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不同表面能微细通道流动沸腾压降研究及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9 05:10

  本文关键词:不同表面能微细通道流动沸腾压降研究及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微通道 流动沸腾 表面能 两相摩擦压降 动态响应特性


【摘要】:随着微通道换热器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关于微通道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压降特性是较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为了对微通道内的压降特性进行研究,本文分别以R141b纯制冷剂和不同质量分数的γ-Al2O3-R141b纳米制冷剂为实验工质,在微通道内进行了流动沸腾实验,探究了表面能和纳米制冷剂的质量分数对流动沸腾压降特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非稳态过程压力的相关特性。采用氟硅烷和无水乙醇配制了不同浓度的表面能修饰液,并对实验微通道分组处理,得到了不同表面能的微通道试件,同时选出其中三组不同表面能的微通道进行实验,研究表面能的变化对压降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表面能的微通道试件,各压降所占比例均呈现类似的规律,摩擦压降是影响微通道内沸腾传热压降的主要原因,所占比例达到60%~75%;但是微通道的表面能不同,相同工况下的两相摩擦压降值存在差异,相比没有经过低表面能修饰的微通道试件,经过修饰的两组微通道试件,单位长度两相摩擦压降分别增大了5.1%和12.7%。以不同质量分数的γ-Al2O3-R141b纳米制冷剂作为实验工质,研究了质量分数从0.05%增大到0.4%时单位长度两相摩擦压降与纯制冷剂的区别,实验中增大纳米制冷剂的质量分数,摩擦压降也随之降低,质量分数较大的纳米制冷剂,纳米颗粒的团聚和沉降现象相对明显,团聚沉降的纳米颗粒附着在微通道表面,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微通道的表面能,使得两相摩擦压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当加热功率发生阶跃变化时,微通道进出口压力响应相对较快,而冷却水量发生阶跃变化时,进出口压力的响应较慢;不同阶跃信号作用时,压降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规律;采用状态空间法对实验系统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系统状态方程,而且系统具有能控性和能观性。
【关键词】:微通道 流动沸腾 表面能 两相摩擦压降 动态响应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2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1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微通道内流动沸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微通道内流动沸腾压降特性11-13
  • 1.2.2 微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13-14
  • 1.2.3 微通道内流动沸腾时流动特性的研究现状14-15
  • 1.3 纳米流体在微通道中流动沸腾的研究现状15-16
  • 1.4 表面能对微通道流动特性影响的研究现状16-20
  • 1.4.1 表面能的研究现状16-18
  • 1.4.2 低表面能表面的制备现状18
  • 1.4.3 表面特性对微通道压降特性的影响18-20
  • 1.5 课题来源及文章主要研究内容20
  • 1.6 本章小结20-21
  • 第二章 微通道流动沸腾实验系统21-30
  • 2.1 实验系统介绍21-27
  • 2.1.1 实验平台的基本结构21-22
  • 2.1.2 换热实验段22-23
  • 2.1.3 实验设备23-27
  • 2.2 实验准备工作27-28
  • 2.3 实验具体操作步骤28-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不同表面能微通道流动沸腾的压降特性30-50
  • 3.1 不同表面能微通道的制备30-36
  • 3.1.1 表面能修饰液的配制30-31
  • 3.1.2 微槽道表面的修饰31
  • 3.1.3 表面能的计算31-36
  • 3.2 两相摩擦压降分析方法36-39
  • 3.2.1 均相模型36-37
  • 3.2.2 分相模型37-39
  • 3.3 实验数据处理39-43
  • 3.3.1 雷诺数的计算39-40
  • 3.3.2 两相段长度计算40-41
  • 3.3.3 热流密度的计算41
  • 3.3.4 干度的计算41
  • 3.3.5 两相摩擦压降的计算41-43
  • 3.4 实验数据分析结果43-48
  • 3.4.1 不同表面能微通道压降组成情况43-45
  • 3.4.2 表面能对两相摩擦压降的影响45-48
  • 3.5 本章小结48-50
  • 第四章 微通道内纳米制冷剂流动沸腾的压降特性50-65
  • 4.1 纳米制冷剂的制备50-54
  • 4.1.1 配制方法50-51
  • 4.1.2 配制流程51-52
  • 4.1.3 纳米制冷剂物性参数的计算52-54
  • 4.2 不同质量分数纳米制冷剂对两相摩擦压降的影响54-56
  • 4.3 纳米颗粒的附着分析56-57
  • 4.3.1 微通道的扫描电镜分析56-57
  • 4.3.2 实验后微通道的表面能测算57
  • 4.4 两相摩擦压降模型的对比及修正57-61
  • 4.4.1 已有的两相摩擦压降模型57-59
  • 4.4.2 模型对比及修正59-61
  • 4.5 实验误差分析61-64
  • 4.5.1 热平衡分析61-62
  • 4.5.2 误差分析62-64
  • 4.6 本章小结64-65
  • 第五章 微通道内压力的动态响应特性65-82
  • 5.1 系统动态响应的特性表征65-67
  • 5.1.1 被控对象的三个特性参数65-66
  • 5.1.2 动态特性参数测定方法介绍66-67
  • 5.2 微通道压力动态响应特性实验67-72
  • 5.2.1 加热功率阶跃68-69
  • 5.2.2 工质流量阶跃69-70
  • 5.2.3 冷却水量阶跃70-72
  • 5.3 压力动态响应特性分析72-77
  • 5.3.1 压力的动态响应模型72-74
  • 5.3.2 压力的动态特性参数计算结果74
  • 5.3.3 压力动态响应性能分析74-75
  • 5.3.4 动态响应过程中压降的变化规律75-77
  • 5.4 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77-81
  • 5.4.1 状态空间分析法介绍77-78
  • 5.4.2 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78-79
  • 5.4.3 系统的能观性和能控性79-81
  • 5.5 本章小结81-82
  • 总结与展望82-84
  • 本文研究结论82-83
  • 本文研究特色与创新83
  • 建议与展望83-84
  • 参考文献84-9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1-92
  • 致谢92-93
  • 附件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敬华;潘良明;徐建军;黄彦平;;附加惯性力作用下竖直矩形流道内过冷流动沸腾的数值模拟[J];化工学报;2011年05期

