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入室盗窃犯罪现场伪装痕迹识别浅析

发布时间:2016-08-20 10:03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层次模型的广州门禁小区家庭入室盗窃环境影响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入室盗窃犯罪现场伪装痕迹识别浅析

发表时间:2016/8/18

入室盗窃犯罪现场伪装痕迹识别浅析


一、伪装痕迹识别的理论基础
( 一) 哲学基础
从辨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来看,刑事犯罪活动是一种物质的运动过程,犯罪行为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案人想要避免、改变它和掩盖它是不可能的。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看,伪装痕迹实质上是一种假象的表现,而我们透过现象可以认识本质。在伪装现场中,痕迹之间的矛盾,痕迹与案件之间的矛盾,痕迹出现的先后、多少、大小、轻重、有无、高低、内外、新旧等矛盾,都可以揭露犯罪活动的本来面目。
( 二) 刑事侦查的规律基础
从刑事侦查学物质交换原理来看,任何犯罪行为必留一定的痕迹,即使破坏了原有痕迹又会留下新的痕迹; 无论作案人怎样伪装,都存在着难以伪装的痕迹,都会留下一定的蛛丝马迹,这成为我们识别伪装痕迹的客观基础。
二、入室盗窃现场伪装痕迹的识别方法
任何一种方法论都有它的理论层次,以伪装痕迹识别的理论基础为依据,结合入室盗窃现场伪装痕迹的种类和特征,可以对伪装痕迹的识别方法作两个层次的划分: 一是识别伪装痕迹的总的方法; 二是识别入室盗窃现场上各类伪装痕迹的具体方法,即对每一类别的伪装痕迹的识别。但是,这种划分仅仅是从理论上而言,实践中针对的都是具体的、真假混杂的痕迹,都是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辨别某种痕迹的真假,然后再结合现场整体状况互相印证。在这个过程中很难分出上面所作出的两个层次的划分的,,因此,以下都是从伪装痕迹识别的总的方法的层次结合入室盗窃现场上的具体伪装痕迹来阐述的。
( 一) 观察与系统分析法
观察与系统分析法是指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中,在全面、细致地对犯罪现场各种各样的痕迹进行观察,依据各种犯罪痕迹形成的机理、分布规律、特点等,作出系统、客观的分析,从而对伪装痕迹予以识别的方法。观察与系统分析法,首先要求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观察,主要是观察痕迹的形成先后有无矛盾和反常,观察痕迹的分布和整个作案行为有无矛盾,观察痕迹的深浅、种类、形状等是否符合常规; 然后对所观察的情况作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各类痕迹的共性规律,从中发现破绽,从中注意到是否为伪装痕迹。例如,在入室盗窃现场中,进出口的伪装是最常见的,就要对进出口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 如果进出口是内部人员破坏形成的,一般来说,进出口较小,被盗财物不可能从孔洞取出; 或者虽有进出口,但没有摸、爬、蹭、擦等痕迹; 或者有多个出入口,而这些痕迹的方向都是从里边向外,有时虽然是从外向里,但泥土多堆在墙内。实践证明,真与假的矛盾是作案人永远都难以克服的,只要侦查人员仔细观察,客观系统的分析,吃透现场,注意特定条件下痕迹存在与否、痕迹的分布规律、痕迹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合情合理,就能从中发现矛盾,从而准确地识别伪装痕迹。
( 二) 现场实验法
现场实验是为了验证现场上出现的某种痕迹的形成机理、条件等进行的一项模拟重演活动。运用现场实验来甄别是否为作案人的痕迹,常常是在勘查中发现了某种可疑或者反常的痕迹时所使用的一种识别方法,它通过反复进行现场实验,以验证现场痕迹是否在作案中形成,是否属于伪装痕迹。在入室盗窃现场中,现场实验既可以验证工具痕迹的形成,如用力方向、角度大小、相互关系、作案人所处的位置,也可以验证手印和足迹的形成及其方向、位置、相互之间的距离等从而识别是否为伪装痕迹,还可以验证整体分离痕迹有无伪装,如玻璃碎片的分布。运用现场实验法验证痕迹的真伪时,使用实验方法必须严格遵循实验的规则和要求。
( 三) 痕迹比较法
