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港城市“港-城空间系统”演化理论与实证
本文选题:港-城空间相互作用 切入点:港城裂变 出处:《地理科学》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世界性产业转移浪潮,海港加快向第3代甚至第4代转型,发展中国家的海港城市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首选之地。作为国际物流供应链枢纽节点,海港可以通过对物流资源的整合,实现功能提升、产业集聚和空间成长,并推动港-城空间系统演化更新。基于相关研究评述,根据海港及海港城市发展的新特点,提出现代海港城市"港-城空间系统"演化理论,将其分为港城形成初期的港-城共生、港-城空间集聚、港口外迁与城市裂变、港-城双向网络发展4个时序阶段,对各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刻画和解析。其次,从港口对城市产生地域空间效应、港城空间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现代物流资源整合与流空间塑造3方面对"港-城空间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进行系统分析。最后,通过对中国典型海港城市案例分析加以实证,验证前述"港-城空间系统"演化理论。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tide of worldwide industrial transfer, seaports are speeding up the transition to the third or fourth generation. The port c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become the preferred place to undertak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As a hub node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supply chain, seapor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become the key nodes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supply chain. Seaports can integrate logistics resources, achieve functional upgrad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spatial growth, and promote the evolution and renewal of the port-city space system. Based on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view, according to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port and port ci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volution theory of "Port-city space system" in modern port city, which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Port-city symbiosis, port-city spatial agglomeration, port migration and city fis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rt-city bidirectional network in the early stage of port-city form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are described and analyzed. Secondly, from the port to the city spatial effect, the port city spatial interaction and its dynamic chang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evolution of "Hong Kong-city space system" i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logistics resources and the shaping of the flow space. Finally,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typical Chinese seaport citi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Hong Kong-city space system". To verify the above-mentioned evolution theory of "Hong Kong-city space system".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94、41101114)资助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丽珍;顾朝林;甄锋;;流动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5期
2 郭建科;韩增林;;港口与城市空间联系研究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3 杨山;潘婧;季增民;;耗散结构视角下连云港港城系统演进机理及规律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7期
4 吴传钩,高小真;海港城市的成长模式[J];地理研究;1989年04期
5 李加林;朱晓华;张殿发;;群组型港口城市用地时空扩展特征及外部形态演变——以宁波为例[J];地理研究;2008年02期
6 庄佩君;汪宇明;;港—城界面的演变及其空间机理[J];地理研究;2010年06期
7 王成金;César Ducruet;;现代集装箱港口体系演进理论与实证[J];地理研究;2011年03期
8 梁双波;曹有挥;吴威;;港口后勤区域形成演化机理——以上海港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12期
9 许继琴;港口城市成长的理论与实证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年04期
10 郭建科;韩增林;;试论现代物流业与港口城市空间再造——以大连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启;孙元媚;;基于物流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铁路运输通道负荷测算[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孟醒;张景秋;朱海勇;;设施选址问题中的基础模型与求解方法比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3 何炳华;空间相互作用与购物中心建设规模的确定[J];商业研究;2004年07期
4 佟宝泉,黎鹏;略论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传统与创新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5 张建发;;GIS技术在商圈分析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6 景贵飞;;地理信息反映价格的能力与自身价格的分析[J];地理信息世界;2007年04期
7 景贵飞;;地理信息产业扩张阶段及应用分析[J];地理信息世界;2008年02期
8 赖志斌;潘懋;;基于GIS的零售商业网点选址评价模型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09年02期
9 王杰;李加林;;基于RS和GIS的甬台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特征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0年05期
