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多金属氧酸盐—层状双氢氧化物超薄膜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07:47

  本文关键词:多金属氧酸盐—层状双氢氧化物超薄膜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层状双氢氧化物 多金属氧酸盐 剥离 层层组装 超薄膜 光催化


【摘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又称为水滑石,由带结构正电荷的层板和填充在层间的带负电荷的阴离子构成。它的结构和性能决定了其在工业生产中有许多应用,近年来,将LDHs用于水中有机污染物光降解的文献报道有很多,但因其对可见光光响应能力差而导致其可见光光催化效果往往不佳。多金属氧酸盐(POMs)由于其特有的结构、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光电学性质而引起学术界广泛的重视,其在催化、医药、生物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应用报道层出不穷。多金属氧酸盐插层水滑石层状化合物(LDHs-POMs)是一类新型功能性复合材料。将POMs引入层间,对层间的多金属氧酸盐离子和金属氢氧化物阳离子层板的物理化学性质都会起到有效的提高作用。目前普遍采用的LDHs插层组装方法有:离子交换法、焙烧复原法、一步合成法、溶胶-凝胶法等。但是,体积很大的如Keggin型和Dawson型的POMs,利用传统的方法很难将其插入LDHs层间。本论文采用近期报道的剥离-重组法,首先将LDHs剥离为纳米片,再与多金属氧酸盐离子层层交替组装,形成了LDHs-POMs杂化材料。本论文以Zn-Cr-NO3-LDH、Zn-Al-NO3-LDH、Zn-Ti-NO3-LDH三种水滑石为前躯体,通过层层组装的方法制备了基于剥离的锌铬、锌铝、锌钛双氢氧化物单层和典型的Dawson型多金属氧酸盐阴离子α-P2W18O626-(P2W18)静电作用的新型超薄膜(UTFs),即Zn-Cr-P2W18 UTFs、Zn-Al-P2W18 UTFs和Zn-Ti-P2W18 UTFs。采用XRD,FT-IR,ICP-AES,UV/DRS,SEM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2W18的结构在超薄膜中未发生改变,超薄膜的厚度在纳米范围,表面形貌完整有序。以制备的超薄膜为光催化剂测试了水溶液中偶氮类染料刚果红(CR)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活性。光催化结果表明,合成的3种超薄膜都具有较高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其中,Zn-Ti-P2W18 UTFs的可见光催化活性最高。以Zn-Ti-P2W18 UTFs为例,由剥离的Zn-Ti-LDH单层和P2W18层层组装形成的超薄膜具有比纯Dawson型多金属氧酸盐阴离子和纯Zn-Ti-NO3-LDH都高得多的光催化活性,主要归因于多金属氧酸盐阴离子和剥离的锌钛双氢氧化物单层的强化学键作用对其可见光光响应能力的提高,由此我们推测在可见光光催化降解过程中存在层板和层间的协同效应。此外,我们探讨了溶液的pH值、染料浓度、催化剂用量、沉积循环次数和层板类型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层状双氢氧化物 多金属氧酸盐 剥离 层层组装 超薄膜 光催化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2;O643.3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1
  • 1.1 水滑石类层状材料10-14
  • 1.1.1 LDHs结构简介10-11
  • 1.1.2 LDHs的主要性质11-12
  • 1.1.3 LDHs的制备方法12-13
  • 1.1.4 LDHs的应用13-14
  • 1.2 多金属氧酸盐14-17
  • 1.2.1 多金属氧酸盐的简介14-15
  • 1.2.2 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及性质15-17
  • 1.2.3 多金属氧酸盐光催化降解染料17
  • 1.3 多酸插层类水滑石化合物17-20
  • 1.3.1 LDHs-POMs的插层组装方法18-20
  • 1.3.1.1 LDH的剥离18-19
  • 1.3.1.2 LDH纳米片的组装19-20
  • 1.3.2 LDHs-POMs的应用20
  • 1.4 本文的选题依据,,目的与内容20-21
  • 第2章 Dawson型多金属氧酸盐-Zn/Cr层状双氢氧化物超薄膜的合成21-31
  • 2.1 引言21
  • 2.2 实验部分21-24
  • 2.2.1 原料与设备21-22
  • 2.2.2 Zn-Cr-P_2W_(18) UTFs的制备22-23
  • 2.2.2.1 Zn-Cr-LDH的制备22-23
  • 2.2.2.2 Zn-Cr-LDH纳米单层的制备23
  • 2.2.2.3 UTFs的制备23
  • 2.2.3 性能测试23-24
  • 2.2.3.1 扫描电镜(SEM)分析23
  • 2.2.3.2 红外光谱(IR)分析23
  • 2.2.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23
  • 2.2.3.4 元素分析23-24
  • 2.2.3.5 光学特性分析24
  • 2.3 结果与讨论24-31
  • 2.3.1 Zn-Cr-LDH的表征24-26
  • 2.3.2 Zn-Cr-P_2W_(18) (UTFs)_n的表征26-31
  • 第3章 Dawson型多金属氧酸盐-Zn/Al层状双氢氧化物超薄膜的合成31-40
  • 3.1 引言31
  • 3.2 实验部分31-33
  • 3.2.1 原料与设备31-32
  • 3.2.2 Zn-Al-P_2W_(18)超薄膜的制备32-33
  • 3.2.2.1 Zn-Al-NO_3~- LDH的制备32
  • 3.2.2.2 Zn-Al-LDH纳米单层的制备32
  • 3.2.2.3 UTFs的制备32-33
  • 3.2.3 性能测试33
  • 3.2.3.1 扫描电镜(SEM)分析33
  • 3.2.3.2 红外光谱(IR)分析33
  • 3.2.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33
  • 3.2.3.4 元素分析33
  • 3.2.3.5 光学特性分析33
  • 3.3 结果与讨论33-40
  • 3.3.1 Zn-Al-LDH的表征33-35
  • 3.3.2 Zn-Al-P_2W_(18) (UTFs)_n(n=3,6,9,12)表征35-40
  • 第4章 Dawson型多金属氧酸盐-Zn/Ti层状双氢氧化物超薄膜的合成40-54
  • 4.1 引言40-41
  • 4.2 实验部分41-43
  • 4.2.1 原料与设备41-42
  • 4.2.2 Zn-Ti-P_2W_(18)超薄膜的制备42-43
  • 4.2.2.1 Zn-Ti-NO_3~-LDH的制备42
  • 4.2.2.2 Zn-Ti-LDH纳米单层的制备42
  • 4.2.2.3 UTFs的制备42-43
  • 4.2.3 性能测试43
  • 4.2.3.1 扫描电镜(SEM)分析43
  • 4.2.3.2 红外光谱(IR)分析43
  • 4.2.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43
  • 4.2.3.4 元素分析43
  • 4.2.3.5 光学特性分析43
  • 4.3 结果与讨论43-54
  • 4.3.1 Zn-Ti-LDH的表征43-45
  • 4.3.2 Zn-Ti-P_2W_(18) (UTFs)_n (n=3,6,9,12)的表征45-49
  • 4.3.3 Zn-Ti-SiW_(11) UTFs的表征49-51
  • 4.3.4 Zn-Ti- P_5W_(30) UTFs的表征51-54
  • 第5章 Dawson型多金属氧酸盐-层状双氢氧化物超薄膜的可见光光催化性能54-67
  • 5.1 引言54
  • 5.2 实验部分54
  • 5.3 结果与讨论54-67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6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76-77
  • 附录77-78
  • 致谢78-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云山;张丽辉;张立娟;韩瑞雪;李豫豪;;巨轮型多金属氧酸盐纳米超薄多层膜的制备[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冯珍鸽;蔡慧农;王力;杨秋明;;含钒多金属氧酸盐的抑菌活性[J];应用化学;2010年08期

