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供应链论文 >

基于服务外包的汽保售后服务商逆向物流协同及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8 22:49

  本文选题:服务外包 切入点:协同 出处:《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汽保产品生产企业广泛地将售后服务外包给外部服务商,许多企业在售后服务外包之后遭遇到了诸多与外包服务商之间逆向物流协同的问题。尝试性地对基于服务外包的汽保售后逆向物流协同进行了定义,并认为双方协同运作的过程决非只有外包服务商单方面的努力配合,而更是生产企业与服务供应商双向的紧密联动,这一协同包括了4方面的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售后逆向物流的外包服务商协同模式。该模式的主要构成因素有:信息实时共享、联合反向预测与补货、回流及决策同步化、协同激励、售后逆向物流外包整合流程、基于时间窗的售后逆向物流外包协同绩效系统。接着,进一步就协同模式提出了外包服务商协同对绩效影响的假设,对假设进行了回归验证并识别出供应商协同3个核心要素的协同变量。最后,由实证研究分析和访谈调研结果证明,服务外包只有建立在合作双方有效协同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更长远的成功。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s auto insurance product manufacturers have outsourced after-sales services to external service providers, After outsourcing after after-sales service, many enterprises have encountered many problems of reverse logistics coordination with outsourcing service provider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ve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is not only the unilateral cooperation of outsourcing service providers, but also the two-way close linkage between production enterprises and service suppliers, which includes four elem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ollaborative model of outsourcing service providers for after-sales reverse logistics.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is model are real-time information sharing, joint reverse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 synchronization of backflow and decision making, collaborative incentive and after-sales reverse logistics outsourcing integration process. The collaborative performance system of after-sales reverse logistics outsourcing based on time window. Then, the hypothesis of the effect of outsourcing service provider collaboration on performance is put forward. The hypothesis is verified by regression and the collaborative variables of three core elements of supplier collaboration are identified. Finally,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nd interview results show that service outsourcing is only based on the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two partners. Only in the long run will it be possible to succeed.
【作者单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70731160015)
【分类号】:F719;F259.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郝皓;李伟;唐国春;;基于客户体验与行为运筹学的逆向服务[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周相兵;马洪江;苗放;;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旅游云构架模式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2 周旭;张斌;王兆华;;企业履行废弃产品回收责任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3 白朝阳;张冠男;沈灵丽;;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的机床行业重点商业型供应商评价方法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4年02期

4 李建印;;基于ANP的作战装备保障能力相关性模型研究[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4年01期

5 孙永河;段万春;许成磊;谢晖;;基于投票排序的复杂系统ANP-BOCR群组决策新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5年11期

6 陈治奎;薛超凯;段福兴;;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逆向物流运作模式决策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7 郝皓;唐国春;;顾客体验视角下逆向服务优化的科学意义[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8 周举;杨涛;;国内外电子废弃物逆向物流比较[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9 郝皓;黄敏;李培鸿;颜家平;王治国;孔国卫;;基于产品风险控制的主动式逆向物流运作模型RLOM[J];物流技术;2015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郑国诜;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区域物流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增强;MC环境下基于模糊信息的生产企业物流系统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 姜林;多级竞争性供应链的决策与协调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4 索玮岚;基于关联信息的决策分析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磊;基于最小二乘—马尔科夫链模型的产品回收预测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3年

2 廖霁航;快递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孙磊;RFID技术在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4 孙逸;B2B环境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3年

5 荣凯;汽车产品回收渠道选择及其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司文静;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外部整合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吴凤娟;面向低碳的网络回收车辆路径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黄佳丽;基于低碳的废旧电脑逆向物流选址—路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9 王超虹;废旧家电逆向物流运作模式选择研究[D];中北大学;2014年

10 葛丽玲;山东海事监管效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大陆;徐健;杨哲;;分布式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建立过程简单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5年23期

2 杨哲;张大陆;;服务供应链深度优先扩散构建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6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霞霞;我国汽车企业售后服务绩效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2 钟强;汽车售后服务配件管理及多策略库存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西兵,钱燕云;逆向物流及其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2005年08期

2 孙珂,冯耕中;我国逆向物流标准化的探讨与展望[J];中国标准化;2005年08期

3 贺超,梁昌顺,罗海山;煤矿逆向物流初探[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5年05期

4 姜涛;逆向物流的特殊性及管理策略[J];农机化研究;2005年05期

5 王海燕,杨家其;我国逆向物流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苏春,许映秋;面向制造业的逆向物流及其实现策略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5年05期

7 阮承健;;浅析汽车逆向物流[J];物流科技;2005年12期

8 胡华;郭晓汾;;逆向物流成因和组织模式分析及网络结构设计[J];山东交通科技;2005年04期

9 王洪良;;国外逆向物流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市场;2005年32期

10 李冬会;;浅析逆向物流的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包菊芳;;逆向物流及其管理研究[A];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物流工程与中国现代经济——第七届物流工程学术年会专辑[C];2004年

2 郝皓;;逆向物流,不再沉默[A];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包菊芳;;逆向物流及其管理研究[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何明珂;田琦;;企业逆向物流研究[A];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梁昌顺;;逆向物流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探索[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沈默;;逆向物流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7 高阳;周婕;;随机环境下多目标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设计[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王蓓;;逆向物流研究的内容综述[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贝;张好智;;逆向物流网络设计模型分析与算法(英文)[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周根贵;曹振宇;;逆向物流网络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运筹学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晓梅;逆向物流:渐为人知的价值空间[N];中国交通报;2003年

2 吴刚;逆向物流服务市场从哪里切入[N];国际商报;2005年

3 阮承健;透视汽车逆向物流[N];现代物流报;2006年

4 周艳;逆向物流:现代物流新的增长点[N];现代物流报;2006年

5 刘月菊;莫忽视逆向物流[N];现代物流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志军;逆向物流:向左走?向右走?[N];现代物流报;2007年

7 邱奇邋李辉;新农村逆向物流建设的谋与对[N];国际商报;2008年

8 爱立信公司 郝皓;逆向物流 利润油田[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9 张凌辉;再造逆向物流[N];医药经济报;2009年

10 刘北辰 ;逆向物流正向控制[N];中国质量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刚;逆向物流规划体系及其补偿控制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郭滕达;逆向物流价值链优化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王海燕;我国逆向物流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刘文杰;逆向物流及其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5 张昕;逆向物流的网络规划与运作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王文娟;企业绿色逆向物流决策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申成霖;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逆向物流网络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魏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下的企业回收逆向物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岳辉;不确定环境下再利用逆向物流网络构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常香云;企业逆向物流回收处理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隗明明;逆向物流网络规划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岳庆如;造纸业逆向物流模式选择及系统构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马丹祥;逆向物流网络设计优化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金裕卓;逆向物流与环境保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胡萍;第四方逆向物流相关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任才杰;汽车逆向物流回收的经济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年

7 雷晓艳;逆向物流的决策结构与网络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崔会芬;商业退回逆向物流网络优化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邹晓亮;第三方物流企业逆向物流服务成本核算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10 薛雷;逆向物流超网络优化模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31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yinglianguanli/1631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5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