10 田大鹏;;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相林;赵宁;;基于设施选址理论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优化配置初探[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孔利;蒋琛;吴建;;对新时期港城规划中若干问题的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方;;关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理论探讨[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素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的研究[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封学军;祁晓东;;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港口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机理研究——以福建省为案例[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运分论坛暨2007年苏浙闽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封学军;祁晓东;;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港口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机理研究——以福建省为案例[A];江苏省航海学会2007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8年
7 王铮;周嵬;蔡砥;;设施区位: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8 张永义;张晓东;朱德海;;数字农业:农业产业空间分析研究基于GIS的市场域构建方法研究——以安徽省饲料企业为例[A];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滕丽;蔡砥;;中国省域产业的聚集特征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日良;;论宁波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位与作用[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亚军;航运中心建设中涉港行业资金投入分配及其效果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徐敬俊;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刘晓东;基于绿色理念的港城协调关系评价模型及算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梁红梅;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D];浙江大学;2011年
5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庄佩君;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港口城市—区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永帅;近代云南的开埠与口岸贸易研究(1889-1937)[D];复旦大学;2011年
9 武强;近代上海港城关系研究(1843-1937)[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邓蕾;中国集装箱港口企业生产率测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林飞;上海市中心城区台球馆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吕军凯;青岛市港口产业结构发展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刘梦颖;临港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玉成;天津港与滨海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廖传波;深圳市港城协调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张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青海PRED系统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温静;宁波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蒋鸣;沿海港口、临港产业和临港城市发展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年
9 刘军;湖南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10 马红;西宝高速公路后期非路性经营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62年01期
2 杨家文;信息时代城市结构变迁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4期
3 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00年09期
4 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
5 董洁霜;范炳全;;国外港口区位相关研究理论回顾与评价[J];城市规划;2006年02期
6 朱力;潘哲;徐会夫;刘成哲;;从“一主、一副”到“双城、双港”——《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空间解答[J];城市规划;2009年04期
7 胡峰;李箭飞;吴强;;广州港发展与珠江岸线利用策略探析[J];城市问题;2006年02期
8 谢守红;;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界定与比较分析[J];城市问题;2008年06期
9 甄峰;信息时代区域发展战略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6期
10 吴必虎,贾佳;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开发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钢涛;;江苏如东海港城市发展研究[J];华中建筑;2009年06期
2 毕斗斗;方远平;;世界先进海港城市的发展经验及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09年05期
3 王玉靖;从宁波、青岛看海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潘存德;;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系统途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年S1期
5 姚士谋;王书国;陈爽;陈振光;;区域发展中“城市群现象”的空间系统探索[J];经济地理;2006年05期
6 石坚;;同一个梦——环渤海城市圈的发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8年04期
7 江美球,曹建民;沿海开放城市总体发展构想[J];社会;1986年01期
8 施善丹;关于防城港城市建设的思考[J];中国建设信息;2005年19期
9 A.R.坦尼斯;史惠泉;;亚洲城市平衡化、空间一体化及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划[J];地理科学进展;1984年04期
10 卢嘉;山海港城 流光溢彩——辽宁省东港市宏观城市设计研究[J];城市;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宋珂;华建伟;徐朱;韩涛;;基于GIS和空间可达性的城市地价分布研究[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梁双波;曹有挥;;港城关联发展的生命周期模式研究——以南京港城关联发展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蓓 瞿丽娟;建设和谐新港城[N];江苏经济报;2008年
2 陆昀;进京16个月已投资78亿[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3 王天Ya;房展会:异地置业“交易所”[N];人民政协报;2007年
4 通讯员 施福;刘永忠拜会省水利厅[N];连云港日报;2007年
5 记者 施敏华;昆明11家品牌地产空降大理[N];大理日报(汉);2008年
6 本报记者 潘峰;未来3~5年再投270亿嘉德打造“中国引擎”只争朝夕[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7 ;从系统论看城市生态平衡[N];解放日报;2011年
8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徐启生;探访犹太定居者的新居[N];光明日报;2005年
9 格雷汉姆·布朗;借体育盛会展城市形象[N];北京日报;2006年
10 张杰;四个公司与一个城市[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本文编号:1613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yinglianguanli/1613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