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的商业信用激励研究
本文关键词:混合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的商业信用激励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商业信用 激励 供应链管理
【摘要】:商业信用作为企业短期融资的主要来源,不仅适用于资金短缺的情形,也适用于资金正常运转的情况。商业信用作为一种激励和协调机制,对于制造商而言,可以激励零售商增加订购量,增大效益。而零售商则通过享用商业信用,减少其资金占用,获得投资收益。总之,通过设置合理的商业信用条款,可以提高资金利用率,创造供应链价值,增加双方以及供应链的收益。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非对称信息现象普遍存在。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问题将会影响供应链的协调运作,降低供应链的效率。随着供应链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加强,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和利益目标冲突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如何设计合理的契约和激励机制来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本文主要研究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了单一非对称信息,即逆向选择下两级供应链的商业信用激励机制问题。运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首先分析了信息对称时基于商业信用的供应链成员决策和收益;在此基础上,在零售商的库存持有成本为非对称信息时,制造商设计商业信用激励机制,基于委托代理框架构建优化模型,采用显示原理和最优控制理论中的Hamilton函数推导出商业信用契约满足的条件。比较和分析了对称信息和单一非对称信息下的信用决策和订购决策。通过数值分析验证了结论,表明了商业信用的激励作用以及相关参数对供应链双方和系统收益的影响。第二,研究了混合非对称信息,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下两级供应链的商业信用激励机制问题。结合Stackelberg博弈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首先分析对称信息时零售商的努力水平决策;在此基础上,构建混合非对称信息下的商业信用激励机制模型,采用数学规划方法,显示原理和函数最优性条件推导出商业信用契约满足的条件,指出两种信息结构下零售商均达到帕累托最优努力水平。比较和分析了对称信息和混合非对称信息下的信用决策和努力决策。数值分析给出了零售商库存持有成本对决策和收益的影响,与对称信息相比,得出混合非对称信息下商业信用对零售商的激励改善了系统整体绩效的结论,从而为供应链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意义。
【关键词】: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商业信用 激励 供应链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
-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构11-13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3-15
- 1.4.1 研究方法13-14
- 1.4.2 创新点14-15
- 1.5 本章小结15-16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16-25
- 2.1 非对称信息理论及相关研究现状16-20
- 2.1.1 委托代理理论16-17
- 2.1.2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17
- 2.1.3 单一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激励契约研究综述17-19
- 2.1.4 多重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激励契约研究综述19-20
- 2.2 商业信用理论及相关研究现状20-24
- 2.2.1 商业信用基本理论20
- 2.2.2 对称信息下的商业信用激励研究综述20-23
- 2.2.3 非对称信息下的商业信用激励研究综述23-24
- 2.3 文献评述24-25
- 第3章 非对称信息下商业信用激励的背景25-31
- 3.1 背景描述25-29
- 3.1.1 问题描述25-26
- 3.1.2 市场需求信息26-27
- 3.1.3 契约博弈时序27-29
- 3.2 模型假设和参数定义29-31
- 第4章 单一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的商业信用激励31-45
- 4.1 无商业信用契约下的决策分析31-32
- 4.2 对称信息商业信用激励下的决策分析32-34
- 4.3 单一非对称信息下的商业信用激励模型34-39
- 4.3.1 供应链的商业信用激励机制设计34-37
- 4.3.2 不同参数对决策的影响分析37-39
- 4.4 对称信息与单一非对称信息的结论对比分析39-40
- 4.5 数值分析40-44
- 4.5.1 对收益的影响40-41
- 4.5.2 对收益的影响41-44
- 4.6 本章小结44-45
- 第5章 混合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的商业信用激励45-62
- 5.1 问题假设46-47
- 5.2 对称信息下的努力水平和契约分析47-48
- 5.3 混合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的商业信用激励48-55
- 5.3.1 供应链的商业信用激励机制设计48-50
- 5.3.2 不同参数对决策的影响分析50-55
- 5.4 对称信息与混合非对称信息的结论对比分析55-56
- 5.5 数值分析56-60
- 5.5.1 对商业信用期限、努力水平以及转移支付的影响57-59
- 5.5.2 对收益的影响59-60
- 5.6 本章小结60-62
- 结论和研究展望62-64
- 参考文献64-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0-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庆华;刘通;;非对称信息下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激励博弈[J];科技信息;2006年11期
2 ;让人讲真话的理论──非对称信息经济学[J];成人高教学刊;1998年02期
3 王学东;非对称信息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年02期
4 张翠华,黄小原;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的质量预防决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12期
5 汪洋,陈炜;非对称信息与中小企业融资[J];江西财税与会计;2003年07期
6 张翠华,黄小原;非对称信息下业务外包中的质量评价决策[J];中国管理科学;2004年01期
7 梁旭;浅析非对称信息环境下的审计风险[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许慧贤;陈学技;吴晓龙;;非对称信息市场中营销人员的角色定位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梁剑;;技术合同中的非对称信息问题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辛晏;王金磊;赵悦;;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与非对称信息问题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门树礼;顾基发;;非对称信息对策与保险模型[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2 何伟;徐福缘;;非对称信息下的供需企业协调机制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3 蒋传海;;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非对称信息透视[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崔毅;非对称信息搅动下的中国市场经济[N];中国经营报;2002年
2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 陈德萍;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机制选择[N];金融时报;2002年
3 文/孟建春;非对称信息与审计风险[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4 南开大学王汝芳;信息不对称是股市 持续低迷主因[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5 ;思想的经济学与科学的经济学[N];解放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毅;我国股票市场波动非对称特性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卢涛;金融市场微观结构视角下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的资产价格行为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祁红涛;医疗市场管制:信息不对称、激励机制与社会福利[D];武汉大学;2014年
4 王燕;非对称信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4年
5 房振明;基于非对称信息具有时间特性的中国证券市场价格行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陈炜;资产误定价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2004年
7 李攀艺;基于非对称信息的专利许可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程振源;保险市场若干非对称信息问题的博弈分析[D];厦门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丹;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发展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4年
2 张晓拓;非对称信息下的产学研合作问题[D];复旦大学;2010年
3 严莲莲;非对称信息下二级供应链定价及协调机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4 汤敏;上证股票市场中非对称信息的预警作用及其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5 张翠玲;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非对称信息问题及其风险控制[D];复旦大学;2010年
6 王锦;非对称信息对企业重组的影响及解决建议[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7 陈桂柳;保险市场非对称信息的博弈分析[D];厦门大学;2006年
8 刘天赐;基于非对称信息博弈分析的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定价机制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高波;非对称信息环境下宏观金融系统的动力学模型[D];四川大学;2001年
10 王美丽;非对称信息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35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yinglianguanli/835095.html