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建构我国社会行政的理论体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3 06:31
   本文详细论述了现代公共行政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以及公共行政运动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阐述了随着公共行政运动的发展,传统的以国家行政为研究对象的行政法学体系已难以适应行政权力社会化的趋势,各种除政府以外的公共组织在公共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迫使许多国家的行政法学都逐渐将社会行政也纳入研究范围,从我国近年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实践来看,我国行政法学也逐步开始涉及社会行政领域。 但是,随着非政府公共组织行使公权力范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频繁,许多非政府公共组织滥用公权侵害相对人权利的案件频频发生却无从救济,这些现象反映出我国行政法学的研究还停留在传统行政法阶段,难以适应现代公共行政发展的需要。本文正是基于此选定论题,专门从社会行政角度出发,主张社会行政理论是一种不同于国家行政理论,有着自身特色的理论。现代行政法不应只研究国家行政还应研究社会行政,而且把社会行政纳入行政法的调整范围既能对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权力加以规定和制约,防止国家权力过分侵入社会行政领域,也能给相对人提供有效的救济途径,防止非政府公共组织滥用公权力损害公民权利。 目前,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行政法地位问题已引起行政法学界的关注,学者们开始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这对我国行政法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本文是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行政法问题上升到与国家行政同等地位的社会行政角度来研究,试图构建我国社会行政的一套完整理论,与国家行政一同成为我国公共行政体系下的两个子体系,并对社会行政的许多问题试图从系统理论上予以厘清,如社会行政兴起的原因,社会行政主体的权力来源,社会行政主体行使的权力与国家权力的界分,如何对社会行政主体进行规范监控以及对社会行政主体侵害相对人权利的救济问题等等,这将有助于我国社会行政领域引起更多重视,对完善我国公共行政理论和解决我国社会行政领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文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对社会行政的提出背景进行介绍。社会行政的提出主要是源于公共行政运动的发展,所以在本文的第一章首先阐述了现代公共行政运动的兴起及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国内的经济与政治因素即财政危机、管理危机与信任危机的出现。第二经济全球化是西方政府改革的一个主要推动力。第三科技革命是西方政府改革的催化剂。第四传统官僚制失效和私营部门管理成效的示范性影响。第五阐释了现代公共行政运动对我国的影响。最后落脚到行政法理论体系上,论述了公共行政运动对我国行政法理论体系的影响进而提出在此大背景下需要建构我国的社会行政理论体系,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法理论体系。 第二章对我国建构社会行政理论体系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理论要求和现实要求两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是理论要求,主要是基于以公共行政为研究对象的行政法理论体系完整性的要求。然后是现实要求,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防止政府随意干涉社会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保持社会行政主体的自治性,使其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并成为制约政府权力的一股重要力量:二是使社会行政主体履行公共职能时侵害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救济问题纳入到行政法救济体系,使相对人权利得到救济。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在本章中笔者试图建构我国社会行政的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建构社会行政理论的条件是以国家行政与社会行政权力的界分为切入点确定社会行政的调整范围;二是社会行政理论的初构包括社会行政的内涵与社会行政主体的外延、社会行政与相关概念的界分、社会行政的特征等;三是社会行政的基础理论为善治理论即政府和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使公共事务所覆盖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第四章也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在本章中笔者主要从法学理论系统的主体,行为,和救济三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是社会行政的主体理论包括社会行政主体的类型与社会行政主体的权力来源。二是社会行政的行为理论主要从受行政法所调整的社会行政行为的特征来展开并说明并非社会行政主体实施的所有行为都要被纳入到社会行政理论由行政法来调整,只有当这项职能对于相对人在宪法和法律上的个体权利具有重要影响,并且需要国家公权力进行一定调整以保证该职能的正常实施时才可以被纳入公法调整。三是社会行政的司法救济理论主要从我国社会行政司法救济现状并举出现今比较热点的一些案例进行重点分析以及应将社会行政救济纳入行政法的救济体系并发展 有社会行政特色的救济方式两方面来进行阐述。
【学位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D922.1;D63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 社会行政的提出问题评述
        (二) 社会行政的基础理论评述
        (三) 社会行政的主体理论评述
        (四) 社会行政的行为理论评述
        (五) 社会行政的救济理论评述
第一章 社会行政的提出背景
    第一节 现代公共行政运动的兴起及其原因
        一、国内的经济与政治因素即财政危机、管理危机与信任危机的出现
        二、经济全球化是西方政府改革的一个主要推动力
        三、科技革命是西方政府改革的催化剂
        四、传统官僚制失效和私营部门管理成效的示范性影响
    第二节 现代公共行政运动的主要内容
        一、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及其与市场的关系
        二、在公共管理中吸纳多元社会主体参加,实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三、把政府作为"企业"来经营,探索政府管理的新办法
    第三节 现代公共行政运动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一、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与作用,切实转变政府的职能
        二、参照现代公共行政理念,切实转变政府管理模式
        三、强化政府责任,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四节 现代公共行政运动对我国的行政法理论体系的影响
        一、行政法学研究范围的扩大
        二、行政主体范围的扩大
        三、行政行为理论的拓展
        四、行政救济范围的扩大,救济方式趋于多样与实效
第二章 社会行政的崛起——建构社会行政理论的必要性
    第一节 社会行政的崛起
        一、行政权力社会化
        二、公共行政主体的多元化
    第二节 建构社会行政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一、从理论上看是基于以公共行政为研究对象的行
        二、从现实上看应该建构我国社会行政理论体系对社会行政予以系统规制。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三章 我国社会行政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建构
    第一节 建构社会行政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国家行政与社会行政权力的界分为切入点确定社会行政的调整范围
        一、以市场失灵为起点界定国家行政的范围
        二、以政府失灵为警戒划定政府职能边界,从而圈定了社会行政的范围
        三、从公共物品基本性质分析入手,界定社会行政主体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基本范围
    第二节 社会行政理论体系的初构
        一、社会行政的内涵与社会行政主体的外延
        二、社会行政与相关概念的界分
        三、社会行政的特征
    第三节 社会行政的基础理论
        一、对传统以国家行政为研究对象的行政法基础理论的梳理
        二、善治论—公共行政时代下社会行政的基础理论
第四章 我国社会行政理论体系的系统理论建构
    第一节 社会行政的主体理论
        一、社会行政主体的类型
        二、社会行政主体的权力来源
    第二节 社会行政的行为理论
        一、行使通过外部获得的权力的行为
        二、行使通过内部契约形成的权力的行为
        三、现代行政法所调整的社会行政行为的特征
    第三节 社会行政的救济理论
        一、我国社会行政救济现状
        二、建构我国社会行政救济体系
            (一) 我国社会行政救济体系的理论建构
            (二) 我国社会行政救济体系的制度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学术著作:
    外文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步云;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公共权力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2 谢晓尧;;论加快我国的行业组织立法[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3 周汉华;行政立法与当代行政法——中国行政法的发展方向[J];法学研究;1997年03期

4 罗豪才;现代行政法制的发展趋势[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5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1期

6 马丁·休伊森,蒂莫西·辛克莱,张胜军;全球治理理论的兴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1期

7 周志忍;公共悖论及其理论阐释[J];政治学研究;1999年02期

8 黄丹麾;中介思维与文艺阐释[J];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05期

9 谢媛;政府职能的社会化与机构改革[J];探索;2000年04期

10 徐家良;双重赋权:中国行业协会的基本特征[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28682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8682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b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