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及其形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及其形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农村 基层民主 协商民主形式 村民自治 基层社会共治
【摘要】:本文运用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基于基层社会共治的视角,对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及其形式进行研究。诚如张康之主编的《公共管理学》所说,“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交叉性的特征,它是人们运用各种学科知识,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的一个综合性研究领域……是一门理论见诸实践的科学”。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是我国农村基层公共管理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它应该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本文研究结合大量实证材料,论述了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这种“基层社会共治”的方式。“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协调联动机制。这是党和国家对协商民主包括基层协商民主的基本观点。本文的绪论和第六章对其作了介绍。协商民主,在西方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后传到中国的一个概念和一种理论,西方学者对协商民主有很多论述,但对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论述较少;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有了民主协商的理论与实践,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中国的专家学者对此有很多论述,并且对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也有很多论述。“文献综述”和第二章对此作了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及其形式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取得四方面主要成绩:农村基层选举中的协商民主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村基层决策、管理和监督中的协商民主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三章对此作了论述。但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及其形式存在着六大问题:一是发展很不平衡,二是本应是经常性的“协商民主”被一时性的“选举民主”所替代,三是农村“行政主导”现象比较明显,四是农村家族宗族力量、经济强人主导“协商”的现象也比较明显,五是一些农民群众对基层协商民主的积极性不高,六是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环节缺失。这些问题有九个方面的原因。第四章对此作了论述。第五章着重提出了推进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丰富与完善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形式的基本对策:一是推进农村基层协商民主要遵循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二是注重基层创新;三是丰富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形式;四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筑牢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经济基础;五是搞好村民自治,筑牢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六是提高领导干部、农村干部和村民群众的民主素质,筑牢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思想文化基础;七是明确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主管部门,筑牢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组织基础;八是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整合农村经济利益,筑牢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九是健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推进农民群众的参与机制的制度化、法制化。
【关键词】:中国农村 基层民主 协商民主形式 村民自治 基层社会共治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422.6;D621.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6
- 1.1 问题的提出9-11
- 1.1.1 党和国家对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基本要求9-10
- 1.1.2 改革开放对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提出重点要求10-11
- 1.2 研究的意义11
- 1.2.1 理论意义11
- 1.2.2 实践意义11
- 1.3 文献综述11-15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1.4 研究思路15
- 1.5 研究方法15-16
- 2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及其形式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6-21
- 2.1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及其形式的相关概念界定16-19
- 2.1.1 协商民主的内涵16-17
- 2.1.2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17
- 2.1.3 协商民主的形式17-18
- 2.1.4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及其形式的含义18-19
- 2.2 研究探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及其形式的理论基础19-20
- 2.2.1 治理理论19
- 2.2.2 民主理论19-20
- 2.3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分类20-21
- 3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历史及成效21-26
- 3.1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历史21
- 3.2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成效21-26
- 3.2.1 农村基层选举中的协商民主的发展情况22-23
- 3.2.2 农村基层决策中的协商民主的发展23
- 3.2.3 农村基层管理中的协商民主有了的发展23-24
- 3.2.4 农村基层监督中的协商民主的发展24-26
- 4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26-33
- 4.1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存在的主要问题26-28
- 4.1.1 协商民主发展不平衡26
- 4.1.2 协商民主缺乏制度化26-27
- 4.1.3 农民群众“被协商”比较普遍27
- 4.1.4 家族宗族力量、强人主导“协商”的现象也比较明显27
- 4.1.5 一些农民群众对基层协商民主的参与程度不高27-28
- 4.1.6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不完善28
- 4.2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8-33
- 4.2.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28-29
- 4.2.2 村民自治制度不完善29
- 4.2.3 上级领导干部与村级干部对农村协商民主认识上、态度上差异较大29-30
- 4.2.4 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民主素质不够30
- 4.2.5 主管部门不明确30-31
- 4.2.6 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31
- 4.2.7 经济利益分化严重31
- 4.2.8 农村社会组织不发达31-32
- 4.2.9 缺少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参与机制32-33
- 5 发展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并完善其形式的主要对策33-49
- 5.1 推进农村基层协商民主要遵循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33-35
- 5.2 推进农村基层协商民主要因地制宜并注重基层创新35
- 5.3 完善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其它有效形式35-45
- 5.3.1 推进农村基层协商民主要积极实行各地创造的有效形式35-40
- 5.3.2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比较理想的实现形式40-44
- 5.3.3 推进农村基层协商民主要有平台、规则和联动体系44-45
- 5.4 筑牢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经济基础45-46
- 5.5 筑牢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46
- 5.6 筑牢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思想文化基础46-47
- 5.7 筑牢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组织基础47
- 5.8 筑牢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47
- 5.9 筑牢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法制基础47-49
- 6 结束语49-50
- 6.1 研究结论49
- 6.2 创新之处49
- 6.3 不足之处49-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4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望;;利益表达与改革进程中民主形式的变迁[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年06期
2 姚望;;改革进程中民主形式变迁的动力新探——以利益表达为分析视角[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3 黄曙光;;浅谈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4 夏晓丽;;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形式的创新——基于公民参与的视角[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5 郑文睿;;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契——兼论社会协商对互契式民主形式的实现与完善[J];探索;2014年01期
6 阳安江;;论社会主义的两种民主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6期
7 庄聪生;;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7期
8 孙存良;;发展协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9 虞崇胜;;理性地认识民主——兼论民主价值的普适性与民主形式的多样性[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张献生;吴茜;;坚持、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J];新视野;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献生;吴茜;;坚持、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有;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及其形式研究[D];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6年
,本文编号:720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720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