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思维的茶叶生产质量可追溯体系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7-03-13 09:30
基于供应链思维的茶叶生产质量可追溯体系的构建
摘要:目前茶叶生产、流通和销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反映了构建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可追溯体系的必要性和价值,如何从茶叶生产供应链的视角考虑,构建一个覆盖茶叶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对茶叶生产供应链物流、信息流的一致化、同步化管理,对于茶叶产业的发展和问题茶叶的追溯以及责任划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茶叶生产供应链的全过程视角研究和探讨了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可追溯体系的构建问题,就该体系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供应链思维,茶叶生产,生产质量,可追溯体系,构建
我国作为茶叶生产消费大国,茶叶在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管理非常重要,从目前茶叶市场的总体情况来看,茶叶质量可谓是参差不齐,同时对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手段,造成了茶叶流通中物流与信息流的不对称,给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问题茶叶的来源追溯、责任追究以及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等均带来不少问题和困扰,也严重影响了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茶叶生产供应链谈起,探讨了全过程视角下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可追溯体系的构建,以实现对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的全过程跟踪和追溯,以加强对茶叶生产相关主体的监督与管理。
1茶叶生产供应链及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基本框架
1.1茶叶生产供应链
茶叶生产供应链是指从茶叶种植为起点、以茶叶消费为终点的链条体系,它包括茶叶种植、茶叶制作、茶叶加工、茶叶流通、茶叶分销、茶叶零售以及消费者等参与者和一系列环节,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茶叶产品的价值增值,在茶叶生产供应链中,对于茶叶增值起主要作用的环节是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等生产流通领域,这些环节也是构建茶叶生产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关键环节,对于这些环节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和使用关系着茶叶生产质量安全信息的全过程可追溯效果和水平。
1.2 供应链思维下茶叶生产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基本框架
茶叶生产质量可追溯体系的设计主要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对茶叶产品来源和流向可以追溯和跟踪,为此需要保证茶叶生产供应链各主体、各环节之间信息的完整性;二是实现茶叶产品信息的查询,为消费者产品知情权提供保障。
要保证茶叶生产供应链信息的完整性以及物流、信息流的一致性,就必须确保整个茶叶生产供应链运作中所产生的全部信息得到及时、完整、连续、准确的采集、整理、存储、处理、交换等,要完成这些复杂任务有必要构建茶叶生产质量追溯编码体系,该体系包括了如何进行信息采集和传递,如何划分各参与主体的职责等,使茶叶生产供应链各参与主体在统一的标准下参与到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构建种;茶叶质量产品信息查询,消费者通过该系统可以获得所购买产品的产地、加工过程、质量检验以及生产、销售批次等信息。
2基于供应链思维的茶叶生产质量追溯的编码体系
全过程视角下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涉及到茶叶生产供应链众多环节和主体,要实现茶叶产品的可追溯,信息交换是关键因素,以信息数据为载体实现物流、信息流的完整链接,该编码体系以条形码为主要技术手段,同时引入EAN-UCC编码体系对茶叶生产供应链中的相关环节、主体、对象进行标识和身份鉴定,明确供应链中各参与对象的职责,制定信息采集、存储、传递、交换等标准,为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可追溯提供技术和管理上的支持。
