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表面活性剂溴化锂水溶液池核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含表面活性剂溴化锂水溶液池核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添加剂 溴化锂溶液 表面张力 浊点 盐析效应 池核沸腾换热
【摘要】:溴化锂(LiBr)吸收式制冷机组以水为制冷剂,以无毒无臭的LiBr盐为吸收质,以低温热源为驱动力,在节能环保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并逐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但LiBr盐溶液的换热特性较差,机组发生器的换热效率较低,因此改善LiBr溶液的换热特性十分必要,且目前关于该溶液的换热特性及相关强化换热还缺乏较为系统的认识,故本文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质量分数分别为10%、20%和30%的LiBr盐溶液作为基液,分别以三种在酸碱盐环境中较为稳定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S)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聚氧乙烯单叔辛基苯基醚(Triton X-114)和异辛醇(2EH)作为添加剂,从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出发研究了LiBr盐的浓度、溶液静态表面张力以及NS的浊点(CP)等因素对LiBr盐溶液的饱和温度、沸腾所需过热度和换热系数等池核沸腾换热特性的影响。静态表面张力测量结果表明,LiBr盐的浓度对溶液表面张力有着显著影响;三种表面活性剂均能明显减小其表面张力,且2EH的效果较好,约能使其降低35%左右,但所需浓度较高,约为另外两者的六倍左右。此外LiBr盐的浓度对添加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也有一定影响,并且从表面张力的形成机理及LiBr的盐析效应出发,对其相关现象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针对NS的浊点特性,搭建相关观测装置,研究了NS的浓度对其自身浊点的影响规律,以及LiBr盐的浓度对活性剂溶液浊点的影响规律,并从浊点的形成机理入手,详细分析了相关实验现象,探讨了浊点对池核沸腾换热特性的影响机制。搭建了池核沸腾换热装置,详细分析了上述三种NS溴化锂水溶液的沸腾换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Triton X-100和Triton X-114均能够显著改善溴化锂水溶液的换热特性,其最佳浓度约在CMC附近,其中Triton X-100的效果较优,最大提升效果在40%左右,但2EH几乎没有相应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表面张力、溴化锂盐浓度影响因子(CIF)和表面张力影响因子(SIF)等参数,对相关实验现象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关键词】:添加剂 溴化锂溶液 表面张力 浊点 盐析效应 池核沸腾换热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6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基本符号表11-13
- 第一章 绪论13-20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9
- 1.2.1 盐溶液池沸腾换热14-15
- 1.2.2 活性剂强化换热模型15-17
- 1.2.3 活性剂强化换热17-19
- 1.3 研究现状总结19
- 1.4 本文内容19-20
- 第二章 池沸腾换热机理20-31
- 2.1 沸腾曲线20-21
- 2.2 气泡热力学21-27
- 2.2.1 气泡产生的热力平衡21-23
- 2.2.2 核化机理23-27
- 2.3 气泡动力学27-29
- 2.3.1 气泡的生长27-28
- 2.3.2 气泡的脱离28-29
- 2.4 本章小结29-31
- 第三章 溴化锂及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31-43
- 3.1 表面张力概述31-33
- 3.1.1 表面张力的形成31
- 3.1.2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31-33
- 3.1.3 溶液表面张力33
- 3.2 表面活性剂分类33-34
- 3.3 表面张力测量方法34-37
- 3.4 测量方法37-38
- 3.4.1 仪器校正37
- 3.4.2 溶液配制37
- 3.4.3 测量步骤37-38
- 3.5 准确度验证38
- 3.6 测量结果及分析38-42
- 3.6.1 溴化锂溶液表面张力38-39
- 3.6.2 添加剂对表面张力的影响39-42
- 3.7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溴化锂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浊点43-49
- 4.1 引言43-44
- 4.2 浊点的影响因素和机理44-45
- 4.2.1 NS浓度的影响和机理44
- 4.2.2 分子结构的影响和机理44
- 4.2.3 添加物的影响和机理44-45
- 4.3 实验内容及目的45
- 4.4 实验装置与方法45-46
- 4.4.1 实验装置45-46
- 4.4.2 实验方法46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46-48
- 4.5.1 活性剂浓度对浊点的影响46-47
- 4.5.2 溴化锂对浊点的影响47-48
- 4.6 本章小结48-49
- 第五章 溴化锂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池核沸腾换热49-64
- 5.1 实验内容及目的49
- 5.2 实验设计49-53
- 5.2.1 实验装置49-51
- 5.2.2 实验步骤51-52
- 5.2.3 数据处理52-53
- 5.2.4 不确定度分析53
- 5.2.5 可重复性实验53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53-62
- 5.3.1 溴化锂盐对池核沸腾换热的影响53-56
- 5.3.2 添加剂对沸腾换热的影响56-61
- 5.3.3 浊点对沸腾换热影响的探讨61-62
- 5.4 本章小结62-64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4-66
- 6.1 本文内容与结论64-65
- 6.2 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0
- 致谢70-71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林瑞;大空间液体沸腾换热的汽液理论探讨[J];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2 刘秋生,沈孟育,,任玉新,王保国;非均匀过热面沸腾换热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8期
3 李茂德,熊丽红,卢希红;氯化钠水溶液管外沸腾换热的模拟实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9期
4 施明恒,赵言冰,刘中良;固体颗粒强化液体沸腾换热和抗垢特性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5 刁彦华,赵耀华;双组分混合物沸腾换热的理论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S1期
6 高龙,马富芹,范晓伟,张鬲军;微/小通道内沸腾换热研究综述[J];节能技术;2004年06期
7 赵玺灵,段常贵,张兴梅,王海龙;水平管束外沸腾换热的计算与强化[J];煤气与热力;2005年06期
8 楚化强;郁伯铭;;沸腾换热的分形分析[J];力学进展;2009年03期
9 李勇;阎昌琪;刘佳;;沸腾换热强化特性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9年S2期
10 李勇;阎昌琪;孙立成;刘佳;;多孔壁面管强化大容积沸腾换热特性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宫晓彬;柳建华;张良;吴若菲;陈新波;;二氧化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进展[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徐洪波;田长青;曹宏章;梁楠;司春强;;R-134a在带空化入口微通道内的沸腾换热实验研究[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毕胜山;史琳;;纳米制冷剂TiO_2/HFC134a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彭浩;丁国良;姜未汀;胡海涛;高屹峰;;纳米制冷剂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丹 雷风雨;三相流蒸发沸腾换热技术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化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明;电场中弯月面蒸发特性及肋表面与光滑表面沸腾换热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薛怀生;多壁碳纳米管沸腾换热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叶天震;自然工质CO_2水平管外沸腾换热强化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吴赞;沸腾两相流微尺度强化传热机理研究与预测模型[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赛峰;除湿溶液真空再生装置优化与实验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2 郑银银;竖直矩形小通道内上升流饱和沸腾换热规律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谢明炜;管壳式换热器沸腾换热实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耿亚峰;含表面活性剂溴化锂水溶液池核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5 文旭林;基于神经网络的水平光管内有机工质流动沸腾换热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6 金旭;考虑沸腾换热的冷却系统流固耦合传热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高龙;工质在微小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8 纪海维;纯工质在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9 李兰兰;微纳米结构表面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
10 贾琳妍;水平矩形窄缝内液氮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64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864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