优化设计[J];上海建材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8 龙志强,佘龙华,,常文森;磁悬浮隔振系统的行为与分析[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9 龙志强,佘龙华,尹力明,常文森;磁悬浮隔振系统设计与实现[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10 袁惠群;具有分布质量的双层隔振系统隔振特性分析[J];振动与冲击;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其柏;余林波;张永波;曹剑;;双层浮筏隔振系统筏体结构与隔振特性的研究[A];湖北省声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6年

2 孙宜强;宋汉文;;时滞隔振系统的建模与时滞识别[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张安付;盛美萍;;双简谐激励下双层隔振系统振动响应分析[A];第十二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大林;徐友钜;;隔振支承系统动力学试验与参数识别[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5 贺华;冯奇;;双层隔振系统建模[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6 朱宜生;;减少电子设备隔振系统耦合振动的方法[A];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C];2006年

7 申军烽;杜胜;周徐斌;蒋国伟;;高精度光学有效载荷微振动隔振系统设计与分析[A];机械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C];2011年

8 陈维山;陈再礼;王培江;;自动调平空气弹簧隔振平台的研制[A];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学会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1992年

9 黄志伟;曾革委;何雪松;付爱华;;双层隔振系统主动控制的振动特性研究[A];第十四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刘顺强;于维平;罗增宁;宋继萍;林嘉祥;;水泵管道隔振结构振动测试分析[A];2013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雪;一类液固混合介质隔振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与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周振华;精密隔振系统的扰动抑制与补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王勇;基于声子晶体的多层周期性隔振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丁旭杰;非线性隔振抗冲器的设计与建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黄修长;舱筏隔振系统声学设计及优化、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张树桢;柔性浮筏隔振系统的建模与动力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7 李盈利;双层非线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时延混沌化[D];湖南大学;2013年

8 陈定中;舷侧阵声纳安装平台隔振系统振动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吴文江;正负刚度并联精密主动隔振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朱石坚;舰艇减振降噪系统中的混沌隔振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敢;浮筏隔振系统的振动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2 时威振;内燃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设计研究及软件平台开发[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连鹏;三维激光雷达隔振系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周国豪;参数不确定性对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吴祺;室内配变电设施双层隔振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蒋华;船舶浮筏隔振系统振动传递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7 周文;磁悬浮浮筏隔振系统传递特性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姚俊辉;变刚度磁悬浮浮筏隔振系统隔振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薛峰;基于遗传算法的隔振系统参数优化计算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昌国;一种卧式水泵浮筏隔振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74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774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f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