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内纳米制冷剂流动沸腾传热预测模型
本文关键词:微通道内纳米制冷剂流动沸腾传热预测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微通道 纳米制冷剂 传热模型 流动沸腾 传热系数
【摘要】:以R141b制冷剂为基液,Al_2O_3为纳米颗粒,采用两步法制备了质量分数分别为0.2%、0.5%和0.8%的Al_2O_3-R141b纳米制冷剂,并进行了纳米制冷剂及R141b纯制冷剂在水力直径为1.33 mm的矩形微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实验。实验工况范围:饱和压力为176 k Pa,入口过冷度为6~12℃,体积流量为20~50 L/h,热流密度为11.1~26.6 k W/m~2。实验结果与7个纯工质传热模型、2个纳米制冷剂传热模型进行比较评价。结果发现,在本实验研究范围内,纯工质传热模型不适用于纳米制冷剂传热系数的预测;Peng-Ding纳米制冷剂传热模型与KimMudawar纯工质传热模型组合对纳米制冷剂传热系数的预测值最接近实验值,平均绝对误差为17.22%,且能较好地反映纳米颗粒对流动沸腾传热影响的规律;结合实验数据对Peng-Ding模型的纳米影响因子(纳米制冷剂与纯制冷剂的传热系数之比)关联式进行修正,新关联式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平均绝对误差为15.2%,且与Bertsch模型的组合能较好地预测微通道内纳米制冷剂传热系数,平均绝对误差降为16.4%。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关键词】: 微通道 纳米制冷剂 传热模型 流动沸腾 传热系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276090)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GXNSFBA118051)
【分类号】:TB64
【正文快照】: 引言微通道换热器由于其结构紧凑、工质充注量少和换热性能优良[1-2]等特点,在低温制冷系统中成为研究热点[3]。研究者除了研究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外,还研究高效、环保的制冷剂。有研究者基于纳米流体这一概念提出了纳米制冷剂,它是将纳米颗粒和传统纯制冷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玲,宋永吉,刘天庆;添加剂对乙二醇-水溶液沸腾传热的强化[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0年06期
2 林宗虎;T.N.Veziroglu;;氟利昂-11过冷流动沸腾传热研究[J];制冷学报;1984年04期
3 陈登吉;;一种高效复合多孔表面在液氮中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J];制冷;1991年03期
4 谭志明,邓颂九;多孔表面强化沸腾传热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1994年01期
5 陈振兴;颗粒多孔表面强化沸腾传热动力学研究[J];化学工程;1996年04期
6 程立新,陈听宽;沸腾传热强化技术及方法[J];化工装备技术;1999年01期
7 王春雨,李修伦;加入惰性固体粒子的二元物系的流动沸腾传热特性[J];化工学报;2000年05期
8 刘天庆,,蔡振业,林纪方;添加剂强化沸腾传热性能的综合评价及预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9 杨军,刘国维;流动沸腾传热的矢量合成模型[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10 杨军;流动沸腾传热渐进模型的一种修正形式[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永吉;任晓光;蒋英杰;程刚;;纳米结构超疏水表面的沸腾传热[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强爱红;汽液固三相流动沸腾传热系统的非线性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苗君;竖直环隙内通入空气时的界面汽化热阱效应[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810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810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