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供应链论文 >

模仿者动态能力、产业环境与自主创新绩效

发布时间:2018-03-09 12:04

  本文选题:模仿创新 切入点:自主创新 出处:《管理学报》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分析3种典型的模仿者动态能力(组合创新能力、吸收创新能力、情报创新能力)在特定产业环境下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通过对336家本土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发现3种能力均与自主创新绩效正相关,但进一步权变分析发现这一效应存在边界和局限:(1)在供应链模块化程度较低的产业环境中,组合创新能力对自主创新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2)当产业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时,吸收创新能力对自主创新的正向影响迅速减弱;(3)随着本地市场需求水平的逐步提高,情报创新能力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有所下降。此外,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发现,自主创新绩效最高的企业持有较高水平的情报创新能力和吸收创新能力以及中等水平的组合创新能力。研究表明,模仿创新是后发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可行路径,但管理者需要根据具体的产业环境特征选择不同的模仿行为及其组合策略。
[Abstract]:Based on the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and the analysis of 3 typical replicator dynamics (combin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absorbing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telligence) influence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a specific industry environment.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336 local enterprises, found that 3 kinds of abil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re positively related, but further contingency analysis found that this effect exists boundaries and limitations: (1) the level of supply chain modular low industrial environment, combin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has certain negative impact; (2) when the increas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uncertainty, absorption and positive influence on innovation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eakened rapidly; 3)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the local market demand level, influence of intelligence innovation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has declined. In addi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sid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enterpris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the highest hold A high level of intelligen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o absorb the middle level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feasible path of imitation innovation is the enterprise after the realization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but managers need to choose according to the imit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specific industry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5722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GL001)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资助项目(GD14XYJ28) 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资助项目(2016A070705068) 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资助项目(2015WQNCX104)
【分类号】:F2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峰;基于知识发展的动态能力进化[J];求索;2004年10期

2 鄢德春;;动态能力的概念和理论有价值吗?[J];科学学研究;2007年03期

3 王铁骊;高阳;;复杂环境下动态能力的内涵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8年15期

4 张韬;;动态能力功效对资源基础的扩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0年06期

5 王建刚;吴洁;张青;施琴芬;张运华;;动态能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12期

6 张春明;张英华;;从动态能力到超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及前瞻[J];商业时代;2013年03期

7 李朝明;杜宝苍;林惠娟;;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3年01期

8 齐永兴;;内蒙古中小企业动态能力影响因素与培育途径探索[J];前沿;2013年13期

9 陶志峰,陈殷华,易卫平;企业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J];生产力研究;2001年06期

10 唐春晖;知识、动态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当代财经;200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大元;;动态能力到底是什么?[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白景坤;顾飞;;动态能力生成的整合研究:惯例演化、战略更新及其组织嵌入[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尹丽萍;;基于动态能力双过程-两阶段模型的案例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李辉;张晓明;;企业家社会资本、自主创新水平与组织动态能力[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5 江积海;刘敏;;动态能力主导逻辑重构及其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6 黄振雷;吴淑娥;刘学;;企业的动态能力观:回顾和研究建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韵江;李青霞;;动态环境下企业能实现资源和能力的互动吗?——基于辽渔集团的案例分析与启示[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周军;从核心竞争力到动态能力[N];首都建设报;2008年

2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马浩;资源与能力:企业特定性与竞争优势[N];湖北日报;2006年

3 马浩;资源与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磊磊;基于竞合互动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及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林萍;组织动态能力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董保宝;基于网络结构的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黄俊;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联盟绩效关联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梁旭晖;基于稳定型战略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胥家硕;动态能力、制度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俞枫;以动态能力为中介的信息技术驱动的企业战略转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海本禄;国际化背景下的企业动态能力绩效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卢剑峰;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对动态能力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张建东;企业动态能力与跨期绩效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明辉;动态能力对企业组织变革速度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龙静;基于动态能力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3 徐雪忱;基于动态能力的国内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5年

4 郭玉玉;技术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黄丙东;制度许可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动态能力重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孙凡云;企业家资源、动态能力和企业创业期的绩效[D];东北大学;2013年

7 张燕红;TMT特质、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非线性关联关系的实证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8 贾冉;基于动态能力的邯郸房地产企业战略转型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9 崔亚枫;制造型中小企业行为、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变化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10 肖菁菁;精神型领导、组织动态能力与酒店组织创造力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88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yinglianguanli/1588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1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