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供应链论文 >

我国生猪可追溯系统前端标识研究——世新华盛、得利斯、千岛湖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20 12:14

  本文选题:生猪可追溯系统 + 供应链 ; 参考:《管理评论》2017年08期


【摘要】:标识是承载可追溯系统全程信息的唯一载体,而养殖环节的前端标识是可追溯系统中最基础和最薄弱的部分,其缺失将无法保证可追溯系统的信息追溯。通过对世新华盛、得利斯、千岛湖三家生猪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基于木桶原理和系统分析法,分析各企业实施生猪可追溯系统前端标识的现状,并对各企业实施意愿、模式、成本和效果以及利益分配情况和推广性等问题进行系统管理分析,为其他生猪相关企业或养殖户推广实施生猪可追溯系统提供一定的借鉴。结果表明:实施模式在前端标识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基地+员工"模式最有利于前端标识的完善,但推广难度较大,"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具有较强的推广性;除实施模式外,实施主体的意愿、文化水平、标识的技术手段、企业规模均影响生猪可追溯系统前端标识完成水平。
[Abstract]:The identification is the only carrier to carry the whole process information of traceability system, and the front end mark of the breeding link is the most basic and the weakest part in the traceability system, its missing will not be able to guarantee the information traceability of the traceability system.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three pig enterprises, such as Shixinhuasheng, Delis and Qiandao Lak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wooden bucket and system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mplementing the front-end mark of pig traceability system in each enterprise, and carries out the intention and mode for each enterprise. The system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of cost and effect as well as benefit distribution and generalization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other pig related enterprises or farmer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ig traceability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front-end marking, and the "enterprise base employee" model is most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front-end marking. But it is difficult to popularize, the mode of "enterprise cooperative peasant household" has strong popularizing, besides implementing mode, the will, culture level, marking technology means of implementing main body, The scale of the enterprise affects the completion level of the front-end mark of the pig traceability system.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课题(2012ZX08011003-02)
【分类号】:F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日本拟建立大米的可追溯系统[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年02期

2 章海亮;孙旭东;刘燕德;刘娟娟;;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3 尹玉伶;何静;;我国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4 李春艳;周德翼;;可追溯系统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运作机制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5 涂永平;黄麟胜;;蕉岭率先建蜂蜜产品可追溯系统[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1年10期

6 孙迪迪;;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体行为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3年05期

7 杨秋红;吴秀敏;;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四川省的调查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年02期

8 王建;;如何构建与实施蔬菜冷链的可追溯系统[J];中国果菜;2012年12期

9 钱建平;刘学馨;杨信廷;邢斌;吉增涛;;可追溯系统的追溯粒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10 何莲;凌秋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秀敏;杨秋红;;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四川省企业的调查分析[A];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技术经济问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孟庆翔;张义;赵金石;赵金维;周振明;任丽萍;;借鉴法国经验开展我国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A];首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6年

3 闫师杰;姚星;张哲;邢震;;我国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A];全国农产品质量控制与溯源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胡肄农;陆昌华;熊本海;王立方;谢菊芳;白红武;白云峰;;生猪及其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建立[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红华;田志宏;;国内外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比较研究[A];全国农产品质量控制与溯源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涂永平 黄麟胜;蕉岭率先建蜂蜜产品可追溯系统[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1年

2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马龙龙;日本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启示[N];国际商报;2014年

3 马楠;京郊养殖高档鱼可“追根溯源”[N];中国特产报;2009年

4 本报实习生 贾国强;重庆大学研究出猪肉安全加工全程可追溯系统[N];农民日报;2010年

5 苏万明;山东建成生猪产业链可追溯系统[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治国;建立水产品安全可追溯系统[N];经济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付嘉鹏 陈亮;可追溯系统各自为战 标杆作用凸显[N];粮油市场报;2014年

8 张延 记者 陈铁;武汉采用条码技术监控肉类质量[N];中国质量报;2011年

9 章轲;借力“可追溯系统” 罗非鱼产业求变[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10 程慧朋 张振华 记者 陈铁;一目了然 一查到底[N];中国质量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岳含;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牛雪莹;我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刘书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玉米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3 郭佳旭;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杨秋红;企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5 陈沛思;风险成本视角下生猪可追溯系统采用的激励相容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6 朱海鹏;粮食龙头企业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与实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7 李晓燕;猪及其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8 申光磊;牛肉可追溯系统网络化管理的实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9 余志辉;以农批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14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yinglianguanli/1914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f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