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我国低碳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4-07-28 18:39

  一、我国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低碳城市建设基础研究工作薄弱
  对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进行测算和定量分析是气候变化研究重要的基础工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碳排放增量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我国的省级碳排放计算研究为我们分析碳排放结构、把握局势提供了依据,但是还不能有效地解决区域温室气体减排。由于缺乏温室气体清单,还不能很好地制定可操作性好、针对性强、可考核性高的减排计划。企业和行业碳排放核算已经具备可行性,也是市场调节开展的基础。企业碳排放核算需要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在碳排放信息平台,提供企业信息,提交物耗能耗数据,然后科研机构可以利用仿真软件核算出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另外对于一些简单排放源可以直接安装碳排放浓度检测装置。
  2、传统城市交通发展模式不能满足低碳城市建设要求
  城市交通产生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噪声、尾气排放、电磁干扰、震动等。汽车排放的尾气主要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这些尾气的排放是造成酸雨、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私人汽车拥有量快速增加,增大了治理工作的难度,使得城市交通环境愈发严重。
  城市交通发展与能源供应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全球石油生产从2010年开始下降,石油的供应出现紧缺状况将是一个常态,这就要求我国城市交通发展需要探索出高效利用能源的交通发展模式。
  以小汽车为导向的交通就需要更多的城市土地用来修建停车设施和道路,这种方式采取低密度的城市扩张,增加了土地开发量,加大了其他社会成本,包括加大道路土地需求、公路设施成本增加以及公用设施成本也加大。我国要严格控制城市土地用地政策,减少耕地占用,保持城市高密度发展。
  3、我国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不协调
  我国一些发达的城市工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这样就导致产业结构偏高碳。在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时,地方政府往往关注新兴产业的建设,进行生物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和研发应用,传统工业的节能降耗往往被忽视。例如,美国加州进行碳排放核算时发现,污水处理会有温室气体排放,期间用水带来碳排放约占总量的25%;水务消耗了全州33%的天然气和19%的电力。这个结果促使了加州政府在制定策略时整合了低碳、节水、节能的思路。传统工业节能减耗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同起来成为一个很好的工程。
  4、我国地方短期的政绩观,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制度
  碳排放具有长期性特点,气候变化影响是全局性的,温室气体是一种变相的污染物,但是它不会快速、直接地对人们生存的环境造成影响。这一特殊情况加上地方政府对地方负责的规定和中央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制度,这样就导致了地方环境质量面临一定问题:中央政府无法做出明晰的计划和承诺,地方政府的低碳计划无所适从。
  二、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可以采取的对策
  1、积极推进城市生活低碳化,倡导低碳生活
  引导人们在住、行、衣、食等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笔耕文化传播,积极倡导生活简约、简单化,在消费观念和生活模式上积极引导居民使用节能照明、节能空调等低碳产品,倡导低碳购物、低碳旅游、低碳装修等低碳消费意识。在公共服务方面,推动节能型汽车的使用,降低燃油消耗。
  2、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要方式,符合低碳城市发展要求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可以采取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要方式。有关资料指出不同的交通工具温室气体排放有着很大的差异,采取轨道交通人均碳排放明显低于汽车、飞机。例如欧盟,铁路以1.6%的碳排放完成了10%的运量,公路交通碳排放占交通领域碳排放的72%。我国机动车辆成为最主要的碳排放源,转变出行方式,发展轨道交通,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我国汽车尾气污染目前已经成为城市废气的主要来源,是影响环境和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轨道交通工具一般采取电力进行牵引,基本没有油烟、粉尘和其他废物排放。由于是地下运行、昼行夜停、车流密度低等优点,对环境不会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
  轨道交通效率高、能耗低,具有节能、技术水平领先优势。大规模使用轨道交通能降低能源消耗,主要采用风电、核电、水电等提供动力,有利于降低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有利于发展新能源。
  随着城市土地的不断增值,轨道交通产生的利益得到显现。轨道交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交通用地需求明显减少,轨道交通速度快、客运量大,对周边土地利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3、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淘汰了落后产能,培育低碳产业;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物流、金融、会展等低碳服务业;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绿色加工和生产业,提高绿色农业比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电子产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淘汰落后产业,控制高污染行业,转变企业生产方式,走再利用,资源化,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模式。 

 



本文编号:6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6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0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