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话语权的建构研究
本文关键词: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话语权的建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推进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基于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特质的突发事件爆发日趋频繁,由于大部分事件均存在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破坏性,为此不仅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时也被舆论高度关注。而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普通民众传播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和表达意见提供了充分自由的平台,并使其话语权得到进一步释放。中国现有6亿多网民,他们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发表意见,参与对公共事件的讨论,参与的普遍性和信息不受控制性,加剧了政府对于突发事件应对管理的难度。近年来,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话语权的缺位导致传播“畸变”现象愈发明显,不仅影响突发事件的有效的解决,而且严重侵蚀政府公信力。从社会控制的视域分析,舆论是实现社会控制的必要手段。而话语权则能够有效影响舆论生成、克服舆论弱点。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不仅为随时随地的民主提供了可能,更带来了公众话语权的新扩展——网络话语权。为此,政府如何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有效掌握话语权,并由此迅速做出反应,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已经成为现代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本文以浙江省“苍南城管事件”为典型案例,以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和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该突发事件中的话语权表达,透视我国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网络话语权问题、原因及教训。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突发事件政府网络话语权建构经验的借鉴,从主动提升网络话语权的管理水平、引导媒体舆论并构建网络话语权合理表达渠道、建构“共境”式网络生活等方面探讨了突发事件中我国政府网络话语权建构的对策,从而为提升我国政府的现代公共管理职能,有效应对和处置网络环境下的突发事件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府 突发事件 网络话语权 建构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G20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目的10
- 1.1.3 研究意义10-11
- 1.2 相关文献综述11-16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11-13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13-16
- 1.2.3 文献研究评述16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论文的创新之处16-19
- 1.3.1 研究思路与论文构架16-18
- 1.3.2 研究方法18
- 1.3.3 创新之处18-19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19-28
- 2.1 概念界定19-22
- 2.1.1 突发事件19
- 2.1.2 话语与话语权19-20
- 2.1.3 政府网络话语权20-22
- 2.2 相关理论22-25
- 2.2.1 议程设置理论22-23
- 2.2.2 框架理论23-24
- 2.2.3 意见领袖理论24
- 2.2.4 “把关人”理论24-25
- 2.3 网络话语权建构对突发事件解决的政治意义25-28
- 2.3.1 告知准确信息,有利于危机化解25-26
- 2.3.2 赢得舆论主导权,避免流言传播26
- 2.3.3 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政府良好形象26-28
- 第3章 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话语权建构现状及存在问题28-38
- 3.1 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话语权建构现状及成就28-30
- 3.1.1 网络话语权控制意识普遍提升28-29
- 3.1.2 网络话语权建构相关规制逐步建立29
- 3.1.3 政府网络话语权实施专职机构的设立29-30
- 3.2 突发事件政府网络话语权建构存在的不足30-31
- 3.2.1 时效“失效”致事件处理的被动30
- 3.2.2 权威“失语”致政府公信力下降30-31
- 3.2.3 口径“不一”致虚假新闻层出不穷31
- 3.3 从“苍南城管事件”透视政府网络话语权问题及原因31-38
- 3.3.1 “苍南城管事件”情况介绍31-32
- 3.3.2 政府处理“苍南城管事件”中网络话语权突出问题32-35
- 3.3.3 “苍南城管事件”网络话语权畸变成因35-37
- 3.3.4 事件经验及教训37-38
- 第4章 国外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话语权建构经验借鉴38-42
- 4.1 国外网络话语权建构具体实践手段和方法38-40
- 4.1.1 美国:法制化38
- 4.1.2 法国:社会协同化38-39
- 4.1.3 日本:健全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机制39
- 4.1.4 英国:实施机构的专门化39-40
- 4.1.5 新加坡:管制的强硬化40
- 4.2 国外网络话语权建构的启示40-42
- 第5章 我国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话语权建构的完善对策42-50
- 5.1 主动提升网络话语权的管理水平42-45
- 5.1.1 完善信息发布及新闻发言人制度42-44
- 5.1.2 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和研判机制44-45
- 5.1.3 健全网络舆论管理的法制建设45
- 5.2 引导媒体舆论并构建网络话语权合理表达渠道45-47
- 5.2.1 巧用议程设置进行媒体新闻舆论引导45-46
- 5.2.2 设定情景框架强化主流媒体道德责任46
- 5.2.3 新媒体的合理利用46-47
- 5.3 建构“共境”式网络文明环境47-50
- 5.3.1 提倡舆情响应责任制,,突出“意见领袖”作用47-48
- 5.3.2 加强与网络大V的良性互动48-49
- 5.3.3 重视受众道德话语权意识的培养49-50
- 第6章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5
- 致谢信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匡文波;高岩;;网络发言人:“新瓶”别装“旧酒”[J];人民论坛;2009年23期
2 ;公众期待什么样的政府网络发言人[J];领导决策信息;2009年40期
3 谢金林;;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理念、策略与行动[J];理论探讨;2010年02期
4 曹劲松;;政府网络发言的信息保障[J];传媒观察;2011年04期
5 方延明;;政府网络运用的创新与深化——读曹劲松新著《政府网络传播》、《政府网络发言》[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6 鲁远;甘根华;龚齐珍;徐杰;;信息公开——化解政府网络危机的有效途径[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5期
7 张杰;;论政府网络传播的民主参与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4期
8 付超;;政府网络发言人现象与政府回应能力研究[J];电子政务;2010年06期
9 王新华;柴勇;;政府网络舆论干预的边限与模式选择[J];领导科学;2010年23期
10 王新华;柴勇;;论政府网络舆论干预的边限与模式选择[J];长白学刊;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银生;政府如何应对网络媒体[N];安阳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政府网络透明度 贵州排名全国第9位[N];法制生活报;2014年
3 王汉超 章炳捷;网络发言人如何“应考”[N];人民日报;2009年
4 李骏;我市设立网络发言人[N];太行日报;2010年
5 魏琳;哈市政府网络中心的“攻毒术”[N];中国信息报;2004年
6 记者 杨斌鹄;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N];西安日报;2014年
7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8 赵林;期待更多的“零距离”服务[N];无锡日报;2009年
9 本报实习生 余嘉熙;郑州政府部门迎来首次“网考”[N];工人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张英;未央:让权力在阳光下高效运行[N];陕西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茵茵;政府网络发言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吴孝仙;政府网络信息档案化保存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朱广宇;地方政府网络理政的现代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周小婷;国家控制如何实现?[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白露;政府网络回应的困境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韦媛媛;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话语权的建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7 李尚;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网络舆论管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李艺姝;传播学视角下政府网络发言人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9 张宝如;基于传播机制的政府网络舆论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10 吴小国;微博时代政府网络舆论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话语权的建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9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53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