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碳足迹测算与治理——以广东汽车产业为例
本文选题:汽车供应链 + 碳足迹 ; 参考:《中国流通经济》2013年12期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碳排放已经通过供应链的传导机制转移到中下游企业。因此,碳排放考察角度应该是全路径的,即测算供应链碳足迹。对广东汽车供应链碳足迹的测算显示,广东汽车产业碳排放的分布极不均匀,其中核心企业的设计研发已经达到国际低碳标准,其生产制造环节的碳排放接近先进制造业的碳排放水平。但是,供应链中下游企业的碳排放却居高不下,其中配套企业的零部件提供、物流企业的运输配送、销售企业的使用维护,构成了广东汽车产业的三大碳排放源。此外,汽车报废产生的碳排放极易被人们所忽视,但其危害性特别值得关注。测算结果还表明,由于存在碳排放转移现象,广东汽车产业局部节能减排措施并没有带来供应链整体环境的改善。有效的碳治理除改善供应链中下游企业生存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对供应链碳足迹排放源进行同步治理,以实现节能减排的整体功效。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arbon emissions have been transferred to the middle and downstream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supply chain transmission mechanism.Therefore,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emissions inspection should be the whole path, that is, measuring the supply chain carbon footprint.The calculation of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Guangdong automobile supply chain show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in Guangdong automobile industry is extremely uneven, in which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core enterprises have reached the international low carbon standard.The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re close to those of th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However,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enterpris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supply chain are still high. The supply of spare parts, 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and the use and maintenance of sales enterprises constitute the three major carbon emission sources of Guangdong automobile industry.In addition, the carbon emissions from car scrapping are easily ignored, but its harm is especially worthy of attention.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local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in Guangdong automobile industry have not brought abou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of supply chain because of the carbon transfer phenomenon.Besides impro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enterpris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supply chain, effective carbon governance is more important to synchronize the carbon footprint emission sources of the supply chain to achie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作者单位】: 南华工商学院现代物流研究中心;美国里海大学罗森工程学院;
【基金】:广州“十二五”规划课题“供应链碳融资路径研究——构建广东汽车产业减排资金链的全球视角”(项目编号:10B71)的部分研究成果 广东社会科学院立项资助
【分类号】:F426.471;F274;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其超;;我国汽车销售模式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朱松丽;;北京、上海城市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比较[J];城市交通;2010年03期
3 张国强;;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汽车能耗和碳排放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35期
4 孙兆刚;褚义景;;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汽车节能减排设计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陈红敏;;包含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的产业部门隐含碳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6 陈佳瑛;彭希哲;朱勤;;家庭模式对碳排放影响的宏观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2 计军平;刘磊;马晓明;;基于EIO-LCA模型的中国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陈m"然;;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变——基于隐含碳的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3期
4 周叶;何慧;陈俊君;;排放影响因子与碳足迹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5 焦文献;陈兴鹏;;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环境影响分析——以1991~2009年能源消费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6 季曦;陈占明;任抒杨;;城市低碳产业的评估与分析:以北京为例[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年02期
7 张陶新;周跃云;赵先超;;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现状与途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1期
8 张维阳;段学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9 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旅游业碳排放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10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许为民;周建伟;;浅析包装工业低碳发展战略[A];2010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圈包装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周建伟;许晨光;裴磊;张萍;;我国包装工业碳排放总量测算及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许为民;郑剑;周春华;周建伟;张炜;张萍;;包装工业低碳发展的战略和技术[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汪浩;陈操操;刘春兰;;碳排放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6 董雪;柯水发;;国内外碳足迹计算方法、评估标准及研究进展[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王怀c,
本文编号:1741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yinglianguanli/1741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