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供应链论文 >

福建省木质生物质原料供应链碳排放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3 14:49

  本文选题:木质生物质原料 切入点:供应链 出处:《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摘要】:使用目前比较通用的碳排放研究方法,建立1个定量计算模型,分析福建省木质生物质原料供应链不同阶段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所占比例分别达66.57%和33.37%,隐含碳排放量所占比例最低,仅占0.06%;在直接碳排放过程中,采伐、集材、运材阶段碳排放量分别占2.36%、4.99%、92.65%;影响原料供应链总的碳排放量的主要指标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采伐指标(37.96%)运材距离(23.42%)、单位周转量油耗(运材阶段,23.42%)工人每天消耗的能量(12.67%)集材距离(1.26%)、单位周转量油耗(集材阶段,1.26%)。
[Abstract]:A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using the current common carbon emission research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carbon emissions are 66.57% and 33.37%, respectively, and the proportion of implied carbon emissions is the lowest (0.06%) in the supply chain of woody biomass feedstock in Fujian Province. The carbon emissions in skidding and transportation stage accounted for 2.36% and 4.99% 92.65, respectively. The order of importance of the main indicators affecting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feedstock supply chain is as follows:. Cutting index (37.96) distance of lumber is 23.42m, fuel consumption per unit turnover (energy consumed by workers at the stage of transportation 23.42a) is 12.67. the distance of skidding is 1.26 and the fuel consumption per unit turnover is 1.260.The oil consumption per unit turnover is 1.26g / unit.
【作者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00)资助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J01071)资助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JB14005)资助 福建农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2013xjj25)资助
【分类号】:X322;S7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剑琦;张彩虹;张大红;;木质生物质能源树种生物量数量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 林宇洪;沈嵘枫;邱荣祖;;南方林区林产品运输监管系统的研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3 蒋洪翔,孙广新,周桂新,金风斌,蒋梅,杨景玉,张秀民,焦洪双;非皆伐作业集材试验[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4 李顺龙;王耀华;宋维明;;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对二氧化碳减排的作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黄旺生;林洁;;福建林业生态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6 任金生,初景龙,王勤,刘国忠,赵焕容;CA141、EQ140汽车在林区木材运输生产中使用情况的对比[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1999年05期

7 周新年;张正雄;陈玉凤;李纲;邓盛梅;;人工林伐区木材运输作业模式选优[J];林业科学;2006年08期

8 陈先刚;张一平;詹卉;;云南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汇潜力[J];林业科学;2008年05期

9 赵尘;王大明;张正雄;;原木采集生产的生物质流特征分析[J];林业科学;2011年05期

10 关德林;于海洪;;关于集材拖拉机选型的探讨[J];吉林林业科技;198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俊松;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人工林作业资源—环境—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柱;冯敬;余发新;王小玲;严毅;刘腾云;;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趋势及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2 焦树林;艾其帅;;喀斯特流域退耕还林项目的碳汇效应分析——以贵州省红枫湖流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3 蒋洪翔,夏国华,刘晋浩,姜海超,焦洪双,姜新文,,王庆福,刘谦;伐区集材方式对森林生态干扰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4 许冬兰;;生态环境逆差与绿色贸易转型:基于隐含碳与隐含能估算[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张晓玲;温丽霞;朱弘;;论我国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的潜力和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1年03期

6 周新年;张正雄;巫志龙;邓盛梅;郑丽凤;;森林生态采运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徐锦强;丁艺;;基于VBA的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绘制系统开发[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8 邱红;金广君;林姚宇;;碳排放评估方法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J];规划师;2011年05期

9 林继熙;颜桂梅;;基于神经网络的学生党员考核评价系统的开发[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叶懿安;朱继业;李升峰;徐秋辉;;长三角城市工业碳排放及其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董雪;柯水发;;国内外碳足迹计算方法、评估标准及研究进展[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周捷;陈理;吴树彪;董仁杰;庞昌乐;;猪粪管理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刚强;湖南会同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效益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轩;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陈俊松;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人工林作业资源—环境—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邱红;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张海鹰;生物质常温开模成型机及其快捷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焦洪双;采伐干扰和火干扰对兴安落叶松林更新及种群结构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8 张正雄;闽西北人工林生态采运作业系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9 姚海宁;中国能源林建设中的经营及融资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徐庆福;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评价与产品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光学;栗壳基生物质炭材料的制备及结构性能演变[D];东华大学;2011年

