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现代服务业就业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6 17:19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城市,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供给资源十分充裕,甚至过剩,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劳动力就业体制的变革,致使隐性失业显性化,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部分企业职工下岗、失业。各种类型的失业交织在一起,就业问题日益严重。面对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国内外的观点一致认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根据重庆地区自身的社会经济现状以及随着国内外的主流趋势,发展重庆现代服务业对于解决就业问题以及促进重庆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以服务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为理论基础,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以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为主要指标,分别研究了重庆现代服务业及其内部各个行业就业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以及与收入水平的关系。认为,重庆现代服务业相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具有较大吸纳就业人口的潜能,将成为重庆地区吸引就业的主要渠道;而就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来看,房地产业、金融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存在最大潜能的行业,将成为重庆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向,应作为重点行业着力发展。 最后,从产业政策、管理体制、人力资源和有效需求四个方面提出发展重庆现代服务业促进就业的对策和建议:大力发展重庆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吸纳劳动力就业存在较大潜能的房地产业,金融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而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以及整个产业结构;转变政府职能,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快市场法规和制度建设以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重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大对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加强教育,从而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以达到发展国民经济和服务经济、扩大就业数量、优化就业结构的目的;提高重庆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的收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各种制度,从根本上实现现代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从而带动重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增加就业。
【学位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71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
1.5 创新之处和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1.1 选题上的创新
1.5.1.2 研究角度的创新
1.5.1.3 研究方法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现代服务业就业效应的理论概述
2.1 现代服务业的概述
2.1.1 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2.1.2 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2.1.3 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2.1.4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2.2 现代服务业的就业特征
2.2.1 现代服务业就业结构演进规律
2.2.2 现代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变动规律
2.2.3 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作用
第3章 重庆现代服务业就业效应的整体分析
3.1 重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整体分析
3.1.1 重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演变
3.1.2 重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比较
3.1.2.1 国际比较
3.1.2.2 国内比较
3.2 重庆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整体分析
3.2.1 重庆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演变
3.2.2 重庆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与其他产业的比较
3.2.3 重庆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比较
3.3 重庆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弹性
3.3.1 重庆现代服务业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
3.3.2 重庆现代服服务业就业弹性与其他产业的比较
3.4 重庆现代服务业的结构偏离度
3.4.1 重庆现代服务业结构偏离度的特征
3.4.2 重庆现代服务业结构偏离度的比较
3.4.2.1 与国际标准模式的比较
3.4.2.2 与我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3.5 重庆现代服务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3.5.1 重庆现代服务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
3.5.2 重庆现代服务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3.5.2.1 与国际标准模式的比较
3.5.2.2 与我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3.6 重庆现代服务业就业能力的综合分析
第4章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效应分析
4.1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增加值比重
4.2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比重
4.2.1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结构的演变
4.2.2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结构的比较
4.2.2.1 国际比较
4.2.2.2 国内比较
4.2.3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人口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重
4.2.4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比重与收入水平的关系
4.3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弹性
4.4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结构偏离度
4.5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4.6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能力的综合分析
第5章 发展重庆现代服务业促进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5.1 选择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5.1.1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5.1.2 协调各服务行业的发展,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5.2 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2.1 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市场法规和制度建设
5.2.2 加大投资力度,多渠道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资金要求
5.2.3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5.2.4 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5.3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5.4 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的收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各种制度,从根本上实现现代服务业的有效需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2827257
【学位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71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
1.5 创新之处和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1.1 选题上的创新
1.5.1.2 研究角度的创新
1.5.1.3 研究方法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现代服务业就业效应的理论概述
2.1 现代服务业的概述
2.1.1 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2.1.2 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2.1.3 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2.1.4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2.2 现代服务业的就业特征
2.2.1 现代服务业就业结构演进规律
2.2.2 现代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变动规律
2.2.3 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作用
第3章 重庆现代服务业就业效应的整体分析
3.1 重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整体分析
3.1.1 重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演变
3.1.2 重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比较
3.1.2.1 国际比较
3.1.2.2 国内比较
3.2 重庆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整体分析
3.2.1 重庆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演变
3.2.2 重庆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与其他产业的比较
3.2.3 重庆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比较
3.3 重庆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弹性
3.3.1 重庆现代服务业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
3.3.2 重庆现代服服务业就业弹性与其他产业的比较
3.4 重庆现代服务业的结构偏离度
3.4.1 重庆现代服务业结构偏离度的特征
3.4.2 重庆现代服务业结构偏离度的比较
3.4.2.1 与国际标准模式的比较
3.4.2.2 与我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3.5 重庆现代服务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3.5.1 重庆现代服务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
3.5.2 重庆现代服务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3.5.2.1 与国际标准模式的比较
3.5.2.2 与我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3.6 重庆现代服务业就业能力的综合分析
第4章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效应分析
4.1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增加值比重
4.2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比重
4.2.1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结构的演变
4.2.2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结构的比较
4.2.2.1 国际比较
4.2.2.2 国内比较
4.2.3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人口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重
4.2.4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比重与收入水平的关系
4.3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弹性
4.4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结构偏离度
4.5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4.6 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能力的综合分析
第5章 发展重庆现代服务业促进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5.1 选择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5.1.1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5.1.2 协调各服务行业的发展,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5.2 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2.1 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市场法规和制度建设
5.2.2 加大投资力度,多渠道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资金要求
5.2.3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5.2.4 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5.3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5.4 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的收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各种制度,从根本上实现现代服务业的有效需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J];商业研究;2008年01期
2 郑吉昌;何万里;夏晴;;论现代服务业的隐性就业增长机制[J];财贸经济;2007年08期
3 郑吉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服务业的特点及中国的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2年05期
4 马忠伟;;重庆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张丽静,彭德林;服务业发展对就业促进作用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5期
6 常修泽;体制创新:释放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能[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13期
本文编号:2827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827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