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限额交易机制下碳信息不对称对供应链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低碳偏好 碳限额交易 谎报 惩罚机制 出处:《工业工程与管理》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考虑了消费者低碳偏好、碳限额交易机制下,单个具有减排投资行为的制造商和单个零售商在产品初始碳排量信息不对称下的行为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供应链权利主体下制造商的最优谎报系数,并进一步讨论了不同碳市场状态、政府碳配额决策下制造商谎报对供应链的影响,最后加入惩罚机制对制造商进行约束。分析发现:两种供应链权利结构下,制造商均会高报其碳信息。谎报始终利于制造商但损害零售商利益,且低碳产品环境效益降低。同时,分析发现碳核查和惩罚机制可以约束制造商的谎报行为。
[Abstract]:Take into account consumers' low-carbon preferences under the carbon cap-and-trade mechanism. A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a single manufacturer with emission reduction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a single retailer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on the initial carbon emission of the product. The optimal false reporting coefficient of the manufacturer under different supply chain rights is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further discussed the different carbon market states, under the government carbon quota decision manufacturer false report to the supply chain influence, finally added the punishment mechanism to carry on the restriction to the manufacturer. The analysis found: under two supply chain rights structure. Manufacturers will overstate their carbon information. False reports will always benefit manufacturers but harm retailers, and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low-carbon products will be reduce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found that carbon verification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s can constrain manufacturers' false reporting.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2106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71431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71171202,71471178)
【分类号】:F274;X196
【正文快照】: 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环境危害日益严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1997年,在日本东京通过了《京都议定书》,首次将二氧化碳排放权视为一种商品,允许进行交易。经过多年发展,全球范围内已有20多个碳交易平台,如欧盟碳交易市场(EU-ETS)、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等。尽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海;张伟;;生态供应链的绿色指标体系及信息化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年02期
2 陈杰,熊炜;生态供应链与生态型设计[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2期
3 潘博;穆东;;我国电煤供应链实施CDM项目可行性分析[J];综合运输;2013年01期
4 曾凤梅,李鹏斌,蔡银燕,杨毓玲;供应链中的物流与环境保护[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5年01期
5 Karen Butner;Dietmar Geuder;Jeffrey Hittner;;精通碳管理 平衡可权衡因素,优化供应链管理效率[J];机电工程技术;2010年07期
6 高振娟;赵道致;;基于碳交易的供应链碳资产质押融资模式探析[J];软科学;2013年11期
7 李友东;谢鑫鹏;;基于碳排放限制的两阶段供应链碳权交易博弈分析[J];物流技术;2014年11期
8 李齐;白熹;;供应链碳足迹测算与治理——以广东汽车产业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3年12期
9 杨斌斌;环保产业的整合之路[J];节能与环保;2004年03期
10 陈军平;环保产业的整合之路[J];中国环保产业;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龚勋;陶宏芝;唐戈;侯萍;朱永光;宗芳;王娟;;ICT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分析解决方案[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徐楠 实习生 袁仲伟 郭海燕;供应链绿色革命:通行证,还是墓志铭?[N];南方周末;2010年
2 本报记者 刘秀凤;供应链绿色 回报很可观[N];中国环境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郭锦辉;H&M承诺淘汰供应链中有毒有害物质[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瑞婷;基于碳排放政策的供应链碳减排协同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2 刘胜兰;生态供应链的形成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乔晓慧;生态政策对区域生态供应链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曹媛;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中国贸易隐含碳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48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yinglianguanli/144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