2 谢桂敏;我国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及运行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周春江;重庆市农林生物质资源估算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4 于曼;炎陵县“碳足迹”分析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5 俞今;低碳生态小城镇建设的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6 彭万贵;基于低碳理念的生态板仓小镇建设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李秀英;我国碳标签法律制度的建立构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林雅惠;木材物流系统优化与信息平台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9 兰传亮;美国引进杨树无性系的苗期生长与能源性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李玉杰;山西省右玉地区沙棘能源林培育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向国;;城市森林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功能[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4期

2 孙启祥;从生命周期角度评估木材的环境友好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郭学益;钟菊芽;宋瑜;田庆华;;我国铅物质流分析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4 王波,张群;生命周期评价法(LCA)与环境效率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5 徐爱俊;郑文达;方陆明;唐丽华;;基于3D的县级森林防火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6 张樟德;;中国松香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7 齐建东;蒋禧;赵燕东;;基于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病虫害监测系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张之敬,王信义,曹默;应用模糊评价的LCA新方法(英文)[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nglish Edition);2001年01期

9 李伟,傅立新,郝吉明,马红,李锁强,胡伟;中国道路机动车10种污染物的排放量[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2期

10 仇保兴;;第三次城市化浪潮中的中国范例——中国快速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正雄;闽西北人工林生态采运作业系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2 卜庆才;物质流分析及其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D];东北大学;2005年

3 葛振华;中国金属矿产开发物质流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王爱华;竹/木质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5 高峰;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及其在中国镁工业中的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会芳;浙江省白纸板造纸业的生命周期评价[D];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Thomas B.Garrett;杨永泰;尚珂;;石油炼厂加工纤维素/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原料的前景[J];中外能源;2009年11期

2 赵广杰;张求慧;;木质生物质的液化及其产物的高效利用研究进展[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8年06期

3 王凤娟;黄峰;;生物质原料的酶解及其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应用[J];黑龙江造纸;2009年01期

4 杨盛茹;丁长河;王罗琳;翟双燕;;氨纤维爆破法预处理木质纤维生物质原料[J];酿酒;2010年05期

5 ;生物质原料热化学转化生产乙醇技术加快发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8年05期

6 王永伟;王异静;张五九;;生物质原料稀酸预处理水解液中发酵抑制物研究进展[J];酿酒科技;2009年10期

7 王德诚;;东丽是世界上最早成功地试制出完全生物质原料的聚酯纤维[J];聚酯工业;2012年01期

8 刘建军;;AFEX预处理玉米秸秆条件优化的试验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9 ;德国政府发布生物精炼路线图[J];化工中间体;2012年07期

10 王执煜;衣曙光;李严刚;赵洪林;魏福;;“机械化林业生物质原料采集及成型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实施概述[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荣秀;;生物质原料高值化全利用技术路线探索[A];2008中国生物质能源技术路线标准体系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胡常伟;;针对生物质原料转化的催化研究若干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许敏;孙荣峰;孙立;;生物质原料热化学转化特性分析[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孙立;许敏;;低质生物质原料固定床热解气化反应特性[A];中国太阳能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01年

5 肖沛文;赵丽;韩宝航;;基于生物质原料软模板法水热合成氮杂多孔碳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7分会:多孔功能材料[C];2014年

6 王洋;刘守新;;生物质原料对活性炭孔隙结构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赵欢;北京中诺德瑞公司来我州考察[N];团结报;2011年

2 赵超;美国开发出制造生物燃料新气化方法[N];农民日报;2010年

3 记者 左永刚;生物质原料活性炭制备方法研制成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4 张彦;乙醇生物质原料开发渐行渐近[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夏明;全球乙醇生物质原料开发加快[N];中国贸易报;2009年

6 记者王华楠;生物质原料活性炭制备有新法[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飞;生物质原料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D];天津大学;2010年

2 孙鹏;植物源生物质原料粉碎工艺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3 李资玲;生物质原料常压快速液化特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4 成佳琪;化学预处理用于泡桐制备可发酵还原糖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王冠;东北地区典型生物质原料热解特性及热解工艺优化实验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53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yinglianguanli/1653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7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