3 万彬;苏占华;周百斌;;钼磷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类型及特点[J];化学工程师;2011年05期

4 蔡元志;史振雨;;多金属氧酸盐结构研究的新进展[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许林,王恩波,胡长文;多金属氧酸盐作为构筑块自组装合成新型功能性分子材料[J];无机化学学报;2000年02期

6 马慧媛,周百斌,彭军,刘益春,彭尉先;多金属氧酸盐四硫富瓦烯衍生物荷移盐超薄导电膜(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4年04期

7 吴丹,林深,骆耿耿,徐伟;两种多金属氧酸盐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周文辉,邓谦,岳明;纳米多金属氧酸盐的制备方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刘丽萍;黄如丹;张中强;魏先印;白延春;朱莹莹;;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化学研究新进展[J];分子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10 秦超;许林;;有机官能化的多金属氧酸盐研究进展[J];分子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珍鸽;王力;;含钒多金属氧酸盐抑菌活性[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黄玲;方伟慧;杨国昱;;一个链状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与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黄玲;方伟慧;杨国昱;;一种新的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黄玲;杨国昱;;六核铜取代的夹心型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与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黄玲;杨国昱;;一例三核锆取代的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与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范大伟;郝京诚;;多金属氧酸盐为基础的磁性无机/有机混合囊泡[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聂姗姗;薛岗林;;两个基于有机染料和多金属氧酸盐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合成、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黄玲;杨国昱;;单稀土取代的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与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黄玲;杨国昱;;链状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与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黄玲;杨国昱;;四取代三明治单元构建的二维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与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远航;扩展型多金属氧酸盐化合物的设计与构筑[D];复旦大学;2014年

2 李娜;含N配体修饰的多酸基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史宗海;多金属氧酸盐—四苯基卟啉体系的设计、合成及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于岩;金属/咪唑类配体修饰多金属氧酸盐合成及性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5 孙靖文;含富氮二羧酸的Keggin型多酸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D];黑龙江大学;2016年

6 孙春艳;基于微孔金属—有机框架的多金属氧酸盐杂化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鹿颖;以多金属氧酸盐为建筑单元的修饰和扩展结构化合物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沙靖全;d~(10)金属—有机胺链修饰多金属氧簇的组装化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傅海;离子热合成多金属氧酸盐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韩耀坤;多金属氧酸盐—聚苯乙烯杂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其超分子自组装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长云;多金属氧酸盐染料膜材料的制备和性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路飞;基于多金属氧酸盐和双三唑/柔性双胺衍生物配体的功能配合物的组装及其性能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周磊;碳纳米材料和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设计与催化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盛峰;多金属氧酸盐/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模拟染料废水[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5 宋芳源;含混合价态钴的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催化的光驱动水氧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6 黄天培;新型三元杂多酸的合成及基于三元钨钒硅酸的可逆相变离子液体盐[D];浙江大学;2016年

7 陈露;多金属氧簇基的多孔状金属有机骨架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8 刘倩;表面活性剂组装多金属氧酸盐复合材料及其氧化脱硫性能[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9 万思琦;含钼原子的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和性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10 赵金丽;基于地球丰产元素钴、铁和锰的多金属氧酸盐的光催化制氢性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996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8996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9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