2.1编码、数据类型划分
(1)编码分类
茶叶生产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中产品编码可以分为流通码、追溯码和附属码三种,流通码的主要作用是将生产和流通环节的追溯信息向下游阶段传递,为了确保产品物流、信息流的一致性,应该对产品的历史状态和位置等信息进行准确的标识;追溯码主要用在销售终端领域将可追溯信息传递给茶叶消费者,应该保证其唯一性和追溯精准度;附属码是针对茶叶生产供应链中不同参与者的要求而设计的用以标识诸如生产日期、原产地、保质期、质检人员等信息的。
(2)数据类型
追溯系统中的数据类型分为主数据、内部数据和交易数据等三种类型,主数据是茶叶生产供应链各参与环节、主体或对象的唯一标识,在系统中具有持久性,相对固定不变或变化频率非常低;内部数据是茶叶生产供应链参与主体内部的管理信息,记录着茶叶产品在各个生产加工或流通环节中的具体信息,诸如生产批次、仓储条件、茶叶原料、加工工艺、质量检测、关键控制点信息等;交易数据是在茶叶生产供应链流通环节中产生的,同时它将茶叶生产供应链各参与主体的内部数据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主要包括物流、发货、装运、运输标识、批次、保质期、质量等方面的信息。
2.2茶叶生产质量外部追溯编码体系
所谓茶叶生产质量外部追溯就是指在茶叶生产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之间的追溯行为,实践中外部追溯行为是在茶叶生产供应链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主体之间发生的,因此要确保外部追溯信息的完整就需要一套统一的标准化的信息转换和传递机制,采用国际通用的EAN-UCC 128标准进行外部追溯编码的参照或依据,该标准体系涉及的主要标识为:产品物流单元代码、生产批号、项目贸易代码和参与者位置代码。
产品物流单元代码的编码结构由标识符前缀、供应链参与主体代码、扩展位代码以及校验码组成,项目贸易代码由标识符前缀、供应链参与主体识别码、项目代码以及校验码组成,茶叶生产供应链中属于贸易项目的产品状态有:茶鲜叶、毛茶、半成品茶以及成品茶;生产批号由标识符前缀、加工代号、生产者内部代码等组成,生产批号的主要用途是用来界定和区分同一品种茶叶产品的不同生产批次;参与者位置代码由标识符前缀码、位置参考代码和校验码组成。
2.3茶叶生产质量内部追溯编码体系
茶叶生产质量内部追溯是在单个茶叶生产供应链参与主体内部发生的行为,内部追溯编码的主要作用是在追溯行为发生时可以快速地将外部追溯行为引导到茶叶供应链相关主体的内部产品信息上,在对质量出现问题的茶叶产品进行问题溯源时,可以准确、快速、有效地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责任主体以及其他问题所在。根据茶叶生产供应链的特点,内部追溯编码体系从茶叶种植采摘、茶叶加工包装、茶叶储存运输、茶叶销售等四个环节进行。
茶叶种植采摘的编码主要包括茶叶种植地块的编码、茶鲜叶采摘批次编码,种植地块编码以种植茶的品种、位置、树龄、归属单位、责任人等信息为依据,茶园基本信息、农事活动和投入品使用情况信息等与之相关联;茶鲜叶采摘批次编码以采摘日期、茶叶品种、采摘地块等为依据,然后将采摘方式、重量、质量等级、品种、树龄等信息与之关联。
茶叶加工包装的编码主要包括原料批次编码、加工批次编码、包装批次编码等,原料批次编码的目的在于清晰地界定和明确原料来源,并将其属性信息传递给接下来的生产环节和工序,其编码方式通常使用日期和流水号的组合形式;加工批次编码是同一时间段内加工形成的初加工茶或精加工茶进行的批次编码,为后续的包装拼配提供唯一标识;包装批次编码是为同一批次包装的成品茶进行编码。
茶叶储存运输编码主要包括储存批次编码、运输批次编码,茶叶销售编码主要是对销售订单进行编码。
3基于供应链思维的茶叶生产质量可追溯体系的设计
3.1系统模块组成
该系统由两大模块组成,即茶叶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块和茶叶信息查询模块,茶叶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块允许茶叶生产供应链参与主体通过Internet登录系统并发布相关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仓储、茶叶物流、茶叶销售、质量检验等方面的信息,也可以根据茶叶供应链的动态变化给予编辑、修改或删除等操作;茶叶信息查询模块基于条形码技术将产品信息与唯一条码关联起来,茶叶消费者通过扫描所购茶叶包装上面的条形码获得关于产品的详细信息,诸如产品品种、生产企业、种植地域、种植过程、质量检验等信息。
3.2系统需求分析
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可追溯体系面向两大用户群体,一是茶叶生产供应链参与者,二是茶叶消费者,前者的需求主要是相关茶叶产品信息的管理和发布,后者的主要需求是茶叶产品信息的查询和反馈。
