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南京廖华

发布时间:2016-09-05 13:11

  本文关键词: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发展现状分析。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

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体现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写不足与缺陷。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09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10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把握社情民意的实时镜像,辅助政府决策参考,同时管理好网络平台,建立政民沟通的公信通道,构建网络和谐舆情,是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第二,对网络舆情治理主要问题的解决路径的研究。针对政府网络治理存在的问题,关于如何使政府构建网络和谐舆情的探讨越来越多,如张勤和梁馨予的《政府应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孙柏瑛 和李卓青的《政策网络治理: 公共治理的新途径》、黄颖和陈水生的《网络治理视野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以上海浦东市民中心为例》、李小梅和李尚敏的《论“网络治理”模式下中国政府角色的新定位》等文章中均有体现。

第三,基于我国的发展情况,我国学者给出来如下的政府治理模式:

政府层面上:

(一)、理念上的转变。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首先政府要以战略

眼光和发展的视野重新审视和定位互联网。很多地方政府视网络舆论的批判为洪水猛兽,利用公权力来消极抵制,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舆情愈演愈烈。政府要鼓励网络发展,保护言论自由、隐私权,重视舆情的作用。其次,必须树立网络应急管理意识。由于网络舆情的爆发具有突然性,舆情一旦大规模爆发就极有可能对地方政府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树立网络群体性事件常态化的应急管理意识,及早预防。第三,政府要力图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利益共享, 责任共担的机制。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网络参与, 通过网络上公民的参与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政府应当通过网络资源的整合, 积极了解来自公民社会的声音, 通过网络把公民组织起来, 使他们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他人的利益, 使得各部门、各利益集团和各群体之间通过网络参与建立广泛的责任共担机制。

(二)、建立快速反应和预警机制。首先,要对网络舆情进行跟踪评估,建立网络预警管理系统。网络预警系统一般由预警分析和预警对策两方面构成。预警分析就是对诱发网络突发事件的各种现象进行甄别、分析和评价, 并由此作出警示。政府要建立并重视网上舆情监控系统,进一步加强重点敏感单位和门户网站的网上舆情直报工作,积极构建层级警报制度,实现长线预测,短线预报。预警对策是根据预警分析的输出信息, 对网络突发事件诱因的早期征兆进行及时矫正、删除与控制。完善信息收集、甄别、回应的系统性能力。地方政府应逐步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中心,负责汇总、分析和整理各部门收集的网

络舆情,协助各职能部门制定灵活的应对之策。

(三)、构建分级响应机制。一方面以危机事件的规模范围和应对能力为主要依据的分级响应; 另一方面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程度,将网络突发事件分为不同的级别。每一层级建立各自的应急预案, 预警的级别、动员的范围、应对措施都按需要设定, 应急主体按应急程序要求进入应急状态, 协调相关部门按应急程序统一行动。在具体的操作上,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之时,政府第一时间应该在网络社区发布相关权威信息,做到发言精确权威,对网络舆情进行有针对的回应和引导,掌握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的主动权。同时加强网上舆论阵地建设,提高网络舆情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

(四)、“网络问政”模式的构建,电子政务的加速推进。针对当前的网络舆情,多数地方政府则选择主动邀请公民来参政。如北京、上海、银川、深圳等地政务微博问政模式,云南省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同时要加快建设电子政府,实现电子政府治理功能与互动方式的“转型升级”。电子政府不应该仅限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创新,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更应该加速网络民意调查与论坛即时互动、沟通功能的开发与提升。

服务商层面:

必须规范各类网站对敏感事件的信息发布和自主治理,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服务提供商需要积极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营造网络文化的优质大环境。针对危害国家信息安全、社会稳定的不良信息采取信息控制,坚决阻止和避免不实报道与信息炒作,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 1
  • 2

  •   本文关键词: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9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109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2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