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因素与治理研究—以“瓮安事件”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10 09:31
县级政府是直接面对群众的地方决策中心,中央政府制定的诸多方针政策都要靠县级政府来具体实施。县级政府的权力距民众最近,因此,其对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的最根本利益,而其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也会被广大基层民众所特别关注。所以,县级政权极易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重点环节,以致县级行政区域也相应地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灾区。而县域的稳定和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更是国家走向更高的政治文明和繁荣局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对县域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在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各方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因利益冲突、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案件审理等矛盾纠纷而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呈多发、频发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因此,对县域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理论学术界所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县域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有了一定的研究,但鉴于东西方国家制度和行政区域的划分不同,其出发点和研究的方向及范围都存在很大的差...
【文章来源】:国防科技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
1.1.1 “瓮安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典型代表
1.1.2 县域社会群体性事件多发
1.2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有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综述
1.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3.1.1 国外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
1.3.1.2 国外对公民社会的研究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3.2.1 国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
1.3.2.2 国内对公民社会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县域
2.1.1.1 县域的概念
2.1.1.2 县域的特征
2.1.2 突发事件
2.1.3 群体性事件
2.1.4 游民、游民群体、游民政治
2.2 相关理论及原则概述
2.2.1 协同治理理论
2.2.1.1 协同学的起源
2.2.1.2 对治理的界定
2.2.1.3 对协同治理的界定
2.2.2 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理论
2.2.2.1 公民有序参与的必要性
2.2.2.2 引导公民在社会治理中有序参与的路径选择
2.2.3 社会管理创新理论
2.2.3.1 社会管理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形成
2.2.3.2 社会管理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2.2.4 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信息公开
2.2.4.1 信息公开的重要性
2.2.4.2 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瓮安事件”及其暴露出的社会治理问题分析
3.1 瓮安事件
3.1.1 事件的经过
3.1.2 事件的性质
3.1.3 事件的特点
3.2 对瓮安事件的调查与访谈情况
3.2.1 调查访谈的对象与内容
3.2.2 调查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3.3 瓮安事件暴露出的社会治理问题分析
3.3.1 管理缺位,基层组织软弱
3.3.2 体制障碍,执政能力低下
3.3.3 治安混乱,黑恶势力横行
3.3.4 价值失衡,社会教育缺失
3.3.5 权力滥用,民主监督不力
第四章 从瓮安事件的成因看县域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因素.
4.1 瓮安事件的成因分析
4.1.1 事件的直接成因分析
4.1.2 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4.2 县域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因素
4.2.1 县政是国家政治应力最脆弱的一环
4.2.2 县域社会是社会体系中最脆弱的部位
4.2.3 游民政治加剧了社会风险
4.2.3.1 游民政治的产生
4.2.3.2 游民政治在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破坏作用
第五章 县域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治理的路径选择.
5.1 理论依据
5.2 主要思路及路径选择
5.3 具体措施
5.3.1 坚持政府主导
5.3.2 公民社会参与
5.3.2.1 进一步完善公民社会
5.3.2.2 公民社会参与群体性突发事件治理的方式
5.3.3 加强协同治理
5.3.3.1 群体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系统的结构
5.3.2.2 群体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
5.3.3.3 群体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调查访谈的问题设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完善公民社会是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可行途径[J]. 周联兵. 湖北社会科学. 2010(02)
[2]游民政治:社会风险与群体性事件的结构背景[J]. 刘义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6)
[3]从贵州瓮安“6·28”事件看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关于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反思之一[J]. 崔亚东. 公安研究. 2009(07)
[4]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J]. 郑巧,肖文涛. 中国行政管理. 2008(07)
[5]对群体事件的认识及对策分析[J]. 朱志刚,李腊生.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11)
[6]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J]. 罗裕聪.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7]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双重整合机制的构建[J]. 刘霞,向良云. 东南学术. 2006(03)
[8]社会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理性分析[J]. 缪金祥,范颖华,朱坚.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5(06)
[9]群体性事件的文化成因分析[J]. 陈晋胜,安明贤,王俊海. 理论探索. 2005(06)
[10]公共危机管理与社会资本互动分析[J]. 王世彤,顾雅洁.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10)
本文编号:2908470
【文章来源】:国防科技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
1.1.1 “瓮安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典型代表
1.1.2 县域社会群体性事件多发
1.2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有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综述
1.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3.1.1 国外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
1.3.1.2 国外对公民社会的研究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3.2.1 国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
1.3.2.2 国内对公民社会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县域
2.1.1.1 县域的概念
2.1.1.2 县域的特征
2.1.2 突发事件
2.1.3 群体性事件
2.1.4 游民、游民群体、游民政治
2.2 相关理论及原则概述
2.2.1 协同治理理论
2.2.1.1 协同学的起源
2.2.1.2 对治理的界定
2.2.1.3 对协同治理的界定
2.2.2 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理论
2.2.2.1 公民有序参与的必要性
2.2.2.2 引导公民在社会治理中有序参与的路径选择
2.2.3 社会管理创新理论
2.2.3.1 社会管理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形成
2.2.3.2 社会管理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2.2.4 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信息公开
2.2.4.1 信息公开的重要性
2.2.4.2 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瓮安事件”及其暴露出的社会治理问题分析
3.1 瓮安事件
3.1.1 事件的经过
3.1.2 事件的性质
3.1.3 事件的特点
3.2 对瓮安事件的调查与访谈情况
3.2.1 调查访谈的对象与内容
3.2.2 调查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3.3 瓮安事件暴露出的社会治理问题分析
3.3.1 管理缺位,基层组织软弱
3.3.2 体制障碍,执政能力低下
3.3.3 治安混乱,黑恶势力横行
3.3.4 价值失衡,社会教育缺失
3.3.5 权力滥用,民主监督不力
第四章 从瓮安事件的成因看县域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因素.
4.1 瓮安事件的成因分析
4.1.1 事件的直接成因分析
4.1.2 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4.2 县域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因素
4.2.1 县政是国家政治应力最脆弱的一环
4.2.2 县域社会是社会体系中最脆弱的部位
4.2.3 游民政治加剧了社会风险
4.2.3.1 游民政治的产生
4.2.3.2 游民政治在县域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破坏作用
第五章 县域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治理的路径选择.
5.1 理论依据
5.2 主要思路及路径选择
5.3 具体措施
5.3.1 坚持政府主导
5.3.2 公民社会参与
5.3.2.1 进一步完善公民社会
5.3.2.2 公民社会参与群体性突发事件治理的方式
5.3.3 加强协同治理
5.3.3.1 群体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系统的结构
5.3.2.2 群体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
5.3.3.3 群体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调查访谈的问题设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完善公民社会是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可行途径[J]. 周联兵. 湖北社会科学. 2010(02)
[2]游民政治:社会风险与群体性事件的结构背景[J]. 刘义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6)
[3]从贵州瓮安“6·28”事件看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关于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反思之一[J]. 崔亚东. 公安研究. 2009(07)
[4]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J]. 郑巧,肖文涛. 中国行政管理. 2008(07)
[5]对群体事件的认识及对策分析[J]. 朱志刚,李腊生.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11)
[6]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J]. 罗裕聪.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7]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双重整合机制的构建[J]. 刘霞,向良云. 东南学术. 2006(03)
[8]社会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理性分析[J]. 缪金祥,范颖华,朱坚.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5(06)
[9]群体性事件的文化成因分析[J]. 陈晋胜,安明贤,王俊海. 理论探索. 2005(06)
[10]公共危机管理与社会资本互动分析[J]. 王世彤,顾雅洁.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10)
本文编号:2908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908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