2 李祥东;汪荣顺;黄荣国;石玉美;;垂直圆管内液氮流动沸腾的理论模型及数值模拟[J];化工学报;2006年03期

3 李倩;刘国华;徐进良;张伟;;流动沸腾不稳定性对加热膜上微汽泡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9年05期

4 窦从从;毛羽;王娟;王江云;;高压高过冷度下过冷流动沸腾数值模拟[J];化工学报;2010年03期

5 李静;;三维竖直圆管内流动沸腾的数值模拟[J];广东化工;2011年03期

6 邱运仁,陈卫萍,思勤;添加剂稀溶液的流动沸腾传热模型[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7 胡自成;马虎根;宋新南;;水平细圆管内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流动沸腾[J];化工学报;2006年11期

8 王斯民;厉彦忠;文键;余锋;;竖直圆管内液氮过冷流动沸腾数值模拟研究[J];化学工程;2008年10期

9 刘昕;张树生;程林;常威;;受限微细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流型转化准则[J];化工学报;2013年05期

10 林瑞泰,王灵梅,戴传山;水平环道非沸混合质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及强化[J];天津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鹏;齐守良;王如竹;;微细通道中液氮流动沸腾的不稳定性[A];第八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暨中国航天低温专业信息网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高飞;公茂琼;吴剑峰;汪胜;;非共沸混合工质流动沸腾参数计算方法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林伟;徐丰;田婷婷;刘昊;;饱和流动沸腾中孤立气泡行为的三维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韩东;黄栋;高璞珍;陈勇;吕路路;;矩形窄通道内流动沸腾阻力特性实验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银了飞;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气泡受限行为特性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2 陈金波;低压竖直加热通道内间歇式两相流动不稳定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颜晓虹;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6年

4 常威;矩形细通道内流动沸腾特性分析及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谭鲁志;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的流体模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付鑫;微细通道内液氮流动沸腾热物理特性与机理的可视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林曦鹏;PDMS微槽道内微加热片表面流动沸腾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8 郭雷;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换热机理及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孙岩;微/小通道内微多孔表面流动沸腾传热强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任晓光;在池沸腾和流动沸腾装置中处理表面上硫酸钙结垢过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索罗(Mungai Solomon Kinuthia);电镀微孔表面对过冷流动沸腾传热强化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2 陈冲;矩形窄通道内流动沸腾特性及CHF点的实验与数值模拟[D];江苏大学;2016年

3 何斌;R134a在微小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4 谢鸣宇;不同表面能微细通道流动沸腾压降研究及动态响应特性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王硕;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刘传成;摇摆运动下矩形窄通道内流动沸腾阻力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7 王欣;沿程加热虹吸泵内流动沸腾的数值模拟[D];东华大学;2016年

8 王际辉;微槽道内流动沸腾可视化实验研究与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6年

9 郭昂;竖直矩形窄缝通道内过冷流动沸腾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10 施蓉蓉;微细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18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818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8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