茶叶生产供应链参与者通过浏览器实现对系统的登录、访问和编辑,通过信息管理、茶叶加工、生产种植、质检管理等子模块实现茶叶产品信息的发布和管理。
系统中的茶叶产品都有唯一的标识码与之相对应,为了更为经济、有效的方式处理可能的问题产品,将同一个生产批次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划归为一个独立的追溯单元,这样不同生产批次的产品就形成了若干个彼此独立的追溯单元,数据仓库技术结合条形码技术,将茶叶生产过程信息与茶叶产品信息关联起来,供消费者查询。
消费者登录系统端口,通过输入茶叶产品的条码信息实现对产品信息的查询。
3.3总体设计
系统采用B/S架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的使用方式,终端用户无须安装客户端,通过Internet浏览器向系统平台服务器发送命令请求即可完成数据信息的查询、修改、删除、增加、更新等管理操作,系统结构采用表示层、逻辑层、数据层三层体系,方便系统进行分布式布置,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表示层处于用户端,为用户呈现系统界面,逻辑层负责处理用户的请求并访问数据层信息,然后反馈给用户,数据层对整个产业生产供应链的相关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和计算,负责根据用户请求经过计算处理后反馈结果。
4参考文献
[1] 杨普香,俞素琴,聂樟清.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J]. 蚕桑茶叶通讯. 2008(02)
[2] 黄静.四川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管控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11
[3] 陈志雄.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D]. 福建农林大学 2011
[4] 吕帆.茶叶质量安全认证管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10
[5] 王路遥.安徽省茶叶可追溯体系的建设研究[D]. 安徽农业大学 2012
[6] 周宇清.湖南茶叶安全溯源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50689
摘要:目前茶叶生产、流通和销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反映了构建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可追溯体系的必要性和价值,如何从茶叶生产供应链的视角考虑,构建一个覆盖茶叶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对茶叶生产供应链物流、信息流的一致化、同步化管理,对于茶叶产业的发展和问题茶叶的追溯以及责任划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茶叶生产供应链的全过程视角研究和探讨了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可追溯体系的构建问题,就该体系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供应链思维,茶叶生产,生产质量,可追溯体系,构建
我国作为茶叶生产消费大国,茶叶在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管理非常重要,从目前茶叶市场的总体情况来看,茶叶质量可谓是参差不齐,同时对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手段,造成了茶叶流通中物流与信息流的不对称,给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问题茶叶的来源追溯、责任追究以及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等均带来不少问题和困扰,也严重影响了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茶叶生产供应链谈起,探讨了全过程视角下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可追溯体系的构建,以实现对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的全过程跟踪和追溯,以加强对茶叶生产相关主体的监督与管理。
1茶叶生产供应链及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基本框架
1.1茶叶生产供应链
