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使得企业面临着高度动态和竞争性的环境,顾客要求企业提供交货时间短、低成本、高质量以及多元化的产品。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及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企业必须调整管理模式、压缩研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因此需加强与其有密切关联关系的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盟。所以,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与其他企业个体的竞争,更是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不断提高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和凝聚力,以及通过供应链来管理链上的所有企业,以便实现统一的经营目标,不仅仅是供应链上每个企业的战略目标,也是企业在这个全球竞争的环境中竞争和生存的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对供应链管理来说,绩效评价系统是重要的,能对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进行量化评价。这有助于企业了解其供应链的优势、弱势、当前绩效,以及战略意图与当前状况之间存在差距的大小和性质。这也使得企业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并获得洞察力,使他们能采取适当的行动提高整体绩效和效率,从而保持竞争优势。目前,在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已经有很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无论是在评价指标、评价模型,还是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但是,供应链绩效评价受到供应链系统本身存在的一些诸如延迟性、非线性等特点和供应链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评价模型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系统动力学是一种复杂系统建模仿真方法。这种方法很适合解决社会系统出现的这种数据不全、信息较模糊的问题,因为系统动力学主要是采用系统思考模式,有完整的建模工具和方法,能进行动态仿真,非常适合在供应链管理领域,以及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采用。因此,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理和方法,结合平衡计分卡,构建了供应链绩效动态评价模型,并选取案例企业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对现有绩效评价文献梳理之后,总结出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企业绩效评价发展的趋势和重要领域。单个企业的绩效评价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上下游节点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利益。所以,企业的绩效评价将从单个企业的绩效评价扩展到供应链绩效评价。其次,介绍了现有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如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供应链平衡计分卡模型等。通过分析,现有的这些绩效评价模型中,绩效评价指标之间因果关系不清晰或简单地判断为线性因果关系,使得导致供应链绩效变动的关键因素和驱动因素无法很好地判断和辨析,影响了供应链绩效的改进。此外,这些评价模型对绩效评价大多是一次性的评价,缺乏动态评价,不能完全适应供应链的动态特点。供应链绩效延迟问题也无法在现有的评价模型中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都是现有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存在的局限性,因此,需要设计出新的评价模型,能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真正促进供应链绩效的提升。第三,鉴于现有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存在的局限性,提出系统动力学非常适用于供应链绩效动态评价模型的构建。系统动力学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就是社会系统,这种方法能很好地解决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延迟性、因果关系的非线性等问题,所以也适用于供应链和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进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和原理,进一步探讨了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目标、原则和基本思路。第四,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首先需要确定系统的边界,在这里也就是要确定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边界。通过对供应链的结构进行分析,认为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以制造业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也是比较典型的供应链结构。因此,本论文构建的评价模型就选择核心制造企业作为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主要评价对象,并把上游的原料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包含进来,确定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边界。第五,建模的第二步需要确定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本指标。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观点是认为供应链的绩效应该包括供应链节点企业内外部绩效和供应链整体绩效两部分,根据已经确定的系统边界,本文主要构建供应链核心制造企业的内外部绩效评价指标和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指标的构建主要采用平衡计分卡与系统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建立的基本因果关系,结合系统动力学建模的需要,初步确定了核心制造企业内部绩效、外部绩效和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评价指标。第六,系统动力学模型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在于因果反馈关系的建立,因此,在构建的基本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这些指标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进行详细分析,并适当增加一部分辅助变量。这些因果关系的建立是非常谨慎的,都是基于基本理论和常识,以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的,反映了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影响路径。主要构建了供应链核心制造企业内部绩效评价因果关系图、核心制造企业外部绩效评价因果关系图,以及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因果关系图。最后,通过指标的因果关系,将内外部绩效评价与整体绩效评价因果关系图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绩效评价因果关系图。第七,在构建的因果关系图的基础上,就可以建立系统流图,进一步确定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使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成为一个系统的有反馈机制的体系。流图的构建主要采用了流率基本入树方法。首先根据关键指标建立流位流率系,然后依据因果关系图,确认每一个流率变量的影响变量,在基本理论和已有文献的支撑下,确定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最终确定流率变量的方程式。