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内河水上搜救能力提升研究
本文关键词:淮安市内河水上搜救能力提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淮安市地处江苏苏北腹地,水网密布、航运发达,据统计,仅京杭运河淮安段一年的船舶通过量高达2.6亿吨。淮安辖区还包括水上旅游风景区9处,渡口63道。洪泽湖、淮河入江水道、盐河入海航道等内河航线约1487公里,水上货船运输繁忙,且支流多,气象水文复杂多变,船舶流量大,通航密集,水上险情时有发生。如何在水上突发事件中保证生命和财产安全,一直是海事部门所关注的问题。内河水上搜救工作是地方人民政府为水上遇险的旅游、游览、水上大型活动、及各类水上从业人员提供搜寻救助的公益事业。因此,进行搜救能力研究,提高搜救服务水平,意义重大。本文以公共管理的视角,研究淮安市内河水上搜救能力相关问题,目的在于更有效的提升内河水上搜救能力,保证内河水上人命和财产安全。论文采用实证方法和比较分析,从淮安市地方海事部门体制机制、公共服务及服务产品等方面分析,探索我市内河水上搜救工作面临的问题:一是海事水上搜救的牵头作用有限;二是海事搜救队伍建设水平不足;三是参与水上搜救的各方力量积极性不强;四是现代化服务产品供给不足。提出提升我市内河水上搜救能力的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内河水上搜救制度建设水平;二是建设正规化水上搜救队伍;三是建立健全水上搜救奖励机制;四是加强搜寻救助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装备建设。
【关键词】:淮安 海事 搜救 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676.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淮安市内河水上搜救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0-11
- 1.1.1 研究的背景10-11
- 1.1.2 研究的意义11
- 1.2 研究现状11-15
- 1.2.1 发达国家研究多我国研究少11-12
- 1.2.2 沿海水域研究多内河水域研究少12-13
- 1.2.3 技术层面研究多管理层面研究少13-15
- 1.3 研究方法15-16
- 第2章 理论基础16-20
- 2.1 水上搜救基本理论16-17
- 2.1.1 水上搜救16
- 2.1.2 社会救助力量16
- 2.1.3 “12395”遇险求救电话16
- 2.1.4 “VTS”系统16-17
- 2.2 公共服务基本理论17-20
- 2.2.1 公共服务及公共服务产品17
- 2.2.2 服务型政府17-18
- 2.2.3 服务型海事18-20
- 第3章 淮安市内河水上搜救能力现状20-28
- 3.1 搜救指挥能力20-21
- 3.1.1 联席会制度20
- 3.1.2 水上搜救应急预案20-21
- 3.1.3 应急演练机制21
- 3.1.4 应急技能比武机制21
- 3.2 正规化队伍建设情况21-23
- 3.2.1 搜救队伍构成21-23
- 3.2.2 搜救队伍培训情况23
- 3.3 现代化搜救服务产品建设23-28
- 3.3.1 信息化服务能力23-25
- 3.3.2 水上搜救装备配备25-28
- 第4章 淮安市内河水上搜救能力存在的问题28-31
- 4.1 海事水上搜救的牵头作用有限28
- 4.2 水上搜救的队伍管理水平不足28-29
- 4.3 水上搜救的激励效果不明显29
- 4.4 现代化服务产品不足29-31
- 第5章 原因分析31-39
- 5.1 缺乏顶层设计搜救指挥体系不健全31-32
- 5.1.1 政府在搜救工作中法治秩序意识薄弱31-32
- 5.1.2 搜救指挥体系不完善32
- 5.2 当前淮安地方海事队伍发展受体制机制制约32-36
- 5.2.1 海事搜救队伍培训体系不完善32-33
- 5.2.2 海事搜救队伍人才引进不容易33
- 5.2.3 海事搜救队伍人员编制不易增加33
- 5.2.4 海事搜救队伍结构不合理33-36
- 5.3 水上搜救的奖励机制不够完善36-37
- 5.3.1 水上搜救的奖励机制重视不足36
- 5.3.2 水上救助奖励的对象单一36-37
- 5.3.3 水上搜救的奖励方式缺乏创新37
- 5.4 现代化水上搜救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足37-39
- 5.4.1 公共产品的供给意识不够37-38
- 5.4.2 资金投入不足38-39
- 第6章 国内外搜救经验借鉴39-47
- 6.1 水上搜救体系建设39-41
- 6.1.1 美国水上搜救体系39
- 6.1.2 澳大利亚水上搜救体系39-40
- 6.1.3 日本海上搜救体系40-41
- 6.1.4 德国内河水上安全服务体系41
- 6.2 海事搜救队伍建设41-42
- 6.2.1 江苏直属海事局搜救队伍建设41
- 6.2.2 中国军队队伍改革趋势借鉴41-42
- 6.2.3 英国水上搜救队伍建设42
- 6.2.4 美国水上搜救队伍建设42
- 6.3 水上搜救奖励机制42-44
- 6.3.1 加拿大海上搜救激励机制42-43
- 6.3.2 美国海上搜救奖励机制43-44
- 6.3.3 爱尔兰共和国海上搜救奖励机制44
- 6.3.4 我国水上搜救奖励机制44
- 6.4 现代化公共服务产品供给44-47
- 6.4.1 美国海岸警卫队44-45
- 6.4.2 德国内河VTS监管45
- 6.4.3 中国海上救助队45-47
- 第7章 淮安市内河水上搜救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47-51
- 7.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水上搜救制度建设47
- 7.2 建设正规化的水上搜救队伍47-48
- 7.2.1 突破编制体制瓶颈47
- 7.2.2 创新搜救队伍培训机制47-48
- 7.2.3 优化搜救队伍人员结构48
- 7.3 建立健全水上搜救奖励机制48-49
- 7.3.1 提高奖励机制建设的意识48
- 7.3.2 扩大奖励对象48-49
- 7.3.3 创新奖励方式49
- 7.4 加强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装备建设49-51
- 7.4.1 提供信息化服务产品49-50
- 7.4.2 基础设施建设50-51
- 第8章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友;;浅析英国海上救助法律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3年12期
2 翟久刚;郑怀宇;;加强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 切实提高水上应急无线通信指挥能力[J];中国海事;2005年03期
3 朱玉柱;李勤荣;李小文;;各国对海上搜救的奖励机制[J];中国海事;2010年12期
4 肖文;;浅析影响海事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成因及对策思考[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翟久刚;;《天津市海上搜救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J];中国海事;2011年10期
6 罗秀兰;;民间力量参与海上公益性救助的激励机制探析[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7 刘刚;;提升我国海上搜救能力建议[J];水运管理;2012年04期
8 周伟;宋军;成旭;;无人机在海事监管救助中的应用与选型[J];水运管理;2012年04期
9 张哲;张守月;;美国海上搜救体系解析[J];中国应急救援;2011年04期
10 李博;;加强渡口安全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黄滢;[N];南宁日报;2010年
2 记者 王菡娟;[N];人民政协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刘云涛 张国民 龚翔;[N];中国医药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长龙;漓江旅游航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2 刘琛;从航运企业的角度看海事公共关系建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党海楠;论交通运输部海上搜救法律职权的完善[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淮安市内河水上搜救能力提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3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41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