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15 12:02
气象灾害是世界范围内影响最重的自然灾害。有效的预警和应急管理对于减少气象灾害损失意义重大。深圳作为一个人口、经济高度集中,台风、暴雨多发的超大城市,在国内率先开展气象灾害预警工作,有超过20年的预警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气象防灾减灾经验。分析研究深圳气象预警机制并提出完善建议,对于国内相关省市,特别是超大型城市的气象防灾减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应急管理的视角,首先从预警机制的基本概念入手,结合气象灾害预警的特点归纳总结了气象灾害预警机制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为基础,利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梳理深圳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历程,归纳总结了深圳气象灾害预警工作机制建设经验,并分析指出深圳气象灾害预警机制的问题和不足。然后,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有针对性地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市的先进做法,最终提出了深圳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完善建议:在监测预报机制方面,建立共建共享的灾害监测机制,建立气象灾害预警技术共创机制,以及完善开放合作的预报预警研究体系和优化气象灾害预警触发机制等;在信息沟通机制方面,进一步优化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建立应急和演练结合的反思总结机制,建立效果为导向的社会化防...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2章 气象灾害预警机制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预警和预警机制
2.1.2 气象灾害预警
2.1.3 气象灾害预警的特点
2.1.4 气象灾害预警机制的组成
2.2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机制
2.2.1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机制的作用
2.2.2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机制的组成
2.3 气象灾害的信息沟通机制
2.3.1 气象灾害信息沟通机制的作用
2.3.2 气象灾害信息沟通机制的组成
2.4 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
2.4.1 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的作用
2.4.2 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的组成
2.5 气象灾害预警法规标准体系
2.5.1 气象灾害预警法规标准体系的作用
2.5.2 气象灾害预警法规标准体系的组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圳气象灾害预警机制现状分析
3.1 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历程
3.1.1 预警信号的历史沿革
3.1.2 预警机制建设历程
3.2 深圳气象灾害预警机制
3.2.1 深圳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
3.2.2 深圳气象灾害的信息沟通机制
3.2.3 深圳气象灾害的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
3.2.4 深圳气象灾害预警的法规标准体系
3.3 深圳气象灾害预警机制的问题及原因
3.3.1 监测预报机制的问题及原因
3.3.2 信息沟通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3 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4 法规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气象灾害预警机制经验借鉴
4.1 国外先进做法
4.1.1 美国
4.1.2 日本
4.1.3 法国
4.2 国内先进做法
4.2.1 北京:规范信息传播提升预警权威
4.2.2 上海:推行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
4.2.3 广州:加强非突发性气象灾害社会响应
4.2.4 浙江:推进民防、气象信息资源整合
4.3 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建设经验借鉴
4.3.1 监测预报机制建设经验借鉴
4.3.2 信息沟通机制建设经验借鉴
4.3.3 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建设经验借鉴
4.3.4 法规标准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完善建议
5.1 监测预报机制完善建议
5.1.1 建立共建共享的灾害监测机制
5.1.2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技术共创机制
5.1.3 完善开放合作的预报预警研究体系
5.1.4 优化气象灾害预警触发机制
5.2 信息沟通机制完善建议
5.2.1 进一步优化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机制
5.2.2 建立应急和演练结合的反思总结机制
5.2.3 建立效果为导向的社会化防灾培训机制
5.2.4 打造广覆盖有重点的防灾科普机制
5.3 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完善建议
5.3.1 加快建立综合的防灾应急体系
5.3.2 建立非突发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机制
5.3.3 完善部门联动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
5.4 法规标准体系完善建议
5.4.1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法规体系
5.4.2 建立标准化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应急管理职能整合后的救援队伍建设[J]. 康屾,张志. 中国应急救援. 2018(04)
[2]涉及停工停课的预警信号发布策略和技巧[J]. 曹春燕,贺佳佳,陈训来,刘纲,王明洁,陈元昭,谢小敏. 广东气象. 2016(02)
[3]中国应急管理结构变化及其理论概化[J]. 张海波,童星.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3)
[4]近10年中国现代天气预报的发展与应用[J]. 李泽椿,毕宝贵,金荣花,徐枝芳,薛峰. 气象学报. 2014(06)
[5]国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及其借鉴[J]. 秦莲霞,张庆阳,郭家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S1)
[6]深圳城市气象综合探测系统简介[J]. 毛夏,江崟,庄红波,饶华炎,谭明艳. 气象科技进展. 2013(06)
[7]美国气象灾害防治理念[J]. 秦莲霞,张庆阳,郭家康. 中国减灾. 2012(21)
[8]我国气象灾害减灾救灾标准体系完备性研究[J]. 金宝森,吴吉东. 灾害学. 2012(04)
[9]社区灾害预警的分析维度及集成框架[J]. 沙勇忠,钦晖. 甘肃社会科学. 2012(02)
[10]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研究进展[J]. 张倩,赵艳霞,王春乙. 自然灾害学报. 2010(06)
硕士论文
[1]临河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中的预警机制研究[D]. 米凯民.内蒙古大学 2018