第八,模型构建完成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对模型进行检验以及仿真,进一步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本文选择了一家有色金属类加工企业进行研究,对企业进行访谈、调研之后获得基本数据,通过设置初始值等,用Vensim软件进行了仿真,然后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在验证模型有效性的同时,对系统主反馈环及演化特性、系统基模进行了分析,找出影响企业供应链绩效的关键指标,以及关键指标的主要驱动因素,便于企业有的放矢地开展绩效管理。最后,对案例企业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总结,找出存在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建议。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引入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和模型是可行和有效的。系统动力学对于解决社会系统普遍存在的复杂因果关系、时间延迟、非线性关系,以及数据精确度不高情况下难以用其他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的这些情况。供应链系统也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系统内绩效的因果关系也是复杂的,延迟现象在供应链系统中也很常见,供应链系统的这些特性,使得其他传统绩效评价方法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鉴于系统动力学的优点,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是有效和可行的。(2)用系统动力学和平衡计分卡结合起来构建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可行的。平衡记分卡虽然不能解决指标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和延迟等问题,但是已经为指标的构建建立了一个初步的因果关系,所以只需要在平衡记分卡的框架下,再结合系统动力学的特点,就能更清晰地构建出包含复杂因果关系和反馈关系的评价指标模型。(3)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供应链节点企业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评价指标,以及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可,本论文也是在这个框架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但是,由于绩效评价存在评价对象问题,不同的评价对象,指标设置是有区别的,所以本论文以供应链中的核心制造企业为主要的评价对象,去构建内外部绩效和整体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4)结合平衡记分卡的四个维度构建了供应链核心制造企业的内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财务维度依然是评价的重点。外部绩效是指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绩效。本论文主要是选取了信息化共享度和供应链影响力作为衡量供应链外部绩效的指标。供应链整体绩效反映的是供应链整合效率,评价指标主要是选取了供应链总库存量这个指标,因为库存是供应链整体绩效的一个非常直观的体现。(5)系统动力学模型包括因果关系图和流图。为了构建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图,在选取的指标之间引入必要的辅助变量是必须的,通过辅助变量作用的传递,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指标变化的影响驱动因素是什么。构建了因果关系图之后,还需要构建流图模型,找出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6)系统动力学模型是需要进行有效性检验和仿真的,在仿真的时候可以对系统的反馈环、基模等进行更清晰的分析和理解,从而掌握整个系统的演化趋势。论文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建了相对系统和完整的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主要评价对象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和运行模式的分析,界定了核心企业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将平衡计分卡和系统动力学理论结合,依据供应链管理目标构建了供应链核心制造企业内外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供应链绩效动态评价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系统动力学在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构建中不同的视角和优势,论证了用系统动力学研究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并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工具,将系统动力学理论拓展到供应链绩效评价领域,构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动力学模型,包括核心制造企业内外部绩效和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的因果反馈图和系统动力学流图。(3)开展了供应链绩效动态评价模型的仿真实验。在构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之后,选择了一家案例企业,利用计算机和Vensim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实验。据此,首先可以验证所构建的绩效评价模型的可用性与有效性。其次可以依据模型的仿真结果,找出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绩效评价模型仿真结果为供应链管理者提供相关建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N941.3;F2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玲;张铁柱;高乐;;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平衡计分卡理论及其应用[J];商业研究;2009年07期
2 颜志刚;平衡计分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财会月刊;2003年09期
3 李树丞;胡芳;;基于模糊粗糙集的供应商绿色评价体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4期
4 路应金,江黎黎,唐小我;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孙士雅,罗兵,于会强;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绩效评估指标及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0期
6 赵丽娟,罗兵;绿色供应链中环境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1期
7 郭梅;朱金福;;基于模糊粗糙集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J];系统工程;2007年07期
8 张欣;马士华;;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对两级供应链的收益影响[J];管理学报;2007年01期
9 叶飞;李怡娜;张红;雷宣云;;供应链信息共享影响因素、信息共享程度与企业运营绩效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09年06期
10 陈志祥,马士华,陈荣秋,王一凡;供应链管理与基于活动的成本控制策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199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丽珍;供应链建模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2 杨建华;战略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与实施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曲盛恩;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4 姜方桃;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史文利;供应链绩效的多维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沙敏华;物流柔性对顾客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
本文编号:
2259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