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掌楸树叶气动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鹅掌楸树叶气动特性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对鹅掌楸树叶以及人工鹅掌楸树叶进行气动特性研究。找到影响鹅掌楸树叶临界风速的主要因素;以及随着风载荷的增加,树叶阻力系数的变化,振型改变对阻力系数的影响;研究树叶振动频率以及显示树叶尾部纵向和横截面的流场分布情况。实验方法主要包括高速摄像机记录、风洞天平测力、粒子图像相关测振仪测振、热线风速仪和粒子图像测速仪流场显示。(1)状态分析:通过对真实鹅掌楸树叶叶片面积、叶片长宽比和叶片长径比等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得到各临界雷诺数Ren是叶片面积S和叶片长宽比L1/B3的函数。通过对人工鹅掌楸树叶定量的改变某一影响因素:叶柄长度、叶柄厚度和叶片面积大小来定量分析,最后得出人造鹅掌楸树叶临界风速V是叶片面积S、叶柄厚度d和叶柄长度L2的函数。(2)受力分析:随着雷诺数的增加,真实鹅掌楸和人工鹅掌楸在X方向的阻力系数逐渐减少,最后趋近于0.1-0.3之间,对于人工鹅掌楸树叶叶片面积、叶片厚度以及叶柄长度是影响阻力系数的重要因素。(3)测振分析:在测试风速范围内,随着风速增加,人工鹅掌楸树叶在UVW三个方向的振动频率变化趋势一致,都是先增大后减少。(4)尾部流场显示:风速小于V_1的低风速条件下,真实树叶以及人造树叶尾部有稳定涡脱落但脱落频率很低。风速达到V_1时,树叶尾部涡脱落频率增大且出现谐振频率,当树叶呈锥形静止状态时,尾部没有明显的涡脱落频率。随着树叶状态的改变树叶尾部横截面流场的迹线图从没有漩涡,到两个漩涡逐渐形成,随着树叶的振动有涡脱落现象,以及两个漩涡的大小随着风速的增加逐渐减少。
【关键词】:鹅掌楸树叶 临界风速 阻力系数 流场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计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17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1 绪论13-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6
- 1.3 实验方法简介16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16-18
- 1.4.1 研究目的16
- 1.4.2 研究内容16-17
- 1.4.3 创新点17-18
- 2 鹅掌楸树叶状态分析18-34
- 2.1 风洞及实验方法简介18-19
- 2.2 真实鹅掌楸树叶摄像实验结果及分析19-28
- 2.2.1 真实鹅掌楸树叶状态分析19-21
- 2.2.2 真实鹅掌楸树叶临界风速和临界雷诺数21-23
- 2.2.3 影响真实鹅掌楸树叶临界雷诺数因素分析23-28
- 2.3 人工鹅掌楸树叶摄像实验结果及分析28-33
- 2.4 小结33-34
- 3 鹅掌楸树叶受力分析34-46
- 3.1 风洞天平简介34-35
- 3.2 真实鹅掌楸树叶测力结果分析35-40
- 3.3 人工鹅掌楸树叶测力结果分析40-45
- 3.4 小结45-46
- 4 鹅掌楸树叶测振分析46-62
- 4.1 数字图像相关测振仪简介46-48
- 4.1.1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原理简介46-47
- 4.1.2 数字图像相关测振仪实验操作及应用47-48
- 4.2 数字图像相关测振仪实验结果及分析48-61
- 4.2.1 人造鹅掌楸树叶振动频率分析49-56
- 4.2.2 人工鹅掌楸树叶振动位移分析56-61
- 4.3 小结61-62
- 5 鹅掌楸树叶显示实验62-78
- 5.1 热线风速仪测速实验及结果62-70
- 5.1.1 热线风速仪简介62-64
- 5.1.2 热线实验结果分析64-70
- 5.2 粒子图像测速实验及结果70-77
- 5.2.1 粒子图像测速实验简介70-71
- 5.2.2 鹅掌楸树叶粒子图像测速实验结果71-77
- 5.3 小结77-78
- 6 结论与展望78-81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78-79
- 6.2 试验中的问题及不足79
- 6.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79-81
- 参考文献81-84
- 作者简介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岩;张效良;张月胜;梁天武;苏腊香;张新平;;速生楸树繁育及栽培管理技术[J];园林科技;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祁云枝;杜勇军;王预选;;陕西楸树种质资源与园林应用策略[A];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朱延林;王新建;张秋娟;;楸树新品种选育及速生丰产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A];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集[C];2002年
3 翟文继;谢新;;楸树引种试验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麻文俊;王军辉;;楸树无性系在不同氮素条件下的变异[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吴俊文;何茜;李吉跃;王力朋;董菊兰;王军辉;;不同氮素指数施肥下三个楸树无性系叶片发育动态变化[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1森林培育技术创新与特色资源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刘小云;付玉兰;;SPSS13.0在楸树组培L_9(3~4)正交试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光;环保树——楸树[N];中国特产报;2002年
2 方成;解读楸树[N];中国特产报;2003年
3 上海东道园综合养护有限公司川沙分公司 乔云峰;楸树的优良品质及其开发前景[N];建筑时报;2007年
4 ;批量大楸树从何而来[N];中国花卉报;2009年
5 张孟仁;“材”貌双全的优良树种——楸树[N];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
6 河南省周口市楸树研究所 郭明;楸树[N];中国花卉报;2005年
7 方成 ;老树种展现新风采[N];中国花卉报;2003年
8 山东 张凤鸣;楸树壮苗培育技术[N];中国花卉报;2005年
9 河北任丘市华北油田华美综合服务处园林植物引种试验基地 邓运川;楸树栽培管理技术[N];中国花卉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赵雷;楸树市场未打开,可考虑长远投资[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洪宇;楸树叶片和种子中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樊莉丽;楸树生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麻文俊;楸树优良无性系2-8苗期生理变化与基因表达对干旱胁迫的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4 王改萍;楸树花器官特性及自交不亲和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昊;陕西渭河平原楸树适应性评价及不同栽培模式的光合差异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朱丽蓉;楸树叶化学成分的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晓君;基于不同插穗处理方式的楸树硬枝扦插繁育技术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4 朱园园;鹅掌楸树叶气动特性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6年
5 郝翠萍;渭北旱原楸树生长情况调查与栽植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6 周佳辰;不同楸树无性系苗期生长特性比较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韩创举;楸树无性繁殖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费鹏飞;楸树组织培养体系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9 李同立;不同楸树类型(品种)1年生苗木生长规律和生理特性对比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周戎;江苏省云台山地区楸树生长规律与分布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94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894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