茶叶生产供应链是指从茶叶种植为起点、以茶叶消费为终点的链条体系,它包括茶叶种植、茶叶制作、茶叶加工、茶叶流通、茶叶分销、茶叶零售以及消费者等参与者和一系列环节,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茶叶产品的价值增值,在茶叶生产供应链中,对于茶叶增值起主要作用的环节是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等生产流通领域,这些环节也是构建茶叶生产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关键环节,对于这些环节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和使用关系着茶叶生产质量安全信息的全过程可追溯效果和水平。
1.2 供应链思维下茶叶生产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基本框架
茶叶生产质量可追溯体系的设计主要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对茶叶产品来源和流向可以追溯和跟踪,为此需要保证茶叶生产供应链各主体、各环节之间信息的完整性;二是实现茶叶产品信息的查询,为消费者产品知情权提供保障。
要保证茶叶生产供应链信息的完整性以及物流、信息流的一致性,就必须确保整个茶叶生产供应链运作中所产生的全部信息得到及时、完整、连续、准确的采集、整理、存储、处理、交换等,要完成这些复杂任务有必要构建茶叶生产质量追溯编码体系,该体系包括了如何进行信息采集和传递,如何划分各参与主体的职责等,使茶叶生产供应链各参与主体在统一的标准下参与到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构建种;茶叶质量产品信息查询,消费者通过该系统可以获得所购买产品的产地、加工过程、质量检验以及生产、销售批次等信息。
2基于供应链思维的茶叶生产质量追溯的编码体系
全过程视角下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涉及到茶叶生产供应链众多环节和主体,要实现茶叶产品的可追溯,信息交换是关键因素,以信息数据为载体实现物流、信息流的完整链接,该编码体系以条形码为主要技术手段,同时引入EAN-UCC编码体系对茶叶生产供应链中的相关环节、主体、对象进行标识和身份鉴定,明确供应链中各参与对象的职责,制定信息采集、存储、传递、交换等标准,为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可追溯提供技术和管理上的支持。
2.1编码、数据类型划分
(1)编码分类
茶叶生产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中产品编码可以分为流通码、追溯码和附属码三种,流通码的主要作用是将生产和流通环节的追溯信息向下游阶段传递,为了确保产品物流、信息流的一致性,应该对产品的历史状态和位置等信息进行准确的标识;追溯码主要用在销售终端领域将可追溯信息传递给茶叶消费者,应该保证其唯一性和追溯精准度;附属码是针对茶叶生产供应链中不同参与者的要求而设计的用以标识诸如生产日期、原产地、保质期、质检人员等信息的。
(2)数据类型
追溯系统中的数据类型分为主数据、内部数据和交易数据等三种类型,主数据是茶叶生产供应链各参与环节、主体或对象的唯一标识,在系统中具有持久性,相对固定不变或变化频率非常低;内部数据是茶叶生产供应链参与主体内部的管理信息,记录着茶叶产品在各个生产加工或流通环节中的具体信息,诸如生产批次、仓储条件、茶叶原料、加工工艺、质量检测、关键控制点信息等;交易数据是在茶叶生产供应链流通环节中产生的,同时它将茶叶生产供应链各参与主体的内部数据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主要包括物流、发货、装运、运输标识、批次、保质期、质量等方面的信息。
2.2茶叶生产质量外部追溯编码体系
所谓茶叶生产质量外部追溯就是指在茶叶生产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之间的追溯行为,实践中外部追溯行为是在茶叶生产供应链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主体之间发生的,因此要确保外部追溯信息的完整就需要一套统一的标准化的信息转换和传递机制,采用国际通用的EAN-UCC 128标准进行外部追溯编码的参照或依据,该标准体系涉及的主要标识为:产品物流单元代码、生产批号、项目贸易代码和参与者位置代码。
产品物流单元代码的编码结构由标识符前缀、供应链参与主体代码、扩展位代码以及校验码组成,项目贸易代码由标识符前缀、供应链参与主体识别码、项目代码以及校验码组成,茶叶生产供应链中属于贸易项目的产品状态有:茶鲜叶、毛茶、半成品茶以及成品茶;生产批号由标识符前缀、加工代号、生产者内部代码等组成,生产批号的主要用途是用来界定和区分同一品种茶叶产品的不同生产批次;参与者位置代码由标识符前缀码、位置参考代码和校验码组成。
2.3茶叶生产质量内部追溯编码体系