痕迹比较法是指将现场上的可疑或反常痕迹与一般情况下会出现的痕迹进行比较,从而辨别是否有伪装的方法。同类事物都有一定的可比性,犯罪痕迹同任何事物一样,具有共性与个性。同类犯罪案件痕迹的共性与具体案件的个性是我们识别入室盗窃现场伪装痕迹的客观依据。这种痕迹的比较方法要求我们在现场勘查时,既要比较分析真实痕迹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如这种痕迹在何种情形出现,以何种方式出现,在哪些部位出现; 又要注意比较伪装痕迹的特征是什么,常常在哪些具体部位出现,有什么样的表现形态,从中发现真伪痕迹的共同点和区别点。运用痕迹比较法,既可以从整个现场的宏观角度进行,也可以从微观的具体痕迹的角度进行。这种比较注意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识别伪装痕迹准确性最高,因此其应用也比较广泛。例如,对破坏工具痕迹伪装的识别,对手印伪装的识别,对足迹伪装的识别,对整体分离痕迹伪装的识别,都可以借助现代科学仪器和方法,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 四) 言辞印证法
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中不仅要重视现场痕迹的分析,同样要重视对人的调查访问。在入室盗窃现场的勘查中,把现场勘验与对知情人的调查访问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识别伪装痕迹。在实践中,有时作案人对现场的伪装十分巧妙、隐蔽,一时不易暴露,往往是由于知情人提出疑点,引导侦查人员深入调查,从而快速识破的。在现场勘验中,当碰到现场痕迹少、留痕不明显、现场态势存在矛盾时,及时深入细致地访问事主,了解事实真相,并将调查的情况与现场痕迹的特征加以分析,从中发现矛盾,正确识别出伪装痕迹。同时,调查的情况也可以印证侦查人员对现场痕迹真伪的判断,提高对伪装痕迹的识别能力。
伪装痕迹表明了作案人的反侦查伎俩,是设计性、预谋性的犯罪形式,体现了作案人的智能化程度,给侦查工作带来了难度,有时会导致侦查工作走弯路。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作案人在现场上的伪装行为同时也会给侦查工作提供大量的信息,只要我们识别了伪装痕迹,揭露了伪装中所反映出的作案人的真实动机和目的,则往往能迅速发现作案人的破绽,成为案件侦破的突破口,使其伪装行为弄巧成拙。
参考文献:
[1] 杨刚斌,柳林,何深静,徐冲.  基于多层次模型的广州门禁小区家庭入室盗窃环境影响分析[J]. 热带地理. 2016(04)
[2] 姜迟平.  如何防止入室盗窃[J]. 生命与灾害. 2014(01) [3] 王晓亮.  新时期攀爬入室盗窃案件的侦查经验及防范要点[J]. 法制与社会. 2013(20)
[4] 杨东娥,陈亮.  关于高校入室盗窃问题的分析——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调研对象[J].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2(07) [5] 赵勇,刘民,柏书华,蹇璐亦.  系列入室盗窃案件的犯罪距离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6] 韩铮.  对都市村庄入室盗窃案的侦控分析[J]. 辽宁警专学报. 2009(03) [7] 郭新刚.  防范入室盗窃十招[J]. 政府法制. 2008(20)
[8] 富岩.  钻窗入室盗窃案件增多的原因及对策[J].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2) [9] 罗军,王文显,刘彩萍.  浅谈白天入室盗窃案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J]. 广东公安科技. 2002(01)
[10] 郭合计,梁全清.  对一系列入室盗窃团伙案的剖析[J].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6)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层次模型的广州门禁小区家庭入室盗窃环境影响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8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98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c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