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供应链论文 >

京津冀区域供应链协同碳减排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17:36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区域供应链协同碳减排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京津冀区域 供应链协同 碳减排 博弈 策略


【摘要】:当前,全球的温度持续增高,这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减少全球的碳排放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这种气候变暖的环境形势与期望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条件下,我国政府部门制定了相关政策来实现节能减排,使新能源产业得到飞速发展。其中,京津冀地区获得了崭新的发展机遇。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京津冀三个地区已经建立起了产业协作关系,节能减排时代的到来将会促进三地之间的进一步的合作。在当前形势下,京津冀地区的这种产业协作战略为我国的其他地区城市提供着可借鉴的方式。如今的竞争方式已经不是单纯的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间的竞争,因此,如何利用供应链的契约设计来减少供应链上的碳排放量,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供应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这也是本文的最终出发点。本文将消费者行为因素应用到单个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两级供应链中,引入了博弈论、供应链契约理论等相关理论,来完成在严格碳排放限额与碳税双阶段下的供应链协同减排策略研究。首先,在碳税的系统下,完成了对供应链碳减排模型的构建,利用比较分析法来对减排前后的利润进行对比,并分析得出消费者的喜好对决策结果的影响程度大小。其次,在碳排放限额系统下,通过系统分析方法来完成供应链协调模型的构建,以此来系统地分析各消费者的不同喜好与政府的碳排放限额在供应链的协同方面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模型进行算例分析,总结出在批发价格契约条件下,碳减排分摊系数不会对零售商与供应商的最佳利润产生影响,伴随着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意识的加强,供应链的碳减排措施得以顺利开展,在实现供应链绿色化管理的同时,增强了供应链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其获得了更高的效益。本文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章是研究理论部分。其中主要包括:低碳经济相关理论与产业协同相关理论。第三章是京津冀碳排放现状分析。通过分析京津冀的碳排放现状,应用二氧化碳排放恒等式的方法分别计算得出2000~2104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值,数值结果显示,京津冀三个地区都没有达到绝对碳减排的标准。第四章完成了对碳税体系的构建,第五章是在碳排放限额体系下,构建了供应链协同碳减排模型,并进行该模型的算例分析,制定出在以上两种体制下的最优协同碳排放策略。第六章是对全文的总结,通过总结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 供应链协同 碳减排 博弈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322;F27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相关研究综述10-13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13-16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16-20
  • 2.1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16
  • 2.2 循环经济理论16-17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17-18
  • 2.4 产业发展相关理论18-20
  • 第三章 京津冀碳排放现状分析20-31
  • 3.1 京津冀低碳经济发展环境20-23
  • 3.2 京津冀低碳发展进程23-24
  • 3.3 京津冀碳排放发展趋势24-31
  • 第四章 碳税体系下京津冀供应链协同碳减排模型31-41
  • 4.1 问题描述、基本假设与参数31-34
  • 4.2 模型分析34-36
  • 4.3 数值分析36-39
  • 4.4 本章小结39-41
  • 第五章 严格碳排放限额体系下京津冀供应链协同碳减排模型41-49
  • 5.1 问题描述、基本假设与参数41-42
  • 5.2 模型分析42-46
  • 5.3 数值分析46-48
  • 5.4 本章小结48-49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49-52
  • 6.1 主要研究结论49-50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50-52
  • 参考文献52-56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56-57
  • 致谢57-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志檩;;供应链管理的形成及其在石化企业的地位[J];数字石油和化工;2006年04期

2 张卫彬;;网络时代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对策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10期

3 高壮;;供应链管理:解读兖矿现代物流[J];科技信息;2010年09期

4 浦玲玲;;建立食品安全通道—封闭式供应链[J];管理观察;2009年12期

5 ;一吐真言[J];中外物流;2006年01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清秀;王成果;王青云;宋廷贵;张立忠;王亚玲;;供应链——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管理法[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陶秀丽;;电子商务影响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物资管理与营销暨物资流通系统理论学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国文;;从物流到供应链:美国物流发展趋势对中国物流的影响[A];第九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代表手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荣山;集装箱供应链技术研发应用驶入快车道[N];中国交通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王海洋;优化供应链管理的钥匙[N];医药经济报;2012年

3 卢宇峰;强化供应链追溯乃遏制食品问题的重要法宝[N];现代物流报;2014年

4 沈建苗 编译;是什么决定供应链的成败?[N];计算机世界;2005年

5 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中国首席代表 王国文 博士;决胜供应链![N];深圳特区报;2005年

6 牧子冰;“全球采购”成败皆系供应链[N];中国商报;2005年

7 ;供应链在亚洲成功之七招[N];现代物流报;2006年

8 倪娜;你控制住了你的供应链吗[N];国际商报;2003年

9 汪沁;供应链管理开始走俏[N];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

10 本报记者 王晶;金融危机与高油价下的供应链策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维阳;区域供应链协同效应与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2 陆杉;基于关系资本和互动学习的供应链协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魏文清;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4 楼高翔;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黄伟建;多Agent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黄丽娟;图书电子商务供应链的网络营销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7 张水潮;基于供应链的高校协同创新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王毅;面向用户的整车制造二维供应链及其信息集成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王利;供应链下游成员经济合作关系与利润分配机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杨文胜;基于响应时间的供应链协同决策与优化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坚;A公司实施一体化供应链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嘉;一汽—大众停产备件供应链管理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3 屈双山;EA公司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下的绩效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6年

4 侯宇;大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6年

5 刘俊伏;成员异质性、网络耦合性与供应链创新网络绩效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6 郭毅;基于供应链的NLT公司库存集中化策略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7 赵世卓;京津冀区域供应链协同碳减排策略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6年

8 刘学明;供应链管理实施对组织绩效影响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赵莹莹;我国零售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10 蔡璐;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知识转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04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yinglianguanli/804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8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