茶叶生产质量内部追溯是在单个茶叶生产供应链参与主体内部发生的行为,内部追溯编码的主要作用是在追溯行为发生时可以快速地将外部追溯行为引导到茶叶供应链相关主体的内部产品信息上,在对质量出现问题的茶叶产品进行问题溯源时,可以准确、快速、有效地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责任主体以及其他问题所在。根据茶叶生产供应链的特点,内部追溯编码体系从茶叶种植采摘、茶叶加工包装、茶叶储存运输、茶叶销售等四个环节进行。
茶叶种植采摘的编码主要包括茶叶种植地块的编码、茶鲜叶采摘批次编码,种植地块编码以种植茶的品种、位置、树龄、归属单位、责任人等信息为依据,茶园基本信息、农事活动和投入品使用情况信息等与之相关联;茶鲜叶采摘批次编码以采摘日期、茶叶品种、采摘地块等为依据,然后将采摘方式、重量、质量等级、品种、树龄等信息与之关联。
茶叶加工包装的编码主要包括原料批次编码、加工批次编码、包装批次编码等,原料批次编码的目的在于清晰地界定和明确原料来源,并将其属性信息传递给接下来的生产环节和工序,其编码方式通常使用日期和流水号的组合形式;加工批次编码是同一时间段内加工形成的初加工茶或精加工茶进行的批次编码,为后续的包装拼配提供唯一标识;包装批次编码是为同一批次包装的成品茶进行编码。
茶叶储存运输编码主要包括储存批次编码、运输批次编码,茶叶销售编码主要是对销售订单进行编码。
3基于供应链思维的茶叶生产质量可追溯体系的设计
3.1系统模块组成
该系统由两大模块组成,即茶叶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块和茶叶信息查询模块,茶叶生产供应链管理模块允许茶叶生产供应链参与主体通过Internet登录系统并发布相关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仓储、茶叶物流、茶叶销售、质量检验等方面的信息,也可以根据茶叶供应链的动态变化给予编辑、修改或删除等操作;茶叶信息查询模块基于条形码技术将产品信息与唯一条码关联起来,茶叶消费者通过扫描所购茶叶包装上面的条形码获得关于产品的详细信息,诸如产品品种、生产企业、种植地域、种植过程、质量检验等信息。
3.2系统需求分析
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可追溯体系面向两大用户群体,一是茶叶生产供应链参与者,二是茶叶消费者,前者的需求主要是相关茶叶产品信息的管理和发布,后者的主要需求是茶叶产品信息的查询和反馈。
茶叶生产供应链参与者通过浏览器实现对系统的登录、访问和编辑,通过信息管理、茶叶加工、生产种植、质检管理等子模块实现茶叶产品信息的发布和管理。
系统中的茶叶产品都有唯一的标识码与之相对应,为了更为经济、有效的方式处理可能的问题产品,将同一个生产批次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划归为一个独立的追溯单元,这样不同生产批次的产品就形成了若干个彼此独立的追溯单元,数据仓库技术结合条形码技术,将茶叶生产过程信息与茶叶产品信息关联起来,供消费者查询。
消费者登录系统端口,通过输入茶叶产品的条码信息实现对产品信息的查询。
3.3总体设计
系统采用B/S架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的使用方式,终端用户无须安装客户端,通过Internet浏览器向系统平台服务器发送命令请求即可完成数据信息的查询、修改、删除、增加、更新等管理操作,系统结构采用表示层、逻辑层、数据层三层体系,方便系统进行分布式布置,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表示层处于用户端,为用户呈现系统界面,逻辑层负责处理用户的请求并访问数据层信息,然后反馈给用户,数据层对整个产业生产供应链的相关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和计算,负责根据用户请求经过计算处理后反馈结果。
4参考文献
[1] 杨普香,俞素琴,聂樟清.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J]. 蚕桑茶叶通讯. 2008(02)
[2] 黄静.四川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管控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11
[3] 陈志雄.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D]. 福建农林大学 2011
[4] 吕帆.茶叶质量安全认证管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10
[5] 王路遥.安徽省茶叶可追溯体系的建设研究[D]. 安徽农业大学 2012
[6] 周宇清.湖南茶叶安全溯源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50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yinglianguanli/250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