[2]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安全预警机制优化研究[D]. 王刚.湘潭大学 2017
[3]我国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陈琼.湖南大学 2013
[4]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 姜楠.沈阳师范大学 2011
[5]我国农村地区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研究[D]. 蒋仲昌.东北大学 2009
[6]区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D]. 罗培.西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62011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2章 气象灾害预警机制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预警和预警机制
2.1.2 气象灾害预警
2.1.3 气象灾害预警的特点
2.1.4 气象灾害预警机制的组成
2.2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机制
2.2.1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机制的作用
2.2.2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机制的组成
2.3 气象灾害的信息沟通机制
2.3.1 气象灾害信息沟通机制的作用
2.3.2 气象灾害信息沟通机制的组成
2.4 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
2.4.1 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的作用
2.4.2 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的组成
2.5 气象灾害预警法规标准体系
2.5.1 气象灾害预警法规标准体系的作用
2.5.2 气象灾害预警法规标准体系的组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圳气象灾害预警机制现状分析
3.1 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历程
3.1.1 预警信号的历史沿革
3.1.2 预警机制建设历程
3.2 深圳气象灾害预警机制
3.2.1 深圳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
3.2.2 深圳气象灾害的信息沟通机制
3.2.3 深圳气象灾害的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
3.2.4 深圳气象灾害预警的法规标准体系
3.3 深圳气象灾害预警机制的问题及原因
3.3.1 监测预报机制的问题及原因
3.3.2 信息沟通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3 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4 法规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气象灾害预警机制经验借鉴
4.1 国外先进做法
4.1.1 美国
4.1.2 日本
4.1.3 法国
4.2 国内先进做法
4.2.1 北京:规范信息传播提升预警权威
4.2.2 上海:推行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
4.2.3 广州:加强非突发性气象灾害社会响应
4.2.4 浙江:推进民防、气象信息资源整合
4.3 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建设经验借鉴
4.3.1 监测预报机制建设经验借鉴
4.3.2 信息沟通机制建设经验借鉴
4.3.3 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建设经验借鉴
4.3.4 法规标准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完善建议
5.1 监测预报机制完善建议
5.1.1 建立共建共享的灾害监测机制
5.1.2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技术共创机制
5.1.3 完善开放合作的预报预警研究体系
5.1.4 优化气象灾害预警触发机制
5.2 信息沟通机制完善建议
5.2.1 进一步优化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机制
5.2.2 建立应急和演练结合的反思总结机制
5.2.3 建立效果为导向的社会化防灾培训机制
5.2.4 打造广覆盖有重点的防灾科普机制
5.3 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完善建议
5.3.1 加快建立综合的防灾应急体系
5.3.2 建立非突发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机制
5.3.3 完善部门联动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
5.4 法规标准体系完善建议
5.4.1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法规体系
5.4.2 建立标准化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应急管理职能整合后的救援队伍建设[J]. 康屾,张志. 中国应急救援. 2018(04)
[2]涉及停工停课的预警信号发布策略和技巧[J]. 曹春燕,贺佳佳,陈训来,刘纲,王明洁,陈元昭,谢小敏. 广东气象. 2016(02)
[3]中国应急管理结构变化及其理论概化[J]. 张海波,童星.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3)
[4]近10年中国现代天气预报的发展与应用[J]. 李泽椿,毕宝贵,金荣花,徐枝芳,薛峰. 气象学报. 2014(06)
[5]国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及其借鉴[J]. 秦莲霞,张庆阳,郭家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S1)
[6]深圳城市气象综合探测系统简介[J]. 毛夏,江崟,庄红波,饶华炎,谭明艳. 气象科技进展. 2013(06)
[7]美国气象灾害防治理念[J]. 秦莲霞,张庆阳,郭家康. 中国减灾. 2012(21)
[8]我国气象灾害减灾救灾标准体系完备性研究[J]. 金宝森,吴吉东. 灾害学. 2012(04)
[9]社区灾害预警的分析维度及集成框架[J]. 沙勇忠,钦晖. 甘肃社会科学. 2012(02)
[10]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研究进展[J]. 张倩,赵艳霞,王春乙. 自然灾害学报. 2010(06)
硕士论文
[1]临河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中的预警机制研究[D]. 米凯民.内蒙古大学 2018
[2]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安全预警机制优化研究[D]. 王刚.湘潭大学 2017
[3]我国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陈琼.湖南大学 2013
[4]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 姜楠.沈阳师范大学 2011
[5]我国农村地区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研究[D]. 蒋仲昌.东北大学 2009
[6]区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D]. 罗培.西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62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66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